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洪剛
摘要:隨著西藏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西藏當代音樂事業發展逐漸繁榮興盛,得到空前的發展機遇。研究西藏當代音樂的發展歷史,能夠較為客觀地描述西藏當代音樂事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展示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社會主義新西藏音樂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西藏? ?當代音樂? ?音樂創作? ?音樂機構? ?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8-0089-04
西藏當代音樂的劃分主要是參照西藏當代歷史進行的分類,目前相關研究人員將西藏當代歷史劃分為四個主要時期:即和平解放時期(1951-1959)、民主革命時期(1959-1965)、文化大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初期(1966-1978)、改革開放至今(1978-),其中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包含了文化大革命時期與改革開放準備時期。西藏當代音樂的發展應從“1950年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解放昌都后,在部隊中產生了用藏族語言創作的《藏胞歌唱解放軍》等歌曲”[1]作為當代音樂的開端,為西藏當代音樂發展的道路開辟了一番新天地。同藏族幾千年的傳統音樂相比較,西藏當代音樂無論是從音樂的審美、創作、研究乃至教育等各個方面有著很大的進步。它代表著西藏當代音樂的一個新紀元,標志著西藏當代音樂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是西藏歷史發展中的必然產物。
1950年3月7日,18軍從四川出發進軍西藏,受到廣大藏族群眾的大力支持。“8月1日,從西南進藏的中國人名解放軍第18軍,動員由河南流落至陜西,后又流落到成都的災童豫劇學校絕大數演職人員參軍,組成了軍部政治文工團,隨軍進藏。10月19日,解放軍進入昌都,昌都解放,隨軍音樂工作者創作了《共產黨來了牡丹放》《歌唱二郎山》《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藏胞歌唱解放軍》等歌曲”[2],標志著西藏當代音樂的開端。
一、和平解放時期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在北京簽訂,西藏和平解放。著名愛國詩人擦珠阿旺洛桑活佛創作了歌曲《西藏人民齊歡唱》,表達了西藏地方上層擁護《十七條協議》的深切愿望。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的當代音樂無論是從音樂創作、服務對象、音樂教育等各方面相比,與解放前都有著較大的區別。“在舊西藏時期,西藏只有一官方組織的宮廷樂舞‘嘎爾巴隊,其人數也較少;另有民間音樂組織‘囊瑪吉度和各地方的民間藏戲隊,主要由民間藝人和樂手組成。從學校看,解放前約有20所官辦學校和90多所私塾,但這些學校均未開設音樂課程”[3]。1951年,西藏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小學昌都小學成立開學。1952年拉薩市第一小學成立,1956年拉薩第一中學成立,均開設了現代化的音樂課程實行每周一課時教學,其學習目的主要以學習唱歌為主。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相繼組建了西藏工委文工團、西藏軍區文工團、日喀則文工對和江孜、昌都、丁青辦事處、塔工分工委及西藏豫劇團、秦劇團等文藝表演團體”[4]此時文工團僅僅是初具規模,由于人數較少,文工團(隊)演員又是從當地民間藝人或愛好音樂的僧俗官員中選取,故當時的文藝團體相對配置不夠完善,其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1952年2月,西藏軍區正式成立,隨之產生了西藏軍區政治部文工團。1953年1月拉薩愛國青年文化聯誼會(簡稱:青聯會)成立,吸引了包括才旦卓瑪、雪康索朗塔杰、邊多等優秀的愛國青年人士參加,同時還吸納了西藏各階層人士的加入。下半年,涂清華、王蓉朝兩位同志在林芝波密以當地民歌為基本素材,編寫了膾炙人口的歌曲《毛主席的光輝》,受到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1954年,西藏工委在原達賴文工團的基礎上組建了“西藏歌舞團”,成立赴內地演出,創作及排練了,如《羊卓嘎姆林》《蔚藍的天空》《西藏:我們的家鄉》和《格巴桑布》等反映和平解放為主題的大型歌舞。
為填補本土音樂人才的匱乏現象,自治區分別于1954-1958年間三次派遣人才赴內地學習,為培養本土音樂人才的培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培養了以才旦卓瑪、白登朗吉、格桑達吉等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1956年6月,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文教處正式建立。其職責是在西藏工委及自治區籌委會的領導下,管理西藏的文化教育事業,并發展西藏的文化教育事業。從此,西藏有了文藝的專門管理機構,徹底結束了文藝事業長期無專門管理機構的歷史,從而使西藏當代文藝的發展開始有了組織保證”[5]。1957年8月,文教處與衛生處合并,成立了文教衛生處,主管文化和衛生事業。1958年,西藏歌舞團正式成立,從組織建設等方面為西藏當代音樂事業的蓬勃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由于西藏的各項事宜基本由地方政府進行管理,當時的文藝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在音樂的創作過程中,無論是體裁、風格、目的等各方面都較為單一。但是,此時由十八軍文藝工作者以及音樂藝術家從內地帶來的西方作曲技法和大量的中外樂器,為當代西藏音樂的創作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民主改革時期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上層反動勢力企圖發動全面武裝叛亂,但以失敗告終。3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發出《關于在西藏平息叛亂中實行民主改革的若干政策問題的指示(草案)》。3月23日,拉薩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下設文教衛生處,設立文化科,專門負責管理文藝事業。3月28日,國務院發布命令,即日起解放西藏元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形式地方政府權力,從此西藏迎來了民主改革,標志著西藏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9月,拉薩市委宣傳部自治市區組織了近六十個單位的業余宣傳隊舉行匯演,此后拉薩東南西北城區業余宣傳隊相繼成立。9月至10月初,反映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的大型歌舞《豐收之夜》參加了建國十周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文藝匯演,取得圓滿成功。”[6]“1960年初,在原西藏歌舞團的基礎上成立了西藏歌舞劇團,下設歌舞、藏戲、話劇三個演出分團”[7]。1962年由白登朗吉創作的笛子獨奏曲《春到拉薩》公開演出,標志做西藏當代本土器樂曲的萌芽。1963年,舉辦了全區首屆群眾文藝匯演,創作了《洗衣歌》《逛新城》《歡慶豐收》等曲目,通過演出,檢驗了西藏群眾文藝的現狀,有效的推動了社會群眾文藝事業的進一步繁榮。“1964至1965年間,西藏自治區組建的第一文化工作對深入林芝、察隅、澤當等門巴、珞巴聚集區,收集和挖掘了大量的民間歌舞素材,并且認真地向當地民間藝人學習了熱巴舞、鼓舞、珞巴與門巴歌舞等各種形式的歌舞”[8]。1965年,“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下,集中學習了藏文與藏族音樂舞蹈的一大批藝術家,與培養的本地藝術家一起,創作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翻身農奴向太陽》。4月6日,西藏軍區文工團以‘西藏歌舞團的名義應邀前往尼泊爾進行友好訪問演出,同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9]。民主改革以來,西藏建立了專門的文藝事業管理機構、文藝團體、學校等,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和本土藝術人才,為當代音樂事業的后續發展帶來了巨大幫助,為當代音樂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大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初期
1966-1976年,我國進入文化大革命時期,文化藝術事業迎來了低谷期。由于西藏地處祖國邊疆地區,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是相比而言不是特別嚴重,此時的藝術事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1971-1972年,日喀則、昌都、那曲地區文工團相繼成立。1971年底,中央民族學院恢復招生上課,西藏派遣了大量的音樂與舞蹈專業的文藝工作者去進行學習。1972年,西藏人民廣播電臺和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分別發行了漢、藏文版本《西藏革命歌曲選》,選編了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以來,廣大音樂愛好者與文藝工作者以歌毛主席、歌頌黨、歌頌人民解放軍、歌唱社會主義新西藏的題材的革命歌曲。如:《毛主席的光輝》《在北京的金山上》《翻身農奴向太陽》《洗衣歌》《逛新城》《叫我們怎么不歌唱》《美麗的西藏,可愛的家鄉》等膾炙人口的歌曲。1974-1976年,江孜、堆龍德慶縣、山南貢嘎縣等地的 “烏蘭牧騎”宣傳隊相繼成立。1975年西藏自治區群眾藝術館和西藏師范學校政治語文革命文藝班先后成立,填補了西藏本土音樂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的空白。1976年,“四人幫”被徹底粉碎,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結束,國家的各項政策逐步回到正軌。同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與人民音樂出版社合編的歌曲集《毛主席光輝照西藏》正式出版,該書展示了西藏自治區成立十周年來,自治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起為走過的光輝戰斗歷程,是作曲家們貫徹毛主席文藝路線的重要結晶。
“1977年5月,西藏歌舞團參加了中國廣州春季交易會演出,其獨特的風格與表演形式,在當時引起了轟動”[10]。“1978年4月,拉薩市群藝館成立。8月,自治區歌舞團赴北歐瑞典、挪威、芬蘭等5國的36座城市進行演出,深受歡迎。”[11]同年,西藏師范學院政治語文系革命文藝班成立,下設文體系,當時的教學主要靠援藏教師來完成。
四、改革開放至今
改革開放40年來,西藏當代文化事業在黨和政府的關懷與重視下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文化藝術工作隊伍從無到有不斷壯大。音樂事業蓬勃發展,涌現出了以羅念一、時樂濛、涂青華、白登朗吉、格桑達吉、邊多、才旦卓瑪、格來、格桑曲杰、強巴扎西、曲根、仁青、美朗多吉、多吉次仁、洛桑三旦、馬阿魯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音樂家。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會議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重要方針,認真總結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重要錯誤,開啟了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發展新的春天。同年,由作曲家羅念一創作的管弦樂《西藏組曲——獻給我的第二故鄉》經過多次修改后創作完成。1979年,西藏自治區文化局舉辦了全區“第四屆專業文藝匯演”。1980年,3月14至15日,中央召開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西藏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新的歷史時期。5月15日至6月3日,西藏自治區召開了第二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會議傳達貫徹了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相關精神。6月,在山南原烏蘭牧騎文藝演出隊的基礎上,建立了山南群眾藝術館。9月1日,西藏自治區藝術學校在拉薩成立,招收了首屆表演專業中專學生。該校成立以來為西藏當代音樂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大部分學生成為了當代音樂事業的中流砥柱,其中包括:覺嘎、米瑪洛桑、洛桑曲尼、更堆培杰等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
80年代初期,通俗歌曲席卷大陸,與此同時西藏地區也受到了該思潮的一系列影響,開始滋生了西藏本土的通俗歌曲。1981年,由格桑達吉與范上娥共同創作的《雪山春曉》發行。同年,西藏自治區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與中國音樂與舞蹈家學會西藏分會相繼成立。 “10月,西藏自治區第一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拉薩召開。”標志著西藏當代音樂事業的發展正逐步走向繁榮。1983年年初,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文化廳組建了藝術研究室,主要負責完成國家藝術學科重點科研項目的集成工作。在此基礎上,《西藏歌舞》刊物在上一年“試刊”基礎上正式公開發行。1984年初,由區內第一代藏族作曲家白登朗吉和格桑達吉創作的大型民族歌舞《熱巴情》在北京演出。“2月27至28日,中央書記處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尊重和繼承西藏固有的優良傳統,大力發展藏族語言、文學、史學、藝術、醫學事業等,建設具有西藏民族特點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12]10月,由白登朗吉和邊多主編的《西藏創作歌曲選》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公開發行。慶祝自治區成立二十周年以來,黨的各項民族政策在社會主義新西藏的建設過程中所所取得的成就,鼓勵西藏人民團結奮進、繼往開來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不斷努力。“1985年4月,《西藏歌舞》編輯部與西藏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舉辦了首屆‘珠穆朗瑪優秀歌曲評選活動。5月,自治區文化局與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合作錄制了第一套盒式磁帶,出版發行了西藏歌曲集。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在新建的拉薩劇院舉辦了‘才旦卓瑪演唱音樂會個人獨唱音樂會。”[13]編輯部還出版了歌詞副刊《雪山詞林》,均為內部資。1986年4月,著名作曲家白登朗吉創作的歌曲《雪山情》由四川民族出版社發行;同年創辦了《藝研動態》,當時主要以報道搶救集成為主,1987年經批準更名為《西藏藝術研究》,為研究西藏文化藝術研究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平臺,在國內藏文化研究中影響深遠。1988年,藏族器樂組曲《雪域大法會》全區舉辦了“首屆民族樂器演奏和專業聲樂比賽”。1989年,才旦卓瑪獲得首屆“金唱片”獎。
1992年6月,藏族著名音樂家雪康索朗塔杰編寫的《歌舞概論》正式發行。“為繁榮文藝創作,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從1993年起山南、拉薩、那曲等地建立了各地市文聯與文藝家協會,進一步增強了西藏文藝事業發展的實力”。這些團體的成立,為當代西藏藝術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平臺,為后續的音樂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95年,“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文藝研究所毛繼增制作并撰稿的激光唱片《西藏音樂紀實》由臺灣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發行。”[14]著名作曲家羅念一《洗衣歌——羅念一創作歌曲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發行,其著作中包含了《洗衣歌》《美麗西藏》《唱給母親》《心愿的歌聲》《阿哥,你何須說》《阿媽,你不要遠送》《姑娘達瓦卓瑪》《赤河鄉情》《雪域之戀》九個部分。1997年為迎接香港回歸,由自治區歌舞團作曲家格桑達吉、格來、邊洛、索瑪尼、洛桑三旦等創作大型歌舞音樂《回歸頌》公開演出。同年,西藏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電聲樂隊“紫外線樂隊”成立,并于年底成功舉辦了首場音樂會,其主要以翻唱內地歌曲與原創歌曲相結合為主。1999年2月,西藏少兒藝術團更名為雪蓮花藝術團,少兒藝術團的成立將西藏少兒音樂事業推向了新的高峰。
21世紀初,首支以藏族母語為創作基礎的樂隊“天杵樂隊”成立,西藏電聲樂開始出現了一個高峰期。之后,PUNK、羚羊角、九眼石、捍衛五顏等一系列樂隊相繼成立。2000年西藏第一個民辦琴行正式成立,標志著西藏社會音樂培訓事業的開端。2002年,西藏各地市共命名19個自治區級民間藝術鄉。同年,西藏愛樂樂團正式成立,西藏大學藝術系(藏族音樂)碩士學位點得到國務院批準。2003年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藝處與自治區音樂家協會編寫了《唱給太陽的各》一書,這里面的給內容,展望了和平解放以來60余年的成果,作曲家門創作了大批優秀的金典歌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濃郁的民族風格,是當代西藏一個時代的藝術象征。2009年西藏自治區歌舞團為紀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創作的大型歌舞《天上西藏》成功演出。2010年由西藏大學藝術學院制作的《凈土音樂——美麗琴韻(CD)》于拉薩公開發行。2013年西藏自治區喜迎“十八大”文藝晚會《雪域頌歌》成功舉辦,才旦卓瑪、多吉次仁、格桑曲珍、丹增等一大批優秀的歌唱家參加。
五、結語
西藏當代音樂的發展一直在不斷前行,在發展中不斷進步。對當代音樂的研究有助于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進一步探索民族文化的價值。有助于音樂家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不斷的創新與進步,為當代音樂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與生機,為當代西藏音樂事業的發展再創輝煌。
注釋:
[1]米瑪洛桑:《論西藏當代音樂事業的發展特征》,《中國藏學》,2007年第3期,第81頁。
[2][6][7]米瑪洛桑:《西藏當代音樂史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年。
[3]米瑪洛桑:《論西藏當代音樂事業的發展特征》,《中國藏學》,2007年第3期。
[4]米瑪洛桑:《論西藏和平解放時期的音樂創作及其特點》,《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5]拉巴平措,陳慶英:《西藏通史(當代卷II)》,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5年。
[8][12]劉志群:《<西藏自治區志·文藝志>大事記》,《西藏藝術研究》,2000年第1期。
[9]米瑪洛桑:《西藏當代音樂史論》,第35頁。
[10]見《西藏藝術研究》,2000年第1期。
[11]米瑪洛桑:《西藏當代音樂史論》,第55頁。
[13]瑞央:《信息情報》,《西藏歌舞》,1985年第3期。
[14]達·雪娟:《情報信息:CD<西藏音樂紀實>系列》,《西藏藝術研究》,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