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坤 夏偉 羅丹 李夏菁
關鍵詞:工匠文化;工匠人才;工匠精神;路徑
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高質量發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撐,培育工匠精神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也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新經濟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內涵是什么?工匠精神如何培育?這是作為培養工匠人才主陣地的職業院校必須要深入思考和切實解決的問題。
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厘清工匠精神、工匠人才和工匠文化的內涵,以及三者之間的聯系。傳統工匠主要是指從事器物制作的手藝人,現代工匠是既掌握精湛技藝又具有系統理論知識的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工匠文化是工匠群體在實踐中形成的理想追求、道德準則、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它表征為工匠物質文化、工匠精神文化、工匠制度文化和工匠環境文化等[1]。工匠精神從狹義而言,是指工匠對產品制作純熟的技藝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從廣義而言,是指對職業的忠誠奉獻,對質量的極致追求,以及對產品或服務的創新超越。工匠精神與工匠文化在文義上有重疊,但工匠文化要比工匠精神的含義更寬泛、更深刻。工匠文化既是一種存在,更是一種信仰。工匠精神、工匠人才和工匠文化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工匠人才是主體,工匠文化是支撐,工匠精神是核心。培育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厚植工匠文化,構建培育工匠精神的支撐體系;另一方面要培養大量工匠人才,筑牢培育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礎,兩者不可或缺。
德國經濟崛起的秘密,除了“雙元制”職業教育,還有其嚴謹的工匠精神。“百年匠心看德國”,實際上,德國的“工匠精神”也只有100余年歷史。19世紀初,德國還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德國也是假貨、仿冒橫行。德國在最近100多年的工業化進程中,德國人在各個行業堅持不懈地弘揚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終使“德國制造”脫掉了偽劣的帽子,成為世界上高品質的代名詞。
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消費正從“有”向“優”升級,向個性化定制發展。老百姓出國搶購電飯煲、馬桶蓋事件尖銳地反映了國內低端低質的產品不能滿足人們個性化、高品質的消費需求這一事實。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我國新時代新經濟要高質量發展,就要提高產品質量,滿足個性化需求,推動產業邁向世界中高端,這亟需工匠精神的強勢回歸。
新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理論研究工作者,也需要工匠人才。從近幾年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一方面存在工廠招工難的問題;另一方面高校畢業生不愿意到一線工作崗位就業。破解畢業生結構性就業矛盾,需要進行人才供給側改革,呼喚曾經的“八級工”。
工匠精神從來就不是舶來品,中國古代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深厚久遠,甚至在每個工匠行里都有自己的始祖,作為一種精神激勵,引領工匠世代傳承。中國古代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和金銀器等精美產品曾享譽海內外。
近代工業化以來,中國成為了世界制造大國,為全世界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產品,但卻難稱制造強國,消費品品種結構、產品品質、品牌培育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為何新時期我國反而匱乏工匠和工匠精神?其根源是沒有深厚的工匠文化作為支撐。長期以來,我國深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思想影響,存在著對工匠根深蒂固的偏見,視工匠為簡單體力勞動者,認為工匠的工作沒有地位和榮耀感[2],存在著對培養工匠主陣地職業院校的歧視,作為未來工匠的職業院校學生自身也自信不足。此外,近代工業化興起,工廠化機器化削弱了傳統工匠倫理,生產精細分工弱化了對產品整體質量意識,淡漠了對產品使用者的責任意識。加上制度的缺位,使得工匠技藝與工匠精神沒有得到傳承與弘揚。
培育工匠精神應從文化環境、人才政策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切入。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形態,需要在長期的價值激勵中逐漸形成,通過樹立工匠文化自信、打造工匠文化環境、營造工匠文化氛圍,使工匠精神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風向標[3]。其次,通過制度頂層設計和基層跟進,落實工匠人才政策,形成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機制。再次,通過大力加強職業教育,開展現代學徒制等舉措,夯實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礎。
(一)傳承墨子工匠精神,樹立工匠文化自信
1.墨子工匠精神的提出
培育工匠精神應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工匠精神元素。在我國,工匠精神源遠流長,一部中華文明史凝聚著歷朝歷代工匠們的智慧和創造。在戰國時期,我國就誕生了墨子這樣的世界級工匠。毛澤東同志在評點古今人物時,就認為“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是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4]。”
墨子具有偉大的家國情懷,關心百姓疾苦。他提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孟子曾評價墨子“兼愛天下,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墨子強調“志”(動機)“功”(效果)合一。墨子主張創造,“述而且作”,“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既是經驗家,又是技術家。墨子不僅“敏于動作”,而且善于“總結理論”,具有現代工匠的特質,從某種意義上說,墨子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跨越時空的“現代工匠”。墨子思想閃耀著工匠精神的光輝,對墨子的工匠精神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出墨子工匠精神概念,并在實踐中傳承和深化,有助于從根本上樹立工匠文化自信。
2.墨子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
在新時代新經濟背景下,墨子工匠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表現為:
一是甘于奉獻的敬業精神。忠誠于產品或崗位,不為外利所惑,堅守內心對產品或崗位的追求,專注于自己的技藝和專業領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二是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行動中去,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發現與解決問題。同時,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進而獲得自身的不斷成長。三是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不斷完善使用的材料、完善設計和生產流程。持續精進,反復改進改善產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正如美國發明家迪恩·卡門所說:“工匠的本質是收集改裝可利用的技術來解決問題或創造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創造財富。”四是至善至美的創新精神。創新過程也是一個人文過程,創新精神是墨子工匠精神的靈魂。不僅專注產品或服務,還關注產品的使用者或服務對象,對產品賦予情感,對服務傾注人文關懷,使產品飽含人的溫度,讓服務滿懷溫暖。把產品當作藝術品,把服務當作藝術創作,達至美的境界。
(二)尊重工匠人才,強化支撐工匠精神的價值文化
價值文化是深植于人的思想與行為中的信仰與觀念,它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評價及行為方式的選擇,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規范和導向作用[5]。工匠是承繼和弘揚工匠精神的主體,全社會尊重工匠人才,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礎。
首先,樹立“人不分尊卑、職業不分貴賤”的人才觀。通俗地說,就是一個摸鼠標的人與一個使鐵錘的人的職業是平等的。況且,現代工匠已不再是簡單從事重復勞動的操作工,他們不僅能從事一線技能操作,還能進行技術創新,對產品進行改進改善。社會要糾正過去對工匠的偏見,要為工匠“正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要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6]。
其次,大力表彰宣傳現代工匠的典型事跡,讓他們成為催人奮進的時代正能量。央視紀錄片《大國工匠》中展示的我國現代工業中工匠們的精神,在社會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國工匠們以技術報國的價值不遜于科學家。國家宣傳“大國工匠”,各城市也可表彰本市的“大城工匠”。例如,佛山市政府于2016年6月高規格召開首屆“佛山·大城工匠”命名大會,向首批30名“大城工匠”頒發證書,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三)落實工匠人才政策,建立支撐工匠精神的制度文化
工匠制度是保證工匠人才發展和待遇的一系列政策,建立健全工匠人才制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
一是落實工匠人才發展政策。2018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國家層面第一次出臺正式文件要求提高技術工人的待遇。“意見”從“技術工人的評價選拔制度”“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政策”等方面對技術工人提出了較詳細的發展通道,但還需要人力資源主管部門、企業等制定實施細則,具體落實。
二是落實工匠人才待遇政策。“意見”提出:提高高技能領軍人才的政治待遇、經濟待遇、社會待遇,完善符合技術工人特點的企業工資分配制度,在工資結構中設置體現技術技能價值的工資單元、建立補助性津貼制度、建立工資增長機制等。“意見”對技術工人的待遇進行了原則性的要求,但要有成效,還需要有關部門和用人單位進一步制定強制性的規定。
(四)深化職業教育內涵,夯實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礎
1.以工匠精神促進工匠人才全面發展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對職業教育來說,立什么德?職業教育“立德”就是培育工匠精神。反觀當下的職業教育,受“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影響,導致了優先保證就業和滿足學生糊口營生的辦學理念,重“傳技”,輕“育人”,甚至片面追求升學率和“綁架”技能大賽,忽視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從大國工匠的事跡來看,工匠精神對工匠的成長不可或缺、至關重要。如高鳳林等大國工匠,他們創造的與其說是技術傳奇,不如說是精神傳奇和人生傳奇。他們有著自己明確的精神價值追求和較高的人生境界[7],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工匠精神,不滿足于一時的成事,也不滿足于世俗的所謂成功,而是用精神演繹生命,用夢想譜寫人生。
把工匠精神作為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把培育工匠精神作為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具體實踐,避免工匠成為工具的可能,促進工匠的全面發展,使工匠的個性化與產品的精致化達到和諧統一。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目的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而終極價值旨歸是促進工匠人才的全面發展。
2.把校企合作貫穿工匠人才培養全過程
現代工匠人才需要校企協同培養,工匠精神需要校企共同培育。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出臺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明確提出發揮企業在實施職業教育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
實施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是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組織的一種育人模式,學校的老師和企業的師傅組成“雙主體”育人團隊,學生接受學校老師的教育,也得到企業師傅的培養。“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學生一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一部分時間在企業工作。現代學徒制是一個心傳身授的過程,即老師或師傅親身示范、傳授、指導,老師或師傅與學生共同參與實踐,共同鉆研技術,磨練技能。同時,學生與老師或師傅彼此之間通過心靈的交流、情感的傳遞,體悟工匠精神。
采用“做中學”教學方法。“做中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行動過程,即把顯性知識運用到工作中,通過反復操作,長期累積,獲得技能或經驗知識;二是認知過程,即學生對“做中學”行動過程進行反思,將問題系統化,條理化,內化為身體知識的一部分。“做中學”中的“做”需要在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或學校真實的工作任務中進行。通過“做中學”,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分析思考,嘗試新方法,解決新問題,提高技術技能,提升工匠精神。
(一)打造以墨子工匠精神為特色的大學文化
大學文化是學生成長的文化基因,其教育作用是潛移默化、影響深遠的。因此,學校通過大學文化建設讓墨子工匠精神在學生的心里生根發芽,在未來職業崗位上開花結果。
1.組織學習研究,深刻理解墨子工匠精神
開展學習研討活動,組織課題研究。學校組織“墨子思想文化素質教育特色項目”研究,并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文化育人》等相關雜志上發表“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墨子的職業教育思想及啟示”等論文20多篇。學校與中國墨子學會聯合舉辦墨子思想與職業教育研討會。教育部職成司有關領導出席大會,并作了“墨子職業教育思想及當代意義”的主旨講話。加強校內宣講教育,邀請中國墨子學會專家來校作“墨子思想與職業教育發展”“墨子其人”等專題輔導報告。
2.凝練校訓,涵養工匠精神文化
通過對墨子工匠精神的研究學習,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學校辦學理念,學校把《墨子·尚賢》篇中“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十二字凝練作為校訓,并舉行隆重的儀式正式發布。“厚乎德行”要求道德品質高尚、行為舉止高雅、素質修養良好,強調立德為先,體現個人內修與外飾的和諧統一;“辯乎言談”要求積極觀察分析、歸納推理,自信展示表達,體現個人內在才情與外在魅力的和諧統一;“博乎道術”要求通曉事物規律、熟練技術技能、理論聯系實踐,突出學以致用,體現思想與方法、學養與能力的完美結合。校訓簡言之,就是“厚道、明白、能干”。校訓釋義與墨子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高度內在統一。
3.請立墨子像,打造工匠環境文化
在校園正中央,矗立著一座8米高的巨大墨子雕像。一股清風迎面拂來,衣袖飄飄,手握書簡,信步前行,思維如梭,造型莊重,氣宇軒昂,展現墨子知行合一的精神和神采奕奕的風貌。學校還計劃請入魯班像、黃道婆像等中國古代重要的能工巧匠代表和愛迪生像等外國發明家代表,從而建成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特色雕塑藝術長廊,讓學生在環境浸染中受到教育。
4.注重儀式教育,營造工匠文化氛圍
在開學典禮上,學校以“厚乎德行 辯乎言談 博乎道術 做順德職院‘三好學生”、“胸懷夢想 尊崇匠心 全面發展”的倡議教育學生通過三年學習,成為一名優秀工匠人才。在畢業典禮上,學校以“應時代召喚,樹工匠精神,創美好未來”、“堅定理想,勇于創新,做幸福的現代工匠”和“傳承墨學 銘記校訓 繼續前進”勉勵畢業生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堅守匠心,腳踏實地,做一名幸福的現代工匠。
學校連續多年在“五一國際勞動節”舉辦以“致敬最美勞動者 弘揚時代工匠精神”等為主題的表彰暨慰問演出活動,隆重表彰學校后勤工作中,具有高尚品德、精湛技能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營造崇尚勞動、尊重技能的氛圍,教育學生學習他們敬業奉獻、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培養富有工匠精神的現代工匠人才
1.組織技能大賽,培育學生崇尚技術技能的精神
圍繞培育工匠精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一目標,學校一直高度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競賽工作,以技能競賽為契機開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探索與實踐,培育學生崇尚技術技能和爭創一流的精神。主要做法是:確立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賽教結合“三促一結合”的指導思想;探索高技能培養與人格塑造相結合、技術與藝術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四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學技術、精技術、賽技術、愛技術的競賽文化。
2.校企訂單合作,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
實施雙主體聯合辦學,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培養愛崗敬業的工匠人才。根據企業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求,雙方共同協商的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課程教學;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企業提供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學生成績與綜合素質雙方共同考核;對于合格的畢業生企業全部錄用,保障學生就業。如學校與森達美信昌機器工程(廣東)有限公司從2004年開始校企合作,實施“訂單式”培養,引入公司教育資源,共建“工程機械人才培訓中心”,企業為培訓中心提供專業教學設備價值達850萬元,共培養學生14期,全部到公司就業。
3.繼承傳統拜師儀式,培育學生忠誠敬畏的精神
學生通過拜師成為學徒,樹立高度的事業追求,在名師的嚴格指導下學習技藝。同時,培育學生對職業和師傅的忠誠和敬畏精神。2016年7月,學校與容桂總商會、容桂餐飲行業協會進行職業教育合作,現場隆重舉行了“丙申年‘培家班拜師典禮”。學校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教師和順德名廚,集體拜梁浩培先生為師,成為“培家班”的學徒。30名學生向參與合作的16家餐飲名店名師進行隆重的拜師儀式。
4.創建協同平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精神
以平臺為依托,以項目為紐帶,協同創新,協同育人。在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的過程中,教師服務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參與項目,創新創業能力得到培養。通過解決未知技術問題,把科研成果轉換為教學資源,以科研促進教學改革,學生以科研成果替換課程學分。學校近期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合作,高標準建設廣東—亞琛工業4.0應用研究中心,通過工業4.0示范工廠和示范線建設、展覽展示、技術實施與服務,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支撐企業向智能制造優化升級,形成示范引領作用。
總而言之,厚植工匠文化和培養工匠人才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必由之路,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工匠精神培育有助于我國經濟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方式轉變,有助于我國職業教育提升內涵和水平,有助于工匠成長為真正的現代幸福工匠。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對新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婁權鑫.工匠精神:沒有工匠哪來精品——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產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研討會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9):44-48.
[2][4]夏偉.傳承墨子工匠精神 涵養高職文化自信[N].中國教育報,2017-04-10.
[3][7]董志勇.讓工匠精神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風向標[J].中國品牌,2018(S1):30-31.
[5]胡凱,李江.論創新發展邏輯下的資源作用結構與配置引導[J].求是學刊,2018(3):55-63.
[6]張福強,許芳奎.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8(2):46-51.
(責任編輯 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