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勝平 陳瑾芳
摘要:文藝是時代前沿的風向標,最能體現一個時代的風貌。從一定層面上看來,文藝工作者的一言一行對廣大受眾群體所產生的影響不可小覷。創作是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作品是文藝工作者的藝術體現。本文以舞蹈作品編創的視角,分析中國當代文藝創作的現狀與問題,對于在作品編創中如何緊扣思想性、體現藝術性、提升觀賞性進行闡述,提出見解,淺析如何精益求精地創作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舞蹈作品。
關鍵詞:舞蹈作品? ?創作? ?思想性? ?藝術性? ?觀賞性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6-0167-02
一、中國當代文藝創作的現狀與問題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中指出,中國當代文藝的創作有著高數量,低質量的趨勢,以及文藝創作被市場走向所牽制等問題。習總書記提出的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對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批評,也是對我國文藝發展現狀提出質疑。在這個飛速發展、不斷革新的時代,文藝作品當中絕大多數都充斥著“娛樂化”“快餐化”以及“市場化”的現象,相比以往,人們似乎漸漸淡去了精益求精的態度以及十年磨一劍的熱誠,文藝作品逐漸淪為市場的奴隸,被腐朽銅臭所包裹而喪失了作品原本的精神內核。以舞蹈編創的視角看來,在當下的文藝創作環境中,雖然有一部分將“三性”統一結合的優秀作品,但在創作的總體趨勢上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第一點,對主旋律的追風。近些年來,編創者在題材的選擇上對于主旋律的追捧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雖然選擇主旋律題材以及各種重大宏偉敘事題材來進行編創本身并不存在問題,但是由于編創過程中對題材的把握沒有進行準確的拿捏,以至于無法將作品的本質內核傳達展現出來,導致作品大同小異、千篇一律。第二點,高投入,低質量。現如今舞蹈作品的舞臺呈現越來越豐富,如果能夠將外在的硬件設施運用得當,無疑能夠將作品突顯得更加制作精良、美輪美奐。但一些當代作品卻在還未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運用奢華的舞臺舞美、造型燈光以及浮夸的人海戰術來試圖填補作品的不足,非但沒有錦上添花的效果,反而埋沒了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并且形成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第三點,作品的模式化。機械化生產是當代文藝作品創作中的常見問題,不少舞蹈作品在編創中沒有跳出固定的模式,導致缺乏個性化創造,作品內涵單薄。第四點,作品的市場化。當代市場風向對于文藝創作影響至深,將創作與利益掛鉤對作品的呈現增添了浮躁與輕飄,最終只能將作品推向庸俗化。
中國當代文藝創作雖然在不斷進步不斷前行,但其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和弊病,那么如何創作具有“三性”統一的文藝作品,這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
二、如何緊扣作品的思想性
所有文藝作品的中心內核都應具備思想性的體現,而作品的思想性主要取決于創作者的世界觀和表現藝術形象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舞蹈編創中緊扣作品的思想性,下面以民族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為例來進行三個方面的分析。第一,深入群眾,扎根于生活。《紅色娘子軍》是一部中國革命題材芭蕾舞劇,在當時,為了能夠從芭蕾的模式化中跳出來,更好的扮演劇中的革命人物,該劇的編導和演員親自赴身前往海南,深入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為了表現“戰斗”題材,實現芭蕾藝術的“革命化”,編導細心觀察部隊的操練與實戰并且從中提取元素進行舞蹈動作的編排,極大的豐富了動作語匯。第二,為人民創作,具有社會意義。《紅色娘子軍》被封為革命樣板戲,由于其特殊的革命題材和獨特的民族芭蕾表現形式,在當時掀起了全民學習芭蕾的熱潮,正是因為舞劇成功的編排,成就了這屬于人民的藝術,豐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三,緊扣具有中國精神的思想內核。《紅色娘子軍》從選材到編排直至演出,雖然帶有強烈的政治目的,但絲毫不能否認其深厚的思想內核。劇中主人公瓊花作為一個窮苦大眾的典型形象,她打破囚禁的枷鎖,沖出牢籠,反抗欺壓,有著敢于斗爭、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舞劇的編排始終緊扣著中國精神的思想內核,充滿了正能量,弘揚了歷史的時代精神。總而言之,作品的編創不能脫離人民脫離生活,在創作過程中應深入挖掘體現其思想內核,并且從一而終牢牢緊扣。
三、如何體現作品的藝術性
藝術性分為深與淺、高與低,有著雅俗之別,充分體現作品中的藝術性也是所有編創者所面臨的難題。
下面以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編導的大型歌舞集錦《云南印象》為例,談談作品中體現藝術性的方法。首先第一點,在生活中提煉。藝術創作不能脫離生活,舞蹈編創更是如此,在生活中激發編創靈感,提煉動作元素,將生活融入藝術是體現藝術性的根本渠道。《云南映象》是一臺將云南本土歌舞重新編排整合的舞劇,其中參與演出的人員絕大多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少數民族,演員的造型設計也是民族服飾原型。編導為了藝術創作事先在云南進行采風,觀察原生態的少數民族生活習性與舞蹈,將當中的動作元素進行記錄用于編排,最終完成了這一具有傳統之美,又有現代之力的舞臺新作。第二點,在原始素材上創新。《云南印象》的表現形式是中國民族舞劇的一大突破,將原生態的素材進行創新,在舞臺上使之得到了完美呈現。舞劇使用了少數民族生活中的服裝道具,表現了未經修飾的唱腔和原生態的舞蹈動作,將傳統的民族民間歌舞與現代舞元素完美融合,在現實的基礎上再創了云南本土的民族風情。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文化也會隨之不斷改變,將原始素材進行加工,合理創新將是提升作品藝術性的有效途徑。第三點,用藝術反映生活。藝術作品是編創者對于生活的一個更高層次的再現。在舞劇《云南印象》中,表現的便是云南少數民族的人民日常生活和自然萬物瞬息萬變的景象,對此編導解釋道,作品中的歌舞是為了表達淳樸的人民對自然的感情,因為他們相信萬物皆有靈性,需要用肢體和歌聲去與天空對話,與大地共舞,這也是她堅持起用這些本土演員的原因。將人們的生活、精神、信仰經過選取、濃縮、編創,直至用藝術的形式在舞臺上呈現,體現的不僅僅是作品的藝術性,還有生活的藝術性。
四、如何提升作品的觀賞性
一個優秀的文藝作品經過選材、編創、排練等一系列的打磨加工,最終目的是最后的舞臺呈現。作品能夠被大眾所接受甚至能夠被時代所銘記,往往離不開其出眾的觀賞性。提升作品的觀賞性是對編創者藝術修養、素材積累以及編創能力的極大考驗。
以舞蹈作品編創的角度看來,可以從音樂的選取、創新的編排方式以及對觀賞性的正確認識這三個方面談談有效科學提升作品觀賞性的途徑。首先是音樂的選取。音樂是舞蹈作品的靈魂,精美的舞蹈編排配合上恰到好處的音樂旋律才能有效提升作品的觀賞性。如民族芭蕾《茉莉花》,這是一個中國元素與芭蕾相結合的舞蹈作品,舞蹈音樂選取了我國家喻戶曉的傳統民歌《茉莉花》,并且除去了當中的唱詞,采用了琵琶演奏的慢節奏形式,營造了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非常符合我國民眾的藝術欣賞水平。民族音樂配合著民族特色的芭蕾將其中的情感內涵、意境氛圍絲毫不差的傳達給了觀眾,可見音樂的選取對于作品的表達功能和觀賞性能起著關鍵的作用。然后是創新的編排。舞蹈作品《茉莉花》是根據古典的芭蕾舞技法與中國傳統元素相融合,并且借用了中國民間舞蹈的道具,進行了民族芭蕾化的舞臺呈現。《茉莉花》在編創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形式上與動作上的創新,舞蹈中扇子的巧妙運用,再加上芭蕾與民間舞剛柔并濟的完美融合,給予了觀眾全新的視覺體驗。編排上的創新,打破了一成不變的模式化套路和千篇一律的創作思維,可以說,只有敢于創新的創作思維才能編創出高水平觀賞性的作品。最后,是對觀賞性的正確認識。觀賞性是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的,并不需要編創者去盲目追求,如果只一味的創作能被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消極地迎合市場,那便只能生產機械化、庸俗化以及品味底下的作品。追求高質量的觀賞性還需明確作品的受眾對象,掌握作品的藝術定位以及確立作品的思想內核。
五、結語
在中國當代的文藝創作環境中,如何創作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舞蹈作品,是所有文藝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難題。創作者在編創過程中還需深入群眾,扎根于生活,不忘初心,堅持以人民為創作導向,不斷積累、不斷沉淀,在作品形式上勇于創新,在作品內容中精雕細琢,以創作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且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為最終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