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占鴻
摘要:民族民間舞是我國各族人民抒發自身情緒,表達自身情感的方式。舞動治療是以動作、音樂為媒介,進行自身情緒、行為、認知等層面的整合。兩者中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舞動治療自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興起并快速發展,在中國并沒有形成具有本土化的舞動治療,研發中國特色舞動治療方法迫在眉睫。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舞動治療
一、民族民間舞中“情”的體現
(一)人類生命活動中的情緒與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緒和情感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它是人類自身認識客觀事物之間的一種主觀體驗,總的來說,情緒和情感是由獨特的主觀體驗、外部表現和生物喚醒等三組成分組成[1]。情緒和情感具有差異性和獨特性,依托于環境的變化,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情感。同時,由于不同個體對待同一事物也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情感,其獨特性與差異性就充分的體現出來。
情緒和情感在分類上十分復雜,多種多樣。情緒總的來說分為“喜、怒、哀、懼”四種,又可以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情感多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這三種情感多具有一定的社會性。
(二)民族民間舞蹈中“情”體現
情感之于藝術,是藝術的共同特征。在舞蹈的情感中,舞始于情,表達內心隱藏的苦悶或渴望化作迷人的光芒,展現自我。如果一篇舞蹈作品缺少情感,就缺少了作品的靈魂,更不能與觀眾達成共鳴,變得苦澀無味,所以對于舞蹈來說,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而民族民間舞蹈中情感的迸發更為體現,在特有的生活環境中,不同的民族都擁有屬于自身民族的舞蹈,具有不同特色,每一種舞蹈都是當地居民對感情的向往。
隨著我國民族民間舞的不斷發展,新時代對舞蹈提出了新的要求,單純優美的抒情已經不是舞者追求的目標,而內心情感的映射才是檢驗藝術價值的尺度。
二、民間舞融入到舞動治療
(一)舞動治療的回顧與現狀
舞蹈治療(Dance Therapy),又稱為舞蹈動作治療(Dance Movement Therapy,DMT),是表達性藝術治療重要形式之一。國內,以伏羲玉蘭(2002)提出的定義最具代表性:舞動治療作為表達性藝術治療重要形式之一,以人體表情、動作、音樂來調整身、心、智[2]。國外舞動治療始于臨床應用的案例研究,多年來成功的典型眾多。20世紀初,舞蹈家、舞動治療師及相關研究者在心理生理學的影響下,開始探討動作與情感之間的聯系。舞蹈家Laban和Martin等人從舞蹈動作的角度解釋了兩者間的關系。[3]
(二)舞動治療中“情”的運用
“情”在心理學中為情結,情結是由于原型動力(先天需要)未被滿足所形成的心理創傷。心理創傷一旦形成,沒滿足的需要既不能被自我運用又無法自動消失或自行化解,他們就積壓在個體無意識中。需要沒有被滿足,又缺少合理解釋,人就自然而然出現各種消極認知及情緒,甚至出現身體反應。情結埋藏了大量的情緒,時不時地干擾自我,從而影響問題解決,因此,舞動治療以消極情緒入手,通過意象畫面激發出各種原型動力并化解情結,達到一種治療的目的。[4]
(三)民族民間舞融入到舞動治療的方法實踐與案例,以蒙古族舞蹈和藏族舞蹈為例
蒙古舞節奏偏快,步伐剛健有力,對心肺功能有顯著提高。可以使靜息心率降低,心肌功能得到了鍛煉。同時,蒙古舞中的筷子舞,有特色的律動部位:肩和手腕等,對肩周炎、腱鞘炎有治愈功能。
我國自古就有運用舞蹈的精神治療,蒙古族薩滿教“科爾沁勃額”安代治療儀式,一直保留至今。“科爾沁勃額”安代治療儀式主要是用來給精神異常的未婚年輕姑娘或已婚但不孕的青年女子治療精神方面疾病而舉行的儀式。專治安代病的“勃額”叫“安代勃額”[5]。從身心健康來講,蒙古族起源于廣闊無邊的大草原,先民在廣闊無垠的大草原上自由馳騁,養成了坦蕩、豪邁的性格,其舞蹈表現性充分體現了將情緒外放,對性格內向,抑郁癥等有明顯效果。
藏族舞蹈對于心靈的轉變可以起到塑造和凈化的作用,如藏族的“鍋莊”,“鍋莊”在藏語當中是圓圈歌舞的意思。開始時男女分別拉手圍成圓圈,節奏從慢到快,從優美舒展到熱烈奔放,從情緒的變化體現出藏族人民豪邁的性格。在舞動治療中,運用這種舞蹈團隊配合的形式,可以增強參與者的自信以及團隊的凝聚力。
(四)中國特色舞動治療發展展望
舞動治療作為藝術表達性治療其中之一,好的方法直接影響治療效率,西方舞動治療在中國的影響力很難遍布到大眾及少數民族地區,中國民族民間舞種類繁多,將中國民族民間舞動治療融入到本土少數民族地區會對其民族生活狀況有很大改善,更容易被中國人民所接受,形成一種科學的、系統的、有效的中國特色民間治愈性舞蹈,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承與發展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具備極大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龐藝璇.舞動治療團體輔導對初中生社交焦慮的干預研究[D].南昌大學,2018.
[3]閻博,樊富珉,喻豐.動覺共情干預在舞蹈動作治療中的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8,26(03):496-502.
[4]陳燦銳,高艷紅,鄭琛.曼陀羅繪畫心理治療的理論及應用[J].醫學與哲學,2013,34(10):19-23.
[5]包桂芹,包國祥.蒙古族薩滿教文化與精神治療[J].廣西民族研究,2017(04):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