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楠 邱俊雄
摘 要:《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對新形勢下如何做好高校共青團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為高校共青團的基層組織,院系基層團委的工作質量決定了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的實施效果。本文從《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文本出發,提出從一個核心、兩大主題、三大體系、四個基本問題四個方面,對創新基層院系團委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共青團改革;基層團委;工作思路
一、引言
《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各高校共青團要在共青團改革背景下不斷推進自身改革與建設。作為院系基層團委,如何深刻解讀《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理清高校共青團改革的工作思路,創新性的開展院系基層團委工作,不僅關系到高校共青團育人功能的實現,而且也直接關系到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院系基層團委工作思路創新探究
(一)堅持一個核心——思想引領
共青團是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1]。我們共青團的所有工作和活動都應該緊密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和任務展開。高校共青團作為青年人才的重要輸出基地,更是肩負著為祖國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任[2]。習總書記在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共青團的本職主業[3]?;诖?,高校共青團尤其是院系基層團委,必須始終堅持“思想引領”這一核心,以服務團員青年個性化成長為工作重心,將思想引領工作貫穿于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力以赴為黨立德樹人,積極有效地開展各項工作。
(二)圍繞兩大主題——思想問題和現實問題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此要義運用在高校共青團工作中的啟示就是,我們要始終圍繞著思想問題和現實問題兩大主題,把握青年成長需求,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開展團員青年工作。如通過開展主題團課、學術沙龍、樹立青年標桿等方式對團員青年們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幫助他們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對團員青年們進行思想引領、精神導航,從而增強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影響力;通過開展就業創業、學術競賽、志愿服務等系列活動搭建青年成長新平臺,為團員青年提供有效服務,幫助團員青年們解決成長成材過程中的現實問題,擴大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有效覆蓋面。
(三)重構三大體系
《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各高校共青團組織可根據工作實際需要,合理調整工作機構。基于此,共青團中央對原先的組織架構進行了重新調整,將原由學校部承擔的各項工作進行了重新劃分,如將青馬工程項目交由組織部負責,將四進四信、與信仰對話、主題團日活動等思想引領工作交由宣傳部負責,將挑戰杯、創青春、三下鄉等創新創業工作交由青年發展部負責,將團員建設等基礎團建工作交由組織建設部負責,將志愿服務工作交由志工部負責。按照團中央學校部組織架構的調整思路,各高校院系基層團委也可以根據工作的實際需要適時地進行調整,如組織部負責基礎團建工作、宣傳部對接思想引領工作、學術科技部負責就業創業、志愿服務等工作,在完成各部門工作的前提下,應著力打造面向學生的共青團品牌活動,做到一部門一品牌,突出專業化和品牌化建設,用品牌的力量影響青年。通過組織架構和功能模塊的調整,可以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發展。
(四)解決四個問題
《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各高校共青團務必抓住重點問題進行改革。首先,長期以來,高校共青團普遍存在著基礎團務工作不扎實的問題。具體表現為部分團組織發展團員流程不規范、三會兩制一課制度落實不到位、部分團員團員意識淡薄等問題,這一系列問題的產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如過去發展團員工作主要在初高中階段就已經完成,高等教育階段發展團員的任務較輕,未予以高度重視,同時,過去一段時期以來,團的工作中存在著“熱熱鬧鬧辦活動”,追求“花架子”的氛圍和傾向,在這種不良氛圍的影響下,基層建設這種短期難出成效的基本功、良心活,就容易被忽視。然而只有腳踏實地做實做牢基層工作,才能把高校共青團工作做好、做出成效。所以每一位共青團干部都要把夯實基層組織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核心主業,著力強化基礎團務工作,進一步加強團的紀律建設。如要全面規范院系基層團委基礎團務工作,實現基礎團務工作的科學化和制度化,使每一位學生團員尤其是學生干部清楚了解團員的發展流程,定期召開三會,認真執行好團員注冊制度和團員評議制度,結合重要紀念活動定期上好團課;通過各種主題教育活動,提升團員團干的政治意識,明確團員的基本義務和職責,定期自覺地繳納團費;將各團員、團干、團組織的基礎團務工作納入到年度評優考核體系中去,從而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提升團的組織力。其次,部分高校共青團工作中還存在著團課有效覆蓋范圍窄的問題,針對該問題,可以通過在入黨積極分子、中共預備黨員、中共黨員中遴選一批政治素質過硬、基層經驗豐富、表達能力強的團學干部組成團課宣講團,用學生宣講的方式,通過朋輩教育的力量,對團員青年進行思想引領。再次,部分基層團支部存在活動質量不高的問題,針對該問題,可以成立學工聯系團支部制度。通過給每個班分配經驗豐富的、固定的黨員教師,利用一對一的方式指導各班獨立開展主題團日活動,既可以有效的解決目前高校共青團干部人手不足的問題,又能充分發揮黨建帶團建的功能,提高各團支部主題團日活動質量不高的問題。最后,部分基層團支部存在課外科技活動參與度不高等問題,針對該問題,可以成立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通過項目化的運營模式將具體的競賽項目落實到具體的專任老師,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此舉既能提高師生參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質量。三、結語
高校共青團要切實保持并增強自身的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在不斷發展中推進自身改革[4]。必須始終聚焦思想引領這一主責主業,通過主題團日、活力在基層、四進四信、與信仰對話等項目豐富思想引領的內容供給,圍繞學業進步、素質提高、就業創業三大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文體、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活動,解決團員青年們的實際問題,切實發揮高校共青團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團結引領廣大團員青年堅定不移跟黨走。
參考文獻:
[1]劉光林,邢皓越.獨特性、針對性、精準性:高校共青團改革的三個維度[J].理論導刊,2019(02):89-93.
[2]黃可,胡琳.高校共青團工作項目化管理模式的探究[J].社會科學家,2006(S1):271-272.
[3]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充分發揮高校共青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軍作用[N].人民日報,2017-01-26(009).
[4]程祖浩.高校共青團職能及其發揮路徑探析[D].山西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