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杰
摘要:本文主要對兒童的學習適應性研究進行回顧,包括以往學者對學習適應性的概念界定、研究的對象與領域、研究方法與理論基礎,通過對以往文獻的梳理,總結出目前關于學習適應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
關鍵詞:一年級新生;學習適應性;社會工作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德國哈克教授的研究表明:“每年大約會有30%-40%的幼兒會對一年級的學校生活感到不適應,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在我國也普遍存在。且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始關注兒童學習適應性。現有研究成果顯示,兒童學習適應性的總體情況令人堪憂,很多小學生存在著學習適應性不良的問題。
(二)研究意義
目前我國的學習適應性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現今的研究卻只是重復地進行調查研究和描述現象,沒有將調查的結果理論深化并總結兒童學習適應性發展的特點,導致學習適應性的研究缺乏系統性和理論性。(1)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分析
(一)國內
目前雖然學術界對學習適應的相關概念有不同的解釋,但多數學者在理論上都將它定義成一種能力或傾向,且是學生主動的一種過程。然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對于學習適應性的理論定義不具備操作性,因此,學者又將學習適應性分成了幾個具體的維度或指標,以便具體化、可操作化。本文傾向于《學習適應性測驗》中對學習適應性的表述,將其看作是克服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一種傾向,并對其四個維度進行數據的處理與分析。
從研究對象上來看,目前,我國學者對學習適應性的研究對象多集中于流動兒童、留守兒童、農民工隨遷子女、特殊兒童?;仡櫹嚓P的文獻發現,我國學者對前三類的人群所做的研究較多,相較之下,我國對特殊兒童的學習適應性方面的研究較少,有學者立足于特殊兒童社會適應的研究,多集中于教育、醫學健康領域。有學者認為良好的學習適應性是取得學業進步的重要保證。
從研究內容上來看,縱觀相關文獻,發現學者對兒童學習適應性的研究內容較為單一,主要是對兒童學習適應性的現狀研究或干預對策研究,也有少數從社會工作視角出發,研究兒童學習適應性問題,但研究對象多為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而非一年級新生。較多研究認為小學兒童學習適應性的主要特點是處于中年級(指小學三、四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水平最差。
從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采用調查研究和個案研究。許多調查研究使用的學習適應性測量工具是周步成等人修訂的《學習適應性測驗》(AAT)。
(二)國外
國外學者Baker ?和Siryk ?將“academic ?adjustment”定義為:“學習適應性不僅包括對確定學習目標、完成學業需要所做努力的有效性,還包括對學習環境所持態度的積極性。”Sangeeta認為學習適應性應由學業成績和學習興趣兩項標準評定。本研究中探討的兒童學習適應性,主要是指兒童在幼兒園升入小學,適應不同環境時所表現出在學習和生活方面自動調節身心狀態的能力。
國外研究兒童學習適應性問題,主要集中探討入學準備方面的內容。同時,國外學者還側重于對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的研究,認為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同輩群體、師生關系、親子關系等方面。
1.同輩群體對學習適應性的影響。國外許多專家學者通過研究后認為,同輩群體是影響青少年兒童學習適應性的重要因素。通過分析發現同輩群體對青少年學習適應性有重大的影響。通過調查發現,青少年在生活中被同輩群體所接受,則其學習成績會得到提升;而其受到同輩群體的排斥,則學習成績會明顯下降。
2.師生關系對學習適應性的影響。Telan Paige在通過研究發現,老師的支持是影響學生學習適應和情緒適應結果的一個重要的因素。Birch 和Sondra Hadley在研究中也發現,老師對學生的支持以及給予的壓力,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適應性。
3.親子關系對學習適應性的影響。國外許多研究表明,家庭環境和親子關系不良均可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影響他們的學習適應性。Burden R 認為,父母的文化程度對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方面影響顯著。
三、小結
綜上,從以往眾多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在入學適應問題上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對象眾多,研究內容豐富。從小學到大學,不同年齡階段新生的入學適應問題均有研究,其中尤以大學生、中學生的入學研究為主,關于小學生的研究相對較少,鑒于學生年齡較小理解能力有限,因此針對小學一年級學生的研究更是數量有限;在研究內容上,從對新生入學適應的現狀描述、問題說明以及產生原因分析、相應的對策建議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詳細說明,以往豐富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二)研究方法多以調查問卷法為主。通過編制問卷與量表,得出數據,分析數據,從整體上對入學新生的適應狀況進行把握。
(三)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案多以政策建議為主,如改革教育內容、改變教育方式、改變家庭教養方式等。但是實際的介入工作做的比較少,無法看到研究的成效如何,社會工作介入的對象以大學生和中學生為主,針對小學生的很少,特別是關于小學一年級學生的社工介入做的更少。因此這也是本文的一個創新點,針對一年級學生存在的入學適應問題,主要運用小組工作的方法進行介入與干預。
注釋:
孫洲,徐速.我國兒童學習適應性研究的現狀及展望[J].心理研究,2009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張軍華,閆麗霞.流動兒童的學習適應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36):3-5.
[2]王甜甜.個案工作介入殘疾兒童學習適應性的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6.
[3]牟生調,南旺盛.留守兒童學校人際關系、學習自我效能和學習適應性的關系[J].甘肅高師學報,2016,21(05):48-50.
[4]牟生調,趙微.留守兒童的學習適應性及其與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的關系[J].甘肅高師學報,2015,20(01):117-119.
[5]鄒萍,李鑫蕾,鄧雙.流動兒童學習適應性現狀與干預策略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14,35(05):121-125.
[6]周路平,熊薇,歐倩芝.外來務工家庭學齡兒童學習適應性調查研究——以長沙市岳麓區××小學為例[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04):112-116.
[7]鄒萍,鄧雙.流動兒童學習適應性研究述評[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4,30(02):63-64.
[8]郭凡.小學一年級新生學習適應性現狀研究-以重慶市 A 小學為例[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3.
[9]邊麗,張海叢,劉建平.聽障大學生學習適應性調查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0 (6).
[10]楊國才,朱金磊.國內外留守兒童問題研究述評與展望.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113-119.
[15]Boulder, Lynd.Self-Concept as a predictor of college freshman academic adjustment[J].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02.
[16]Girbert, R.Gredler.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what the future holds[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0(l).
[17]Philippe Miller.The Task of Childhood[M].New York: Toronto,1983.cs,201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