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杰珍
摘 要:本文分析了社科類學術圖書版式設計的一些難點,總結了學術類圖書版式設計方面的四點原則,即強調版面的平衡、注意風格的變化、賦予版面以彈性、重視內容的契合。結合前輩出版家在圖書版式設計方面的許多卓有成效的經驗,進一步提出了要在非對稱平衡上多花心思,要通過改變版式設計的細節將學術書的版面變得更為生動,要通過留意版面的非文字位置的處理增強版面的彈性效果,要將作品內容了解得更為深刻以增進版式設計的合理性。
關鍵詞:版式設計 學術圖書 非對稱平衡
怎樣才能做好學術類圖書的版式設計,可以說是讓許多設計師頭痛的問題。為什么呢?因為學術類圖書品種很多,但變化不大,特別是社科類的學術著作,通常只有標題和正文,除了文字還是文字。這類書往往還是黑白印刷,設計師能夠發揮的空間比較小。周而復始地工作若干年后,一種黔驢技窮、枯燥無味的感覺油然而生。
事實上,這和王羲之要求兒子寫干八大缸水的道理一樣,寫干一缸水時感覺枯燥乏味,寫干兩缸水時若有所悟,寫干八缸水時醍醐灌頂,都是個磨煉和領會的過程。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可見學習、思考、行動,自古就是成就一切功業的必由之路,版式設計當然也不例外。
經過自己多年的學習、思考和實踐,認為學術類圖書的版式設計并非死死板板、毫無生氣的重復性勞作,同樣也是千變萬化、異彩紛呈的一項事業。筆者以為以下的幾點原則,是應該牢牢把握的。
一、強調版面的平衡
版面的平衡,通常可以分為對稱平衡和非對稱平衡。對稱平衡看起來比較莊重和穩定;非對稱平衡是通過對比體現的平衡,更具現代感和活力。這兩種平衡在社科類圖書的版式設計中都有體現,當然前者更普遍一些,特別是在學術類圖書的設計實務中。對稱平衡無疑會讓學術著作顯得更為規范和莊重,隨便翻開一本學術類的著作,大多會是對稱平衡類版式;同時,當設計師拿到一部學術類書稿時,腦海中本能反應出來的,也會是“對稱平衡”四個字。不過,時間久了,面對大同小異的此類版式,難免會讓讀者產生審美疲勞,甚至連設計者本身,也會隱隱有種厭倦之感。所以,設計師應該更多地運用非對稱平衡,在書眉、標題、正文、注釋、文獻、頁碼的布局上,通過不相似或不相等要素的合理安排,創造新的秩序和平衡。
老一輩出版人說過,版式設計是“通過技術編輯的構思、標注和計算,把一些雜亂的材料有機地組織起來、聯系起來,繪制成一幅藍圖,就像建筑一所樓房前的施工藍圖一樣。”[1]組織的方式種類很多,尤其體現在非對稱平衡設計上,這樣能夠有效地克服版面呆板、令人厭倦的問題。當然,非對稱版式雖然發揮空間更大,但對設計師的要求會更高,需要設計師大力提高自身修養、增加美學知識。
非對稱平衡的構圖其實很多,比如對傳統的黃金分割比例的運用,其實就是進行非對稱平衡設計的一種常用手法,將版面按照黃金分割律進行區分,無論是分欄還是分區設計,都能在看似不對稱中又體現一種布局的合理性,達到一種和諧的平衡。因為在版式設計的表相背后,存在美學規律,所以標題、文字、插圖的各版塊會讓人感覺左右呼應,高低顧盼,疏密有致。此外,書眉設計也是實現學術類圖書版式設計非對稱平衡的重要手段,設計師可以采用書眉交叉倒錯的方法,把雙頁書眉放在地腳,單頁書眉放在天頭,先地后天,左右交錯。整部圖書能給人一種高低起伏、延綿不絕的印象。這樣的設計,一改學術類圖書左書名右章題的對稱設計常規,全書給人感覺書眉間隔倒錯,動感十足。
二、注意風格的變化
學術類圖書的版面設計風格,通常以簡潔、嚴謹、工整為主要特點,這種基本的風格取向,恐怕很難改變,否則就不像學術著作了。但是,在這些既定的特點之下,設計師仍然可以給予個性的變化。學術書的書眉設計不宜過分花哨,注釋內容又必不可少,似乎再想有些風格變化是強人所難,但只要肯開動腦筋,就總會有些與眾不同。比如書眉線的設計,中信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六卷本《新編中國史》,就采用了單雙頁書眉均在下切口的設計方式,既節省了版面,又讓天頭顯得極為舒展;大量注釋全部以小字附于書后,既不失其學術性,又便于一般讀者閱讀。
現代制版技術為版式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就正文的主力字體而言,除宋、仿、楷、黑四大基礎字體,新推出的許多字體同樣可以作為學術著作的正文或標題用字,就算宋體本身,因為筆鋒、粗細、寬窄的改良,也有了更多種優化的字型。這些都為學術書的版面風格提供了多種方案。還有古籍中的文武線、書耳、黑口、白口、魚尾、象鼻,西方著作中的經典標識,帶有文明標志性的器物外形等,如活用于學術著作的版式上,也可平添一股溫文爾雅的書卷氣。
在力求風格變化的種種嘗試中,紙張和開本的選擇也是設計師應該考慮的因素。同樣是16開的學術書,成品170mm×240mm的開本顯得端莊大氣,而成品152mm×222mm的開本則突出了精巧別致,類似的常用開本應以十數計,將適當的開本輔之以適當的版式,是設計者創造力體現的重要方面之一。
三、賦予版面以彈性
版式設計的基本原則,當然要尊重閱讀視覺的規律,因為書是用來看的,學術類圖書更是如此。不過,書籍的版式設計,既是技術設計,也是藝術設計。通過技術設計實現讀者的知識獲取,通過藝術設計滿足讀者的審美需要。筆者認為實現后一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要賦予版面以彈性,或者說,要主動給版面留下喘息的空間。傳統上來看,插圖、插頁、篇章頁的設計,都能達到這個效果,就是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視覺得到必要的間斷和休息。但是,如果這些都沒有,怎么辦?那就要在空白、行距、裝飾上想辦法。比如訂口留空一定要比切口大些,這樣書翻著才不費勁;比如適當調整行距,使正文顯得更疏朗;比如改變留白的空間、添加橫線、改變行長和對齊方式,產生正文的某種對比效果,使版面更容易閱讀。學術類圖書正因為內容比較單調,所以在設計時更需要賦予這種彈性。
此外,還要注意掌握彈性的空間。設計師不能只將眼光局限在一個頁碼的版面上,至少應當把視野放寬到雙、單兩個對頁,將其視為一個整體,這樣設計的彈性空間就大大增加了。但這還不夠,還可以在必要的情況下增加拉伸頁的設計,比如有些地圖、表格、插圖面積較大,那就不要把它們局限于當前版面之中,干脆做一個展開頁,這樣不僅會讓讀者感到閱讀的方便,而且會讓設計顯得有種大氣魄的整體感,對視覺會帶來某種新鮮的刺激。
四、重視內容的契合
著名出版家范用先生曾說,“設計者要讀懂書的內容,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2],可見完全不關心書稿內容的設計師,是不可能做好版式設計的。只有透徹了解書稿的內容包括作者背景,才能選擇做出合適的設計方案。因為版式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版面產生清晰的條理性,用更為賞心悅目的組織形式來更好地突出主題,以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這也就是著名裝幀設計家寧成春先生所始終堅持的“量體裁衣”的設計理念,即版式設計要與圖書內容相協調。
同樣是學術書,針對不同學科、不同作者,設計就應該有所不同。比如將一本研究古代史著作的書眉,設計為三條長短不一的豎線加一條較長的橫線,這既可理解為中國古代的書簡,也可以理解為古代的兵器戟,充分象征了中國古代歷史;而將研究歐洲文學著作的版面背景上,虛虛地加上一支羽筆,則平添一絲理解與同情。更深入一些的話,設計師可以與責編及作者相配合,在版式設計上加入更直觀的輔助元素,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學術作品。設計師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全書的內文安排標題的字號、題花,通過形式意味的美感給予文字內容以某種暗示。
對于學術類圖書的標題字體、正文字體、注釋字體、參考文獻字體,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現在方正、漢儀等字庫的可能性,選擇最有利于烘托書稿主題的字體,加諸適當的字號、行距及其他修飾,使整部作品顯得更為疏朗而可讀。
以上四原則,是筆者的一點心得,不揣淺陋,就教方家。唯愿同仁齊努力,讓學術類圖書的版式設計,能有一番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曾彥修,張慧卿,等. 編輯工作二十講[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4.
[2]范用.葉雨書衣[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224.
(作者單位系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