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京吏
當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部下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指出:“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干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體教帥都應自覺地在各學科教學中遵循心埋健康教育的規律,將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那么,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我們深深感到在小學進行心理輔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擔負著培養下一代重任的小學教育,在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我們更應當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性,保持健康的心理。
二、對學科教師進行必備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技能方面的培訓,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學科滲透。
教師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就必須擁有更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必要的培訓是唯一的途徑。所謂學科教學滲透,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自覺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活動中的認知、情意和行為水平,促進學生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在當前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學生的心理素質、人格完善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目標。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學科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如何做人之外,還要教會他們怎樣去面對將來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挫折,提高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
三、課堂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
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采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確的價值觀。和諧的教學環境、輕松的學習氛圍、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堅持課堂教學的心理衛生原則的前提下,把和諧溫馨的氣氛引入課堂,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在這樣的環境里,與大家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是一種迫切的愿望,于是課堂成了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在課堂上要尊重學生,把學習的選擇權、獨立實踐的機會交給學生,要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師生互動。要欣賞學生,為學生的進步喝彩。要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內容要難易適度,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感。
四、每一個學科課程都蘊含著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每一位學科教師都擔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
學科教學本身就具備或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像道德與法治課(品德與社會)和語文課的教學目標中就含有情感目標。教師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為此,要注重發揮教師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要“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是該堂課的教學素材中所蘊含的、內在的、自然的,而不是脫離教材之外的強行附加。教師要根據學科教學的具體內容和這些內容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尋找合理的滲透點。
五、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曾多次向各級各類學校提出要求:“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首先,教師可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掌握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的方法;同時教師還要多提供演練的機會,例如語文課上可創設某種特定的情境,讓學生扮演某種角色,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把握方法的實質,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其次,利用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集體活動也是富有感染力的課堂,它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消除彼此的隔閡,相互溝通,它能使師生在活動中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還有利于教師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從而幫助其解決問題。再次,心理咨詢室應視為學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中心,并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開展心理咨詢的實戰中不斷總結和提高。最后,聯系家庭,引導學生家長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種力量。
實踐證明,教師只有融入學生,才能夠傾聽學生的聲音,為他們煩惱而煩惱,為他們快樂而快樂。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心理教育規律,探索學生的心理發展,總結心理教育的經驗,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總之,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不僅要教書育人,還要以教學為中心,充分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育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