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摘要:校園是中國話劇誕生地,話劇是基于學生對話與表演動作進行故事情節表演的藝術,該藝術具有較強綜合性特征。校園話劇相較于其他藝術而言在創作題材、表演形式方面更加豐富多樣,對激發學生主動能動性、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提升學生集體精神具有積極意義。本文主要就當代校園話劇的創作作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校園話劇;創作
校園話劇作為戲劇形式,主要涉及戲劇文學與舞臺形象兩個部分,其中戲劇文學創作不局限于固有形式,學生可依據校園生活自由創作;舞臺形象是具有實驗性的藝術,是現代學生關注的熱門話題。從現實層面來說,校園話劇是富有特色藝術,對學生成長成才發揮著積極作用,故探討當代校園話劇創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校園話劇對學生學習發展方面的影響
校園話劇對學生學習發展起著積極作用。人文素質是人才素質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基礎素質,廣泛滲透于各個方面,在學生三觀培養與身心素質培養過程中同樣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故在強化素質教育的同時還應高度重視人文素質,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藝術素質的目的。學校教育是貫徹落實人文素質培養的關鍵時期,校園話劇作為藝術表達形式與學生學習成長相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彰顯藝術魅力,引導學生傳承發展優秀品質。從學生角度來說,隨著市場競爭環境的日益復雜,所面臨壓力日益擴大,只有緩解此些壓力才能更好地學習與生活,而校園話劇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是學生緩解壓力的有效表達形式,進而樹立正確三觀,避免隨波逐流,受負面信息影響,同時借助校園話劇表達社會熱點話題,還對培養學生社會適應性、熏陶學生藝術情操起著積極意義。總之,校園話劇在學生學習發展方面所發揮作用不容小覷。
二、關于當代校園話劇創作的思考
(一)校園話劇概述
校園話劇是基于學生對話與表演動作進行故事情節表演的藝術,在中國新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首先校園話劇對學生情感釋放起著促進作用,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現代學生面臨著日益復雜的心理狀況,承受學業壓力的同時面臨社交、就業、情感等壓力,需要借助適宜藝術形式進行壓力排解,校園話劇因自身特征優勢逐漸成為學生壓力排解主要藝術形式;其次校園話劇有利于彰顯學生個性,學生是特殊群體,個性色彩相對豐富,需要借助舞臺進行自我展現,任何時期舞臺均是自我展現可行性形式;最后校園話劇在保持學生經典興趣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藝術創新與舊戲重排均有利于彰顯經典思想,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熏陶。
(二)校園話劇創作題材
校園話劇創作題材不局限于固有形式,涉及多樣化創作題材。一是基于經典題材方式變體,校園話劇創作者多集中于學生,創作形式多樣,涉及內容豐富,大部分劇社引進新生后往往在創編上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保留《茶館》、《雷雨》等經典劇本,由于每位學生都是獨立個體,個體特征與藝術風格存在一定差異,具體排練時不可避免地融入自主思想及表演動作,與原作品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通過變體改編形成符合學生個性風格的作品,故基于經典題材方式變體是當代校園話劇主要創作手法;二是獨創思維方式進行實驗話劇題材創作,校園劇本相較于傳統劇本而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缺乏明確固定人物與主題思路,只要形成構思即可創編,即起初所形成想法相對含糊,往往是通過反復排練形成清晰情節與細節,遵循漸進推敲成型;三是基于現代思潮劇創作創新性作品,校園話劇創作存在一定的時代性,基于現代思潮打破傳統作品創作局限融入新鮮元素是必然趨勢,結合實際,計算機、動漫、互聯網、動漫等均是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話題題材,此些題材有利于促進校園話劇與時代發展聯系,拓展學生行動表演的同時深化學生社會認知;四是受心理困惑創作校園心理話劇,就目前而言,校園心理劇創作素材主要集中于情感波動、人際交往需求和個性特征沖突、驕傲意識與內向性格矛盾等,為了解答學生心理困惑,使之朝著正確方向發展,通過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內心想法搜集所需素材設計話劇場景,在此基礎上借助校園話劇傳遞思想情感發揮著深遠影響,較受學生歡迎;五是基于新形勢特征創作融合性校園話劇,隨著社會的不斷,校園話劇迎來了新的發展方向,即融合性表演,指的是學校在延續獨立創作的基礎上開展新的互動表演活動,優秀話劇通過互動得到廣泛推廣,在促進學校劇社密切聯系的同時提升校園話劇創作。
三、結論
總而言之,校園話劇是校園藝術活動重要組成部分,所發揮作用不容忽視。考慮到校園話劇特征,具體實踐中需要遵循藝術普遍性發展規律,提高對話劇藝術知識與美學理念的重視,圍繞演員表演進行劇本展現,其中身體語言是主要創作工具,通過身體語言傳遞話劇思想情感更具可行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促進校園話劇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濤.劇場,藝術與科學的實驗空間 從話劇《種子天堂》的創作漫談復旦校園戲劇[J].上海戲劇,2018(10).
[2]黃世智.論校園戲劇社團的建設——以河南師范大學踏浪話劇社為例[J].藝海,2018(09).
[3]仝斌.論話劇表演在歌劇創作及教學中的作用——以校園歌劇《漫咖啡》教學實踐為例[J].當代戲劇,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