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傲雪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國諷刺小說的代表之作。作者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眾多儒生形象,在這些形象中有些在與社會碰撞時保持本心,寄予了作者美好的理想,有些則被社會同化負責展現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作者用大量白描來臨摹這些文人的日常生活,表象這些儒生乃至當時社會的鄙陋之處。
關鍵詞:儒林外史;人物;諷刺
伊恩杰克說“諷刺源于批評的本能;它是變成了藝術的批評”。《儒林外史》作為一本諷刺社會的小說,實質上就是對社會的畸形發展進行批評。作為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清代暴露出了封建社會存在的種種弊端:不合理的社會等級制度、扭曲變形的科考選拔制度、日漸腐化的人心……這些都給吳敬梓的內心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偉大的作品大多誕生與苦難之中,故吳敬梓執筆寫下了《儒林外史》,對封建王朝的黑暗現實進行嘲諷。其中文人儒生是吳敬梓借以諷刺社會表達內心最鋒利的武器,我主要將其分成三類。
一、作者推崇的不仕者。作為具有些自傳性質的杜少卿,是作者對當時時代最直接的反抗。第一次了解杜少卿這一形象是通過其堂兄杜慎卿之口:是個呆子。如何“呆”呢?“伯父去世后,他不上一萬銀子家私,他是個呆子,自己就像十幾萬的。紋銀九七,他都認不得,有最好做大老官。聽見人向他說些苦,他就大捧出來給人家用”。杜少卿真的如杜慎卿所言是個“呆子”嗎?其實我認為并不完全是,從杜少卿的所作所為上看,這只是人生的追求方向不同罷了。杜少卿是個淡泊名利之人,從其對于科舉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一個科舉世家子弟,舉業應是畢生追求,但杜少卿卻不愿在科舉路上繼承前人意愿,在考取了秀才后不再繼續應試。討論人物形象要看他所處的時代,杜少卿所處的是一個人人盼望通過科舉考試來獲取名利的封建時代,社會風氣污穢不堪。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杜少卿能做到脫離俗事,不受名與利的蒙蔽特立獨行,可見其睿智。
二、作者鄙視的科舉狂人。周進是小說中塑造的第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狂人。臥評對周進撞號板進行這樣評價“見了號板,痛哭至于嘔血,乃窮老腐儒受盡畢生辛苦”。周進正是這樣一個一生為了考取功名受盡辛苦的窮老腐儒的代表。所以作者戲劇性的安排周進在跟隨商隊的過程中看到了貢院,引起了其又撞號板又痛哭嘔血的橋段。一生所求的功名到了最后也不得實現,走向現實后卻又繞不過這個貢院。這不僅是周進個人的遭遇,也是大時代下多數窮老儒生的尷尬處境。在與魏好古的對話中,作者將周進這樣一個被封建八股制度束縛思想的腐儒形象刻畫的更加深刻。“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用心舉業,休學雜覽”,句句離不開文章舉業,好似只有做文章才是正道。事實也并非如此,通過八股考試的官員也并非都是學富五車的才人,在周進反復閱讀范進的作品時也不禁發出感嘆“這樣的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見世上的糊涂試管,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作者用最簡答的白描,不僅將周進也是將封建王朝的八股制度給與沉重一擊。再一位科舉狂人形象就是被周進提拔起來的范進。小說中的范進與周進相同也是個不知變通,只想走上科舉容身之路的科舉狂人。在二十多次的嘗試后終于被周進選中,但其實在后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范進其實是個連蘇軾是誰都不知的“高才”。吳敬梓這里雖只有簡短的幾句話,但卻將范進愚昧的形象營造的很是生動。范進在鄉試回來后見老母親已是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急忙抱著老母雞去集市上賣雞,“見范進抱著雞,手里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里尋人買”,鄰居向他道喜后“范進道是哄他,只裝不聽見,低著頭,往前走”范進這些舉動逼真的傳達出范進因多年考學都不中產生的失望及怕被街坊鄰居嘲笑的精神狀態。故在見到報帖后,范進兩手一拍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六字三頓,飽含著十幾年來困頓場屋的辛酸回憶,以及受人冷遇、人窮志卑扥痛苦體驗。同時又充滿了對未來榮華富貴的更大企圖和無限向往。錯綜復雜的感情一時涌上心頭,這是他屢遭挫折的脆弱神經所受不起的,以致他痰壅而瘋、狂走不已。[1]多少年來日思夜想,夢寐以求的事情成了真,喜急而瘋也是可以理解的。吳敬梓先生用這一看似荒誕可笑的筆法,實則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下,儒生不再將儒學當成修身養性的準則,而是變成了通向功名富貴之路的奠基石,將考取功名當成了人生的唯一追求。如此這樣深刻的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士人心靈上的沉重
壓迫。
三、寡廉鮮恥的鄙陋儒生。匡超人是小說中人物性格變化最大的形象之一。作者用五回的內容將匡超人從一個淳樸的青年而墮落成無恥的勢利之徒。[2]小說第十五回,馬二先生送走洪憨仙后,在茶室看見一拆字少年,少年雖瘦小,但還有些精神。交談一番后發現這少年流落他鄉,卻一心惦記著在家生死未知的父親。感念其孝心,馬二先生分了幾兩銀子送給匡超人做路費,并給匡超人值了一條“光明”之路。從此匡超人的人生軌跡開始發生了改變。回到家中的匡超人白天做生意維持家用,晚上挑燈夜讀學習文章,將科舉視作人生唯一出路。被李本瑛“提拔”后,匡超人開始邁入了腐朽階級。在考上秀才后,先是與一群“斗方名士”交往。在與這群名士交往的過程中,匡超人了解到了馬二先生所謂科舉外的世界。知道了許多名士雖不曾發過,但也是可以和發過的官員結成“文字至交”;知道了考中進士是為了名為了利。習得詩句也是為了名為了利。從此追逐名利成了目標。臥閑草堂本曾評價過這群名士“斗方名士自己不能富貴,而慕人之富貴;自己絕無功名,而羨人之功名。大則為記名狗吠之徒,小則受殘杯冷炙之苦。人間有個活地獄,正此輩當之,而尤欣欣然自命為名士,豈不悲哉”。使得匡超人性情最終發生變化的是要數潘三。因為潘三的教導,匡超人遠離了這些名士,開始“做些有想頭的事”,自此賭博、買賣婦女、科場替考,凡是能獲得一筆可觀財富的,都可以做。從此習得些作奸犯科的伎倆。此時的匡超人吹牛撒謊,停妻再娶,賣友求榮,忘恩負義,變成一個衣冠禽獸。當匡超人本性變了時,他獲得的是榮耀與幸福。這是一個人品度墮落的社會,因而只有人品墮落的人才能在這個人生舞臺上得到施展。[3]作者借匡超人短短幾年墮落的經歷,展示了這個社會對于人性腐蝕的速度之快,同樣暗示了一個純良之人是無法在這樣腐壞黑暗的時代有所作為的。
第四回出場的嚴貢生是小說中言行不一暴露最快的一位。在與第一次見面的張靜齋、范進二人交談時,嚴貢生這樣評價自己“小弟只是一個為人率真,在鄉里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剛說完一席話,家里小廝就來說早起關別人豬一事。作者真真是半分鐘都等不及要將虛偽小人的嘴臉展現在讀者面前。緊接著作者又安排了兩人喊冤的情節。以為是被嚴貢生關豬的王小二,一位是被嚴貢生勒索錢財的黃夢統,要說剛才小廝所言嚴貢生還可以狡辯,這一來嚴貢生就毫無還口的余地。只得卷著行李,溜到省城去了。一個道貌岸然,欺軟怕硬的形象被吳敬梓塑造的“有血有肉”。
人物的發展離不開所在的社會環境,匡超人等人的發展變化是所處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時代產物的一個代表。作者吳敬梓通過對這幾個儒生生活經歷的描寫,看似是在諷刺一些儒生虛假丑陋的行徑,實則作者是通過這一些扭曲的人物形象來映射整個社會的畸形與腐壞。造成這類人物性格上產生虛偽性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受著科舉制度的荼毒。這種荼毒深入人的靈魂,成為了這些人物的標簽,同時也是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將丑陋現實展現的直白又清晰。
參考文獻:
[1]陳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論[M].北京:中華書局.1998.35.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2.286.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