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莉莎
摘 要:關于剩余價值理論的爭論并未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而停歇,相反,在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對剩余價值理論的爭議愈演愈烈。面對諸多爭論,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去共同探討,從而挖掘剩余價值理論的新的時代價值,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新的意義是情勢所需。
關鍵詞:剩余價值理論;時代價值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的中心就是剩余價值學說,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中一直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與唯物史觀是“彼此相釋”的關系。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為地基,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進行細致觀察,得出剩余價值學說這一偉大成就,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階級對立,而唯物史觀的真理性與科學性是借助剩余價值學說而得以證明。全面闡釋剩余價值理論的內涵及實質,在諸多關于剩余價值理論的爭論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深掘剩余價值理論的當代潛能,是本文所要努力的方向。
一、剩余價值理論的內涵及實質
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資本論》中的核心理論,《資本論》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主題,在這一語境下,詳細論述了剩余價值理論的內涵及實質。
(一)剩余價值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內涵界定
在《資本論》全篇中,馬克思對“剩余價值”所下的定義是: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它是一種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增殖額。“貨幣轉變為資本”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前提,馬克思用“G—W—Gˊ”這一公式表述資本主義流通過程,這一過程分兩個階段,分別是“貨幣轉變為商品”和“商品轉變為貨幣”。其中,在第一階段中資本家所購買的商品除了生產資料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商品,即勞動力,勞動者在從事生產勞動過程中,不僅生產出與生產資料價值相當的產品,還創造了一個“超額價值”,由此可見,剩余價值是“對象化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
(二)剩余價值理論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實質——資本主義社會中剩余價值的產生是一種剝削現象
工人出賣勞動力給資本家是剩余價值產生的前提條件。資本家從市場中買到勞動力這一商品,將之與生產資料投入生產,生產過程中,工人通過對生產材料的加工,改變原有的狀態和形狀,創造出適應市場規律的商品,資本家將商品放置到市場當中出售從而獲得商品價值。這是整個商品流通過程,表面上看來,工人提前拿到了資本家預付給他們的工資,獲得了勞動報酬,這是一場等價的交換,但實際上,工人勞動過程中不僅創造了等價于勞動力的價值,更是創造了一種“增殖額”,這一“增殖額”被馬克思稱為“剩余價值”,商品價值等于二者之和。所以,資本家通過生產過程得到了勞動者“無酬勞動”的價值,這是一種變相的剝削,是資本家壓榨工人勞動力的象征,資本主義社會中剩余價值的產生是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揭露了資本家丑惡的嘴臉。
二、剩余價值理論的時代價值
在王南湜先生在 《剩余價值、全球化與資本主義》一文中提到:“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是否還有足夠的理論潛能去說明資本主義的當代發展”現在這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現代化、人工智能化的現代社會與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已完全不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世界,剩余價值理論是否還如當年一般閃爍著熠熠光輝,迸發著強勁活力?這個值得我們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當代學子去深思與挖掘。
(一)啟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斷調整
1.剩余價值自身及資本主義社會本質
經前文我們已經提及剩余價值本身就是雇傭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它是一種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增殖額,是一種“對象化的剩余勞動”。它是以勞動者出賣勞動力為前提,在生產過程中得以產生,在流通過程得以實現的被資本家所全部占有的一種存在,馬克思論證資本主義社會中剩余價值的產生是資本家剝削壓迫勞動者的一種標志和象征,馬克思對剩余價值的發現是具有現代啟示意義的,是資本主義最終會落敗于社會主義的最強有力的證明,同時也顯示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為社會主義最終能夠勝利、資本主義最終會失敗的理論基礎。剩余價值理論的發現在馬克思那個年代是能夠解釋當時資本主義的,但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資本論》一書再次吸引世界的眼光,得到暢銷,這就說明,剩余價值理論在當今的時代繼續解釋資本主義乃至于全世界都是有可能的。另外,資本主義社會相較于馬克思那個年代是發生了變化,剝削和壓迫在工人運動越來越盛的情況下得到了緩解,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都有了改善勞資關系的改變,但究其實質,資本主義根本還是為了壓迫和剝削工人,以無償占有工人的剩余勞動價值,其所做出的讓步只是達到了緩和勞資關系的目的,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并未得到根本改變,所以,在當代資本主義再次論證剩余價值理論的真理性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2.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均有新變化,剩余價值理論依然起作用
在馬克思之后的時間里,資本主義經歷了從國家壟斷到國際壟斷的發展,一開始資本家通過資本集中和資本積聚在全國范圍內形成更大的市場,充分拓展自己的市場競爭力,使得社會中間階層的數量在逐漸減少淪為底層勞動者,形成一個中間窄小、兩頭龐大的畸形結構,當資本在一個國家內部集中到一定的地步就會形成國家壟斷。在國家壟斷逐漸滿足不了資本家的野心時,他們就瞄準了國外的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將本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往到別的落后的國家,由此形成資本在國際上的集中與壟斷,最終在20世紀90年代形成國際壟斷。與此同時,資本家在看到緊張的勞資關系的同時,為了緩和這一關系做出了很多的改變,比如福利制度、股份制等的誕生。資本主義在政治上同樣有了一些新的變化,資本主義統治者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的統治地位,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法律法規,幫助勞動者改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達到鞏固資本主義統治地位的目的。隨著現代化新技術、人工智能的誕生,全新的就業形勢為勞動者帶來文化上的改變,他們有了培訓學習的機會,社會就業人群的知識文化水平在逐漸地提高,他們不再是苦力勞動者,甚至有的憑借自己的智慧在個別領域成為管理者或者領導,他們為資本主義文化的新變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盡管資本主義在短短幾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仍然起作用,原因有二:一是剩余價值規律依然貫穿于資本主義社會中,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條主線,乃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二是資本主義雖然發生了種種新變化,但資本主義的本質并沒有得到改變,它仍然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制度。
(二)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提供理論指導
馬克思創立剩余價值理論的最初目的,只是用它來解釋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從而鼓勵全社會的工人階級聯合起來推翻資本主義,建立工人政權,即共產主義,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奠定理論基礎,這是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得出的科學理論。當然,用剩余價值理論去解說資本主義是完全沒問題的,但社會主義社會是否也可以利用剩余價值理論,這需要我們去探討。
1.剩余價值理論是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理論基石之一
剩余價值理論產生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理論與實踐的批判的雙重語境,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剩余價值產生、實現、被資本家占有的生動圖景,剩余價值貫穿于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部過程,無論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資本主義的興盛與衰亡都可以說是由能否得到剩余價值來決定。馬克思通過對剩余價值理論的深刻闡釋,最終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奠定理論基礎,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共產主義的優越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剩余價值理論是我國不斷繼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支撐,它將指引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走向更加完整與活力的高度。
2.剩余價值理論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持續自我完善,不斷健康發展的有效機制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將大力發展生產力作為發展的重點,選擇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這是我國“摸著石頭過河”的最大成就,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特殊歷史階段,站在這一特殊階段,我們仍要堅持剩余價值規律。馬克思指出:“我們這里所說的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剩余價值理論的時代價值,不斷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消除貿易壁壘,給予中小型企業更多的優惠政策,完善市場競爭與市場準入政策,對不同的市場主體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完善市場監管等都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逐漸完善的。在此過程中,始終堅持馬克思提出的剩余價值理論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指導是十分重要的。
加深對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理解,挖掘剩余價值理論的時代價值是我們的時代主題。
參考文獻:
[1]胡岳岷,付文軍.論剩余價值學說的理論潛能[J].社會科學戰線,2017,10:43-58.
[2]郭飛.試論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當代價值——兼論剩余價值理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義[J].教學與研究,2017,08:28-39.
[3]吳學東.從馬克思的勞動思想看剩余價值論的科學性[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006:45-50.
[4]孫曉飛.論剩余價值和生產過剩[J].商業時代,2014,23:44-45.
[5]孫淑橋.經濟剩余和剩余價值概念探析——讀《壟斷資本》[J].商業時代,2013,33:26-27.
[6]董良杰.論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理論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05: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