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分析現代公共藝術的概念、表現特性、影響力明確其在社會中的功能性定位,之后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作簡要分析進行概括性總結。嘗試從現代公共藝術的概念角度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從兩者的融合中提煉出區域性、多樣性、獨創性這三個特性,希望通過此次分析為之后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現代公共藝術;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融合
一.現代公共藝術的概念分析
1.1 現代公共藝術的概念
公共藝術的范圍很廣,是指可以運用任意媒介進行創作,放置在公共空間面向廣大群眾的一種藝術作品。具備公共性、在地性、藝術性等性質特征。現代公共藝術從傳統的藝術形式轉變,結合當代的文化特征,其更多的是強調城市文化與地域文化的結合,以恰當的文化融合作為主要的表述中心,在借助物質形態表述的同時,進行文化狀態與文化價值觀的輸出。現代公共藝術成為彰顯城市文化,和連接民眾精神面貌的重要載體。
1.2 現代公共藝術具有的表現特性
現代公共藝術在原有公共藝術具有的特性基礎之上將人文性、裝飾性、生態性三種特性突顯出來。人文性即現代的公共藝術作品在充分考慮作品放置地區的文化歷史、人民的生活習慣、區域的人文來尋找其中的關聯,進而塑造藝術品。公共藝術的裝飾性是城市的標桿,彰顯著當地的文化風俗。《光語者》是上海銅仁路的作品,它將人物的形象以另外一種獨特的形式突顯,吸引大眾的不光是它的外觀更是它所表達的城市溫暖形象。裝飾性不光是作品本身,現代公共藝術的裝飾性將觀賞的人群也定為其中的裝飾要素,互動的過程也是作品裝飾性的體現。生態性在現代公共藝術中的產生與環境的惡化密切相關,它是作品對社會的另一種狀態的折射反應,這種特性在公共藝術中得到進一步的提煉,將其以一種新的抽象方式表現出來。
1.3 現代公共藝術的影響力
現代公共藝術是當代城市部分特征的展示平臺,是城市職能的另一種突顯形式,它彰顯著城市的人文內涵與民眾的精神狀態。現代公共藝術的主要功能是為創立城市新的景觀節點改變城市的環境特征、以及創意的外觀引發人們對內在的涵義進行思索。
二.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問題分析
藝術設計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態,在高校教育中面臨諸多的問題,現今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生源總量過多,專業分類不得當、傳統地教育課程不能適應現在的社會狀況、院校的師資力量有所欠缺、步入社會的壓力過大導致專業發展受阻等。在繁雜的時代背景與社會需求的雙方作用下,教育模式應當以技能教學為主,加強對于當前多元信息的提取,使其具有自身的設計觀點與方法。
三.現代公共藝術與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融合特性
現代公共藝術是城市文化與地域文化的結合,是緊隨時代發展的產物、是多元藝術的產物,可以拓展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的諸多方面,兩者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兩者的融合特性可以分為區域性、多樣性、獨創性。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而言,它是城市文化的一種體現形式,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模式特征,與當前社會的組合形式有著自身的獨特之處。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可以從中觀察提煉,總結已有的材料對當前的社會需求進行總結,對這一時期區域教育的行進方向進行調整。現代公共藝術具備文化的包容性,其面向的受眾人群是多樣化的,因此其形式的產生本身就具備多樣性,高校教育應當以此作為文化信息的采集點之一,對其創作的過程進行分析得出出處并加以運用。它在城市中具備獨特的創作技法、信息傳達方式,單個的公共藝術都是獨特的擁有獨創性。高校設計教育應當從中學習新的創作思路和方法,以及適應社會的形式特征。現代公共藝術而言,高校是一個龐大的集合體可以為現代公共藝術提供設計的靈感、信息的歸納以及信息的普及。
四.設計比賽大師獎與公共藝術奔牛節的合作分析
高校設計教育與公共藝術相互學習的平臺有許多,大師獎與奔牛節的合作模式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大師獎原名為全國大學生視覺設計大賽,是設計教育改良者林家陽教授創辦的,目的是為提高全國設計專業學生的設計水平。奔牛節是又稱圣費爾明節是隸屬于西班牙的一項傳統慶祝活動歷史悠久,是全球最大的公共藝術活動。大師獎的奔牛杯設計大賽分為奔牛特別獎和大師新晉獎與國際奔牛節合作,主要圍繞奔牛主題,進行創意設計力求推廣中國的創意設計。
4.1 兩者合作的過程分析
大師獎與奔牛節的創意結合也是將設計的思路與創意來源進行拓展。大師新晉獎與奔牛特別獎的參賽人員范圍不同,第一個面向應屆畢業生,與奔牛節的組合將美學、原創、功能、體驗、邏輯、市場作為六個評定標準,力求開發作品的商業價值、市場落地性、以及產業鏈接等方面。第二個的結合面向社會各階層人員,不同的人發掘設計在藝術中的引領價值。
4.2 兩者合作的結果分析
本次大賽的組合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上海靜安區政府、佳地資本、全家、味全等。經過此次結合擴大了中國設計的知名度、高校學生的設計思維、奔牛節的知名度等。同時也為公共藝術與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合作模式提供一個范例。
五.結語
現代公共藝術作為面向社會的藝術作品在包含城市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基礎之上,具備其應有的市場要素和市場需求。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其間最主要的問題便是與市場銜接的落地問題。高校教育應當考慮兩者的結合,在借鑒現代公共藝術的人文性、裝飾性、生態性的基礎之上,將兩者的融合形成的區域性、多樣性、獨創性以創意性的設計大賽、設計論壇等恰當的形式表現出來,讓中國的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充滿原動力。
參考文獻:
[1]汪湉與李江.淺析公共藝術的藝術性.美術教育研究,2018 (23):38.
[2]宋文含宇.視覺傳達設計中公共藝術的表現探究.藝術研究,2019 (1):22-23.
[3]謝宏.數字媒體藝術與公共藝術網絡化改革的探索.包裝世界,2018 (6):58-59.
[4]曹明珠.公共藝術設計在公共空間中的作用.牡丹,2018 (30):74-75.
本文為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結項論文,項目號:2018YXJ306
作者簡介:朱建軍(1994.8-)男,漢族,籍貫:江蘇徐州,學校: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7級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