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
摘要:古代韻書中焉字主要有兩讀,用作疑問代詞讀作影母,其余非疑問用法一般都讀作匣母。本文考察幾種音義著作中焉的音義配合關系,發現各家注音與韻書高度一致。《經典釋文》中偶有兩音兼注的例子,或是對如何斷句有不同理解,或是對語義有不同理解。焉字產生兩讀的原因可能是為了區別疑問和非疑問用法,避免混淆。
關鍵詞:焉;音義關系;經典釋文
在古代韻書中“焉”字主要有兩個讀音,分別讀影母和匣母。如《王一》中有兩讀,於乾反,何;又矣乾反,語已聲。《群經音辨》:“焉,何也,常居語初(於乾切);巳也,常居語末(於乾切)。”《廣韻》大致相同,唯尚有元韻一讀,從釋義看,可能是於虔反的不辨義異讀。
焉字在《經典釋文》中注音161次(包括下同,下……同),史記中注音3次,慧琳《一切經音義》注音6次,《揚子法言音義》注音8次(不含下同)。
除了專有名詞的注音,以上各家的注音中,用于句首(或謂語前)作疑問代詞[1]的“焉”,都讀影母,而其余用于非疑問句中用作兼詞、語氣詞或助詞的“焉”各家大多不出音注,讀如字,即匣母。疑問用法和非疑問用法的“焉”各家區別甚嚴。
在《經典釋文》的注音中,1次注“如字”,6次兼注於虔反和如字,1次注“音夷”,其余均注於虔反。僅注“於虔反”的句例都是疑問句,按照詢問的對象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對處所進行詢問
(1)《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
也可表反問:
(2)《左傳·襄二十七年》:政其焉往?
這種反問用法進一步虛化,處所的意義漸漸淡化,就形成了詢問事理的用法。
2.詢問事理,怎么,哪里,多表反問
(3)《禮記·檀弓》:焉得而弗哭?
由于這種用法是由1發展而來,所以有些例句中的焉即可以看做詢問處所又可以看做詢問事理。如:
(4)《左傳·莊六年》:而君焉取余?
以上《釋文》均讀影母,《釋文》中只給一例不用于疑問的“焉”字注為影母:
(5)《公羊傳·桓二年》:趨而救之,皆死焉。
本例周祖謨先生在《<顏氏家訓·音辭篇>注補》[2]中以為陸德明“殆誤”。由于釋文中一百多例注音僅此一例與通例相違,因此很有可能是受杜注的影響而誤。
以上是只注於虔反的句例,此外,《釋文》中有1條注為如字,用作助詞,復指賓語。
(6)《左傳·襄三十年》:必大焉先。
本句中的“焉”字復指賓語,作用相當于復指賓語的“是”,《國語·周語中》作:“必大是先”。焉的這種用法經傳中比較少見,故陸德明出音注。
《釋文》中還有6次不僅注了於虔反,還注如字,其中2條是由于對如何斷句有不同的理解。
(7)《左傳·成十年》:懼傷我,焉逃之?釋文:“懼傷我”,絕句。焉,徐,於虔反;一讀如字,屬上句;逃之,絕句。
(8)《論語·公冶長》: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釋文》認為例7焉如果屬下句,則讀影母。如果屬上句,則讀匣母。但是陸德明把匣母的讀法注為“一音”,說明他以為如字的讀法不正確,不應當屬上句。從上下文義看,本例為疑問句,“焉”字應當讀影母。例8《釋文》注如字,則焉字屬上,又引衛瓘說認為焉字屬下,則讀影母。按本句“焉”字今一般從上。
《釋文》中還有1條用作復指賓語的助詞,讀為如字:
(9)《左傳·隱六年》:晉、鄭焉依。
按例9中的“焉”字用法同例6,當音“如字”,可能有別家有影母一讀,故陸德明又言“或於虔反,非”。
另外3條是對語義的理解不同:
(10)《詩·小雅·白駒》:于焉逍遙?釋文:焉,於虔反,又如字。
胡承珙《毛詩后箋》引陳啟源的說法認為鄭箋和正義都不取匣母(如字)一讀,又引《顏氏家訓》認為此處焉當讀影母,“于焉”義為“在何處”,“舊說以于焉為于此,非是”。胡承珙所說的舊說當指朱熹《詩集傳》,朱熹把這里的“于焉”解釋為“于此”。陳奐《詩毛氏傳疏》引《玉篇》:“焉,是也”,也認為當義為“于是”。陸德明注如字,恐怕是根據這種說法。從上下文來看,似乎應當從朱熹訓作“是”。古書中“焉”可以用作指示代詞,如賈誼《新書·解懸》:“于焉信威廣德難。”另外,從古書的實際用例來看“焉”字作疑問代詞時,前均不用“于”字。
(11)《禮記·三年問》:加隆焉爾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
本例《釋文》注如字,又以於虔反為一音。本句《正義》曰:“焉猶然也……然,猶如是。”“然”字做副詞表示“于是”的意思,如《史記·孔子世家》:“靈公曰:‘善。然不伐蒲”。“焉”也有“于是”的意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為古書中“焉”字可以訓為“于”,也可以訓為“于是”,如本例中的用法。則本例中的“焉”也是同樣的用法,釋文中這種用法的“焉”均不注音,如《禮記·祭義》:“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故本例陸德明以如字為首音,以“於虔反”為一音,表明這個讀音不可取。
(12)《左傳·昭九年》: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
本例《釋文》也同時注了兩讀。本句《正義》認為“焉”字表疑問,詢問事理,故讀焉為於虔反。楊伯峻先生認為這個“焉”是“于是”的意思[3],則同例11,當讀如字。
《釋文》中還有一例的注音為“音夷”:
(13)《周禮·秋官·行夫》:居于其國,則掌行人之勞辱事焉,使則介之。
鄭玄注:“故書曰夷使。”孫詒讓《周禮正義》認為舊本本句“使則介”上多一個“夷”字,“《釋文》出‘焉使,云‘劉焉音夷,則劉昌宗以夷為焉之異文。”王引之認為焉字當屬上,段注以為焉字屬下句(見上例),或誤。
焉字的不同讀音,最早記載于《顏氏家訓·音辭篇》。自顏之推提到“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訓”,后代學者多認為焉的兩讀是人為所致。如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一字兩讀條即持此說,他認為葛洪認為制造了這兩個異讀,而南朝的學者繼承了他的學說,北方學者(即顏之推)并未接受這種分別,直到陸法言《切韻》風行之后,焉字兩讀才真正確立下來。按此說不可信,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已辨之甚明[4],此不贅述。
焉字分為兩讀,可能與區別疑問和非疑問有關。由于在句首“焉”既可表疑問也可作副詞表“于是”,如第12句,極易產生混淆,如果不用讀音區分,勢必會產生歧義。
參考文獻:
[1]王力著.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2]周祖謨著.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3]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孫玉文著.漢語變調構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