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
摘要:孔子是我國教育的奠基者,也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以及教育家,其思想影響了我國幾千年的文化,其《論語》成為儒家的經典,他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奉為“萬世師表”,成為后人學習的楷模。《論語》是孔子思想的結晶,其中他的德育思想直到現在還影響著我們的教學,他提出了“有教無類”思想、“因材施教”思想,對我國現代教學模式的創新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孔子的思想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的德育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是當代的文化瑰寶,而且對當代教育的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影響。本文主要通過對孔子的德育思想進行分析,并探討其思想在當代教育體系中德育教育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論語》;德育思想;現代育人藝術價值;探究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與“禮”,在其教育思想中也有體現。孔子是我國最早提出德育教育思想的人,他認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另外其還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壟斷制教育。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他認為“禮”是道德規范,“仁”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他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德行的培養,強調教育必須將德育放在首位,認為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對我國現代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在當代的教育教學中應該注重以育人為本,發揮孔子思想的藝術價值,以育德為先,體現在對學生品行的重視,說明了德育的重要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德育教育,在當代教育中應該融入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以育德為先,這是當代教育之本,也是發揮孔子思想藝術價值的體現。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分析
(一)德育教育以“仁”為核心
孔子可以說是我國教育的典范,雖然經歷了時代的變遷,但是孔子的思想依然散發著光芒,影響著我們的教育理念,這是孔子德育思想在現代教育中產生藝術文化價值的體現[1]。在孔子思想中提出“仁者愛人”,他認為一個有仁心的人必然能夠做到與他人和睦相處,從孔子的思想中我們可以看到“仁”幾乎貫穿了其整個思想體系,其他思想都是由“仁”演化而來。在個人的教化過程中,孔子強調要存仁心,在現在的我們看來,存仁心就是德育的早期形式,這也表明了我國在很早就有了重視德育的概念和意識。孔子“仁”的思想不僅體現在教化個人上,他更是要求統治者能夠實施仁政[2]。孔子比較重視對學生的品德修養教育,從孔子的思想中我們看到其思想是一種大愛,強調要愛別人。另外,孔子又從“仁”的思想中進一步得出忠、孝,其強調對朋友要信。孔子的德育思想包含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孔子思想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仍具有較強的時代意義。另外,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就是人與人相互尊重、相互愛戴的一種社會形式,而這種社會形式需要德育的教化作用,“仁”是孔子思想德育的根本。
(二)孔子德育思想以道德意識的塑造為主要目標
孔子在對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德育意識的熏陶,他認為一個人的道德意識支配其行為,而行為會轉化為信念,最終形成一定的道德習慣。這種思想在當代的德育教育中仍然比較適用,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道德意識進行熏陶教育,使之將意識轉化為道德信念,再將其形成道德習慣[3]。在孔子思想中,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具備道德認識,才能進一步將其轉化為道德行為。他提出:“知者不惑”,他認為一個人要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正確的認識是前提,若要懂得是非好惡,首先要能正確判斷;其次,孔子還認為應該注重對德行信念的培養,只有認識是不夠的,將其轉化為道德信念后,就可以通過信念的力量促使其做出積極正確的選擇;有了道德信念后還是不夠,需要將其轉化為行為,只有將正確的行為落實到實踐中,才能促使其以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
(三)孔子的德育思想重在培養學生的自覺性道德行為
德育教育是一種理論教育,也是一種思想引導教育,因此要發揮德育教育的作用,需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自覺性,意識轉化為行為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道德自覺性養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加強對自己的管理,提升自我約束力。自我約束力的提升是培養學生道德行為的關鍵,孔子認為提升道德行為自覺性不能僅依賴他人[4]。我們都知道孔子的教學注重啟發性,在德育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啟發性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品德行為的重要性過程,從而提升自己的道德自覺性。將道德自覺性內化于心,在平時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使學生不斷提升對自己品德行為的自我反省。德育教育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當代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孔子德育思想在當代的藝術價值
孔子德育文化是優秀的道德文化,因此我們要以客觀的態度分析研究其藝術文化價值,使其古為今用。孔子德育文化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部分,因此我們要以唯物史觀的角度看待其當代價值,孔子德育文化對個人的要求是要做到責己律己,這在當代的德育教育中就是要提升自我修養。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的主觀能動性被無限放大,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對自身道德行為的約束。近年來,社會上由于自我約束力不足而導致犯罪的案例層出不窮,這是道德的滑坡。因此,作為國家未來的學生,老師一定要做好對學生的引導工作,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另外,可以通過文化熏陶的方式塑造學生正確的道德理念。另外,在學校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做到“仁者愛人”,發揚孔子思想,同學之間和睦相處,促進和諧校園建設,將德育教育貫徹到底。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應該從思想到行為全面重視,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
三、孔子德育思想在當代德育教育中的運用
(一)當代德育教育應該貫徹立德樹人思想
德育教育是當代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是當代孔子德育思想在現代的延伸和升華。另外,德育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作,需要個人、社會、國家的共同努力。在學校教育中,應該重視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引導、培養教育,將德育工作深化到老師與學生心中。老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首先應該注重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以更高的要求嚴格約束自己,為學生做好榜樣[5]。同時要結合各學科的特點,將德育工作融入各學科的教學中,從而發揮德育思想潛移默化的作用。加強立德樹人思想的踐行,更加需要學生的參與。學生是德育的主體,孔子提出“泛愛眾,而親仁”,他認為要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同時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這是一種大愛思想。在學校教育中老師應該多組織孔子德育思想教育活動,加強學生對德育思想的認識和理解。另外,在校園中要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班級以及學校應該積極加強校風、班風建設,學生應該將知識教育與品德教育并重,力求培養德才兼備的人。一個有德行的人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幫助的人,同時社會也應該重視對道德建設的宣傳工作,使德育思想深入人心,發揮其教化作用。
(二)強化道德約束機制,促進道德自覺性的提升
加強德育教育,作為個人首先應該加強自律,同時提升道德自覺性,在孔子思想中也有體現。不僅要將提升道德修養外化于人,還要做到內化于己,他提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可見孔子主張德育教育要重視自我反省,和賢人相比應該考慮向他學習,見到不賢明的人,我們應該反省自己,看自己身上是否也有某種缺點或者不足。加強德育教育只是一方面,要重視待人、處事時的素養,道德素養雖然是意識層面的,但是我們可以將其轉化為行為,通過行為表現。因此,不管是學生群體還是社會群體都要重視加強自我教育。同時要樹立正確的三觀,只有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引才能做出正確的行為,作為個人應該注重提升自己的道德自覺性,用一言一行貫徹德育思想。
(三)將孔子教育思想融入現代德育教育
加強德育教育,目的是為了提升道德素養,而道德素養的提升又必須依賴教育,因此應該將孔子的德育思想融入現代教學,古為今用。要開展德育教育首先需要對當前的教育進行創新,在教育中應該貫徹落實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6]。要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首選應該建立一個平等的教學環境,有教無類就是要求老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學中不能僅以成績的好壞判定學生的好壞,這是正確的。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德育的開展只有不斷深化才能發揮其作用,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品德教育,在當前教育形式下,應試教育觀成為部分人的普遍教育觀,應該轉變這種思想。教育不僅是為了考試,不僅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更大的作用在于對我們人格的塑造,教育不能本末倒置。加強德育教育需要積極組織開展相關的社會公益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其責任心、仁心,促使其道德素養的提升。德育教育不是只針對某一方面的教育,是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教育,在教育中不僅要重視學校教育,還要重視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應該從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開始,讓學生意識上重視起來,學生應該時刻注意自己言行,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成長為一個有德行、有涵養的人,促使德育教育發揮其在當代的藝術價值。
四、結束語
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教育也是當今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忽視對學生德行的培養。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德育與智育相結合,培養具有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這也是當代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作為老師應該在教學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做好對學生的德育工作。德育教學應該滲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學中應該發揮德育教學的藝術價值,將德育教學融合到各學科的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陳岑.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6.
[2]陳岑.孔子德育思想現代價值新論[J].學理論,2016(2):129-130.
[3]宋麗娟.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6(3):9-10.
[4]史磊.孔子德育思想及其現代意義[D].華中師范大學,2016.
[5]劉鈺.《論語》中的德育方法及其現代價值[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3).
[6]王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文理導航,2018(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