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守旺
摘要: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加之科技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田徑訓練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訓練方法已經不能迅猛發展的的運動員訓練需求。趣味田徑訓練方法,以其新穎獨特的訓練形式吸引廣大的教練員運動員,能夠有效激發運動員訓練的欲望,發揮運動員訓練的主管能動性和積極性,給運動員身體和心理的成熟發展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本文結合訓練實際,提出筆者在趣味田徑訓練方面的實踐和嘗試,旨在加快趣味田徑訓練在各級各類體育學校推廣普及的進度,以期不斷提高運動員競技水平,為培養高素質的體育人才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趣味田徑;田徑訓練;運動員;成績提高
研究田徑運動的發展和訓練進程,我們可以發現田徑項目永遠保持一種持久不衰的青春魅力,是人們非常喜愛和青睞的傳統體育項目。傳統的田徑訓練,以間歇式訓練和重復式訓練為主的方式,枯燥的田徑知識、巨大的訓練量、單一的訓練方法,扼殺了教練員和運動員的學習興趣,消減了運動員的創新欲望和主觀能動性,進而客觀上造成了運動員身心疲憊和畏懼心態,這樣下去,必然導致訓練效益低下,成績徘徊不前,運動水平難有重大突破。加之教練員始終不愿意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忽視了運動員主體地位的落實,采用“催逼式”和“斥責式”訓練態度對待運動員,人為制造緊張的訓練關系。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加之科技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田徑訓練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訓練方法已經不能迅猛發展的的運動員訓練需求。因此,在田徑運動員訓練中引入趣味田徑訓練也就是在必行了。趣味田徑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風給訓練注入了一股勃勃生機,受到了絕大多數教練員和運動員的青睞和認可。趣味田徑尊重運動員個性差異,為運動員量身定做,可以自主選擇訓練內容、訓練道具,采取階段性和循序式訓練方法,使運動員產生求知欲和訓練欲,讓他們感受到所從事的運動項目有無限魅力。
一、趣味田徑訓練的優點分析
一是訓練綜合性較強。該訓練中,運動員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競技技能,身心素養都能夠適應訓練需要,運動員可以綜合運用知識和技巧來處理不同的問題,這對訓練效果有一定的保障。二是目的性明確。訓練目的是訓練行為的重要指南。三是實踐性顯著。由于田徑訓練是高強度運動,需要運動員把已有的知識儲備轉化為技能實踐,進而達成訓練目的。四是啟發性強烈。趣味田徑可以最大限度挖掘運動員潛力,使之不斷獲得啟發,以提高運動員獨立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趣味田徑訓練有利于運動員成績的快速提升
1.趣味田徑訓練可以增強運動員身體素質
運動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選擇對應項目的田徑訓練。而運動員的基本訓練項目還是以爆發力、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性、協調性 訓練科目等為主,但是應該以循序漸進的爆發力訓練為主。可以在訓練間隙安排十字跳墊的小強度練習跳躍來緩解肌肉乏力,可以采取小欄架為主的跳躍,已發展運動員髖關節力量有目的。也可以用單腿跳與跨步跳相結合的趣味訓練來培養動作協調性。運動員訓練的核心是迅速提高運動成績,所以可以用抗阻力練習來達到效果。
2.趣味田徑訓練可以激發運動員訓練積極性
相當一部分運動在訓練一段時間后成績一直無法得到較好提高,因為他們遇到了職業發展瓶頸期。這個時候許多運動員會感到迷茫,對訓練失去自信,會產生退役的錯誤想法。針對這些現象,我們更應該調整訓練方向,轉換訓練形式,采取合理分組、重組整編、形式多元的群體性訓練為形式,配合使用相互競爭和相互鼓勵的精神激勵法,使運動員在全面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在短期集訓中強化專項技能,進而達到提升運動員成績的訓練。當然我們也可以采取主科目加趣味科目形式,去達到教學目的。比如,加入十字跳墊練習原地縱跳,借助塑料壺鈴練習跳深,強化運動員的爆發力,同時按照小組合作形式進行。而教練員需要調整角色定位,把自己當做參與者、指導者、管理者。
3.趣味田徑可以有效培養田徑運動員積極樂觀的心態
運動員的陽關心態對競技和生活非常重要,他們的生活作風直接影響著訓練成績,運動史上因生活作風糜爛墮落,導致運動成績下滑進而退出體壇的運動員不在少數。趣味田徑可以給他們以家庭的溫馨快樂,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因此,趣味田徑訓練的目的不僅僅在訓練更重要的是培養運動員對生活的態度。
三、結語
趣味田徑訓練需要因人而異,采取循序漸進方式進行。教練員要時刻注意安全,在保證器械安全的前提下組織訓練。教練員要更加重視訓練的情緒和興趣的激發,要關注到隊員的心態培養,促進他們愉快樂觀的對待生活和挫折,讓運動員在心理上充滿自信。
參考文獻:
[1]劉小斌.趣味田徑在田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 (28):110-111.
[2]趙增翔,劉洪俊.趣味田徑在田徑教學中的可行性研究[C]//第六屆全國田徑運動發展研究成果交流會論文集.2013.
[3]劉正榮.田徑運動員如何保持賽前最佳心理狀態[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2,7 (3):89-90.
[4]萬艷紅.大學生田徑運動員心理技能訓練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0 (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