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涵
摘要:探究性作業的本質是根據教學內容和班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將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數學化,在課堂教學中搭配探究作業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本文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章《年月日》這一單元的內容為例,研究探究性作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培養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規律。
關鍵詞:小學中段數學;探究性作業
到底什么是探究作業呢?有很多教師,家長和同學們,看到“探究性”三個字的時候覺得很有距離感。其實探究作業并沒有多么得神秘,它和我們傳統的數學作業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根據我們的教學內容和各自班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將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數學化。并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發現學習中的樂趣,激發興趣,在探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究。
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章《年月日》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為例。
在《年月日》這一章節中,結合同學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年、月、日之間的聯系,并且了解平年和閏年,即是數學知識也是與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習這一章節之前要求同學們觀察日歷以及時鐘。并且根據單元內的三小節知識設計3道探究性作業。
作業1:年月日背后的故事?要求學生回答以下問題:1、為什么七八月兩個大月相連?2、為什么2月最短?3、為什么會有閏年?4、為什么會有大小月?等等問題串,這些看似最平常天天掛在嘴邊的常識,但為什么會這樣呢?提出這些學生很熟悉但卻難以具體回答的問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升學習興趣,主動思考,主動學習。就以第二個問題為例:為什么2月最短呢?其實是我們現在用的年月日計時立法是來自古羅馬時代叫做“儒略歷”,有些學者推測可能是因為當時的2月是處決犯人的時間段,就像我們中國古代的秋后問斬一樣,所以覺得這樣不吉利的日子越少越好,而一年十二月中恰有一個月的時間會少幾天,便決定讓二月的天數最少,也順利的解決大小月日子不夠的問題。其實看似很嚴肅的問題,背后藏著一個十分有趣的小故事。表面嚴謹的數學也并不是那么死板的。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僅掌握了一定的知識,無形中也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悄悄埋下了一顆興趣學習的種子,久而久之也會探索出一套屬于自己從思考問題到解決問題的獨有思路。
在學習了年月的相關知識后,就到了學以致用的時候。然而探究性作業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并不拘泥于傳統作業的模式單一且枯燥。再來看作業2:制作新年日歷。作業的目的力在鞏固學生對前期知識的掌握與靈活應用并且可以在日歷中找到指定的日期。比如一年中都有哪些節日,把數學知識與文化常識相連接,并且可以驅使學生探究節日的由來;或者分享自己的生日,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讓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將數學與思想品德相連接。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展示并予以充分交流,并且達到一定的預期要求,教師只是作為主導者,學生做為主體經歷復習、整理、梳理、探究發現的學習思考過程,不但豐富了已有的日常經驗,在另一方面也又一次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最后學習“一天的時間”這一章節布置探究作業3:普通作業計時法(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有什么關系?他們之間是如何轉化的呢?你能把你的想法寫(畫)出來么?舉例子說一說吧?在以前的教學中比較強調利用規定的計算方法得到經過時間,知識類型不夠具體太過抽象,對于中段的學生而言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并不能很透徹的理解其中計算的方法和原理。而此時探究性學習在這一部分的學習過程中大大的展現出了它的優勢,不同的學生有自己對于時間點區分的不同方法,有些以生活時間為參考,有的以校園課程時間來劃分;對于時間轉化也有自己不同的參考標準和思維模式,拋棄了以往生搬硬套的學習模式。久而久之,對于數學學習每一個學生都能養成自己獨有的是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這也是符合中段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規律,這也是新課程標準在素質教育中所提倡的。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二十一天,一個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小學中段學生而言更是一個受益終身的事情。把知識化為行動,一方面可以用制作時間表來應用所學,一方面養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在正常的教學過程中,搭配探究性作業的實施。主要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梢栽谡n前預習中滲透,通過提前發問利用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轉化成為對課堂的專注力與求知欲;在課堂中實施也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教室”還原回“學堂”,探究性作業也是與新課程標準下的教育觀不謀而合,通過探究性作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劉巧珍.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探討[J].新課程(下),2014(08):227.
[2]張洪梅.談數學探究性作業設計[J].小學教學參考,2007(30):40.
[3]楊怡.小學數學作業布置創新性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19(0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