崔倩倩 柴慧霞
摘要:秦安小曲歷史悠久,獨具特色,是西北民族民間音樂藝苑中一朵盛開的奇葩。在我國新的社會語境和時代背景下,現代經濟、文化生活相互沖擊,音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交織、互溶理念、使傳統民間原生態音樂文化面臨瀕臨狀態,秦安小曲這一地方戲曲逐漸被人們忽視。小曲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傳承人的青黃不接和嚴重斷代,傳統口傳心授的方式已不利于普及和推廣,致使秦安小曲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
關鍵詞:秦安小曲? ?文化? ?傳承
中圖分類號:J617.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6-0053-02
一、秦安小曲的歷史淵源
早有聽聞:“中國古文化,三千年看北京,五千年看西安,八千年看秦安。”秦安的大地灣文化見證了中國八千年文明,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安小曲也正產生于此,小曲歷史悠久,曲調悠揚婉轉,纏綿低徊,韻味十足。
秦安小曲是西北地區古老的曲藝品種,主要分布在天水市秦安縣境內的各鄉鎮,始于明朝,盛于清朝,至今有500多年的歷史。小曲分為花調和老調,隨著歷史的演變,老調逐漸發展成熟, 最終形成了現在的秦安小曲。花調自清末從陜西傳入秦安境內,有陜西眉戶調的影子,花調巧妙地運用了地方民歌曲調,更利于表達情感,是當地老百姓抒唱情懷,表達生活喜怒哀樂的最佳方式。花調的詞曲格式、調式、演唱與演奏形式上與陜西眉戶調十分相似,在融合的基礎上,花調更加強調口語化,表現出調式色彩鮮明、情感表達明快的特點。秦安小曲又稱之為秦安老調。說到秦安老調,離不開明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胡纘宗。相傳秦安老調就是由他從外地帶入秦安的,據當地藝人的口頭傳述,胡纘宗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在可泉寺讀書時,偶見一少婦倚樹而立,手托枝干,目露企盼之情,有感即興創作了秦安小曲“四六越調”,至今廣為流傳,成為經典。
二、秦安小曲的藝術特色
秦安小曲區別于西北地區大部分傳統戲劇、曲藝之處在于其擺脫了秦腔、曲藝、道情的粗獷、高亢,更多的表現出小調的委婉,類似于典雅、細膩的江南音樂風格,在音韻、曲牌、行腔上屬于風格獨特的說唱藝術。秦安小曲所唱的內容也大多是從古到今的歷史故事,也涉及才子佳人的唯美愛情,涉及的題材非常廣泛。
小曲曲目豐富,唱詞結構多種多樣,唱腔語言獨具特色。它的曲本唱詞結構具有一定的規律,曲旋律骨架大多都是固定的。小曲的唱詞是屬于依腔填詞的演唱形式,根據曲牌的音樂而填詞進行演唱。大多數曲牌的唱詞對仗參差不齊,類似于長短句的形式,但也有對仗工整,曲牌的句數或字數是形成一定格式的,恰巧體現出小曲的自由性和靈活性。小曲的語言是用方言來演唱的,通俗易懂,演唱時還會根據音樂及情感需要插入一定的襯字,大部分的襯詞都運用在拖腔的句尾,以補足情緒,加強情感,擴充了曲調的音樂性,極具藝術感染力。
秦安小曲的表演形式多樣,可復雜也可簡單隨意,最少兩個人,一人彈三弦,一人敲碰鈴演唱。人多時,用三弦、板胡、二胡、笛子、“四片瓦”“嘎啦機”伴奏演唱。人少時,可三兩人就地坐唱坐彈,有唱無說,只唱不扮。與大型舞臺藝術相比,秦安小曲形式簡單易于操作,藝人經常會聚在一起自娛自樂抒發情感,即興彈唱,樂此不疲。每年正月鬧新春,在獨具當地風俗的社火匯演中,小曲與舞雄獅、跑旱船、耍蠟花舞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精彩節目。
三、秦安小曲的發展形勢
與純粹的音樂文化研究不同,對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單純從音樂本體出發進行研究。[1]在社會發展的今天,秦安小曲流唱于秦安的大街小巷及各種節日慶典,雖有復蘇之跡象,但對于秦安小曲長遠的發展來看,需要借助傳承人之手以及媒體的平臺,讓更多的聽眾走進秦安小曲,使其發展的更遠更廣。
秦安縣每個鄉鎮都有演唱小曲的藝人,據統計,大約有3000多人,主要流傳于秦安各個鄉鎮,比較活躍的是興國、西川、王窯鄉,這些鄉鎮都有比較完整的民間班子。自2008年秦安小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這十年以來,小曲發展相對活躍,在創作和演唱方面都得到了重視,選拔出了許多優秀曲子藝人,聘請傳承人與有關專家教授一起重新整理出如新編唱的《家園好》《村官浪漫曲》等優秀的劇目。就在2019年,甘肅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于表彰第九屆敦煌文藝獎獲獎作品的決定》,秦安小曲《惠風吹進夏家灣》榮獲該獎項的曲藝雜技類最高獎。此曲創作于2015年,全曲由七個曲牌連綴而成,分為:越調、悲宮、樂一樂、雙蓮花、太平調、船曲、后越調。結構豐富,轉換自如。曲目緊扣主題,謳歌政府大力精準扶貧,讓夏家灣這一個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歌頌黨的惠民富民成果。此曲自面世以來,先后進校園、進社區、下鄉村、節慶展演和參加全國展演達68場次,該曲目的演出均為公益演出,社會反響良好,深受廣大群眾的好評,已成為秦安小曲新創曲目的代表作。2018年,在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上,秦安小曲《夢圓中華》成功獲得優秀節目獎,其他優秀劇目也均在全國曲藝大賽、展演中多次獲獎。秦安小曲的曲目創作更多的結合了社會發展情況,政府的惠民政策以及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備受關注的背景下,小曲得到了相應的保護和開發,但其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2]筆者走訪了秦安縣李堡村,并對小曲的情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首先,真正的原生態民間藝術在浮夸的形式之下逐漸流失,做具體研究整理工作的人很少。傳統劇目現如今能唱下來的人并不多,往往最經典的也是最具特色的,而這些曲目面臨的便是傳承之困。李堡村的老藝人高志堂能熟練的彈奏出這些經典且具有難度的曲目,高志堂老人現如今已經73歲高齡,是當地頗有名氣的小曲藝人,聽老人說他從15歲開始學習小曲,已唱了58年之久。老人不但能彈能唱,還會制作小曲的主要伴奏樂器三弦。在我們交談的時候,老人拿起三弦自彈自唱,越唱越帶勁,嗓子越唱越響亮。當問起后輩的學習的情況時,老人并不樂觀,他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玩游戲,再加上電腦、手機的影響,很少有人喜歡傳統的小曲了。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將祖輩留下來的東西傳承下去,近上百種古老曲牌已經失傳不見蹤跡,其中有一些唱詞還在,調卻沒有了。老人說小曲的流傳缺乏后人的支持,前景不容樂觀,學小曲的人很多,唱好的人卻沒幾個。要唱好小曲并不容易,不具備演唱的基本功以及樂器的彈奏能力且沒有十多年的功夫是唱不好的。
筆者認為,小曲的傳唱存在問題,主要是對小曲的研究工作沒做到位,這對民間藝術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有著很大的影響。政府在對秦安小曲的保護過程中雖起到了一定的宏觀調節作用,但從發展的角度講也有著不利影響。政府的角色不同于民間自發的純樸性和恒定性,它是情緒化的,在另一個側面會異化小曲作為民間曲藝存在的方式。高志堂說,對全縣來說,秦安小曲是個寶貝,他希望全縣上下都能重視,能讓這門民間藝術傳承下去,希望通過政府的幫助,選出真正具有小曲演唱能力的人并肩負傳承的工作。他想要把老師傅的調子再找回來,完完整整地學會,讓徒弟們都學會,一輩接一輩的傳承下去,這才是他的目的。老人樸素的語言里透露著在秦安小曲保護過程中真正的問題所在,小曲脫離了民間力量的基礎再談保護和開發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當然,秦安小曲在當今的媒體時代,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傳,微信、微博、短視頻、直播讓它成為一種群眾喜歡的娛樂和傳唱方式,但在有關的研究領域還需要更多的人作出具體和有效的工作來保護和傳承這種獨有的民間曲藝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蘊藏在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的技藝、獨到的思維方式、豐富的精神蘊涵等非物質形態的內容。[3]希望在各級政府和民間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表彰激勵政策。[4]秦安小曲這一豐厚文化底蘊積淀下形成的民間藝術將會一代代傳承下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麗娜,張震,畢源紅.我國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保護的制約因素[J].當代音樂,2015,(13):39-40.
[2]管謹義.我國明清小曲的起源與發展[J].當代音樂,2017,(03):17-20.
[3]秦序.兩類文化遺產保護,幸勿顧此失彼——從無形音樂的物質屬性看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完整性[J].當代音樂,2015,(01):7-12+139.
[4]施一南.湖州非遺傳承現狀與保護對策[J].當代音樂,2017,(0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