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山秀
摘 要:在出版圖書的過程中,編輯與作者是互助式的,圖書編輯憑借自身的專業優勢了解和挖掘市場,策劃選題、找準方向,而作者則是將選題進一步落實成作品,同時經過編輯的加工形成正規的出版物。編輯和作者在整個出版過程中,不僅是相互協作,同時也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和長處,幫助對方順利地完成各自負責的工作,共同成長。
關鍵詞:圖書編輯 作者 分工協作
優秀的編輯是依靠挖掘和推出好的作者與作品來實現自己價值的,也可以說圖書編輯與作者就是作品的“父母”,圖書編輯憑借自身的專業優勢了解和挖掘市場,策劃選題、找準方向,而作者就是編輯選擇的“另一半”,在雙方相互吸引、相互欣賞、相互認同的前提下,將選題進一步落實成作品的人。圖書的出版過程就是孕育培養“孩子”的過程,想讓這個“孩子”什么時候出生,給“孩子”穿什么衣服、打造成什么樣子,帶這個“孩子”去見什么人(讀者)以及把這個孩子推向多大的舞臺(市場)等一系列過程就是編輯和作者相互磨合、相互遷就、相互學習和進步的過程。經歷了這個過程,不僅“孩子”長大成人,作為“父母”的編輯與作者也會一同成長與進步。
一、傳統編輯的局限與轉變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加大了社會變革的速度與廣度,同時也增加了圖書出版的難度,身在其中的圖書編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還有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一)要想有所突破,必先認識到自己的局限
在傳統圖書出版的運作模式下,編輯的職業角色更多傾向于選題策劃、審稿、編輯加工、校對等方面。這些職能更多偏重在社內進行,相對的,缺乏市場思維和用戶思維的弊端和局限就顯現了出來。加工編輯或者學者型編輯雖然能夠把控圖書質量,但是由于其缺乏市場化運作手段,在圖書出版后的發行以及策劃宣傳方面,將會力不從心。
(二)在出版融合的大背景下,全面轉變自己的工作思維與模式
編輯是出版活動的全程策劃人和參與者。在新媒體時代,出版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用戶思維主導出版領域已經成為業內的共識。新式媒介頻繁涌現對圖書編輯提出新的要求:深入挖掘用戶的閱讀需求和喜好,為特定用戶或者某一群體提供定制的閱讀內容,讓用戶能夠被內容的專業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等特征吸引,進而能夠將我們提供的定制內容與一般渠道獲取的內容區別開來。
想要做到這些,就要對市場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這里面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整個市場的把握,既包括整體圖書市場,也包括所處領域的細分市場。二是對所在細分市場的微觀情況的把握。所謂微觀情況就是這個細分領域的相關情況,不僅是這個領域的圖書情況,還包括與之相關的行業情況。
二、合適的作者與合作的基礎
編輯想要準確快速地找到合適的作者,要對潛在作者有基本的了解和要求,才能最終篩選出那個最合適的人選。好的作者首先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一)領先大多數人的專業技術,擁有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能力
圖書領域有大眾與小眾之別,對于大部分面向大眾領域的圖書作者來說,他們并不一定是站在技術金字塔頂端的人物,相比于他們的專業技術,能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才是更為重要的。這里我們有很多例子,比如少兒圍棋的教科書,很多市場上銷售的,并不是那些“冠軍”“九段”所著的書,而恰恰是一些“五段”“六段”,甚至是業余選手一顯身手。再比如,大眾美食領域的圖書,被大家廣為追捧的一些暢銷書,并不一定是某大廚所著的,而是一些“美食達人”、活躍度高的“美食愛好者”所寫的,因為他們可以用更淺顯易懂的話語,帶給讀者更為直觀的感受和模仿體驗。
(二)較好的文字功底
作者之所以被稱之為作者,歸根結底還是要將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圖文的形式給讀者講明白、說清楚。作者較好的文字功底是圖書品質的保證,也是作者向作家成長的基礎。
(三)要有嚴謹的態度以及對于作者這個身份的尊重
圖書的出版過程是一個繁瑣的過程,在多媒體融合的大時代背景下,對于大部分圖書作者來說,寫書是一個耗時、費力而收益率又低的工作。如果沒有嚴謹的態度以及對于作者這個身份的尊重,作者很難保質保量地完成圖書的創作和后續的宣傳推廣工作。這樣無論對編輯還是讀者都是一種損失和遺憾。
三、編輯和作者在分工與協作中共同進步
編輯和作者在某一選題領域完成了融合與對接,對這一選題碰撞出了火花,設定了共同的目標,就有了好的開始。要完成這個目標,就要進入圖書出版項目的實施階段。編輯是對于圖書出版流程及圖書市場有充分了解和深入研究的人,作者是對這一領域有領先知識與技術的人,怎樣將市場需求與相關的知識技術進行對接,這就是編輯與作者在圖書出版中需要做的工作。
(一)出版流程中編輯與作者的分工是相互學習的過程
在圖書出版的書稿創作和編輯加工階段,編輯和作者的分工是相當明確的。
1.編輯把好質量關
編輯的屬性決定了編輯在整個過程中必須要對圖書的政治導向,圖書內容的科學性、準確性進行把關。
以一本面包制作書為例,由于作者自身知識面的局限性,在介紹面包的種類時將“歐式”“日式”“臺式”放在一起并列介紹,這在編輯的眼中是非常明顯的錯誤,但作者并沒有注意到分類標準的失誤;在書中講到具體做法時,又遇到了原料使用量與之前介紹不一致的情況,這是典型的筆誤,卻是實實在在的錯誤。編輯的存在就是要幫助作者將這些有失水準的錯誤更正過來,保證書稿的科學性與準確性。
2.作者賦予作品生命力
作者負責把已經確定的圖書選題立體化、豐富化、具體化、通俗化。讓一個選題變成一部書稿,在這個過程中知識點會潤物細無聲般地傳遞給讀者,而編輯正是這部書稿的第一讀者。隨著編輯閱讀加工稿件的次數增多,對相關專業的了解也會日益增多,這就是編輯在專業領域日漸精益的過程。
(二)相互協作,帶領對方向更多未知的領域前進
出版流程中,編輯與作者的互相協助不僅有利于圖書項目的順利進行,也會讓雙方得到更多的進益。編輯與作者,雙方的起點和所擁有的資源不一樣,相互協作以優勢互補,尤其是對于新手編輯或者作者來說,更為重要。
以遼科社出版的美食暢銷書《二狗媽媽的小廚房》系列為例,作者雖然有著豐富的食材制作經驗,但卻是首次出書,對于出書流程和方法一無所知,對于如何將已有的食譜整理成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也十分困惑。遇到具體的問題,就需要編輯協助作者為新書的創作出謀劃策。
另一方面作者也可以借助自身的行業資源協助編輯把圖書推向更廣闊的舞臺。作者在幫助《二狗媽媽的小廚房》系列圖書的宣傳過程中,特意申請了與圖書同名的公眾號,同時與編輯相約開設固定的直播節目。在最初一年的直播中,編輯就是直播中最活躍的粉絲,不僅在直播中了解了作者、了解了作者的粉絲,更加了解了直播這種宣傳方式。
四、成功的圖書項目讓編輯與作者都可以華麗轉身,變成更好的自己
成功的圖書出版項目不僅需要編輯的工作前伸,做到編輯作者化,也需要作者的工作后延,不僅對書稿內容負責,還要參與到圖書的推廣宣傳工作中。也就是說一個優秀圖書出版項目中,編輯和作者都要做到向更多不同角色的轉化。
(一)從“產品經理”到“經紀人”的圖書編輯
在圖書項目由出版流程轉向發行流程的時候,編輯也由“產品經理”逐步向“經紀人”方向轉變。編輯在將作品與作者一同推廣到銷售渠道中時,推廣到相關行業的廠商面前時,推廣到大眾讀者(消費者)面前時,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經紀人”。
(二)從“作者”到“作家”的創作人
普通作者到知名作家,是由普通人到公眾人物的轉變,是由專注圖書內容產出到打造自身價值,是由資深行業參與者到行業的意見領袖,更是由關注自身的專業能力到全方位關注自己的個人形象。所有的改變都是為了滿足更多身份的需要,同時也是個人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以上編輯和作者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在圖書出版這個項目里共同完成的。在出版圖書的過程中,編輯和作者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和長處,幫助對方順利地完成各自負責的工作。而合作中暴露出來的缺點和疏漏,雙方也可以進行糾正和彌補。
無論市場如何多變,生產流程如何改進,營銷宣傳的方法如何更新,在新的機遇與挑戰面前,都需要編輯與作者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來共同面對、相互理解。大家在相互扶持的同時也一定會共同進步與成長。
(作者單位系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