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覽小
摘 要:“娘炮”現象是否應當抵制之爭,從美學層面看實則是審美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矛盾問題。審美活動具有主觀性,它受個人情感、經驗、遺傳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主觀主義審美觀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此社會也需要客觀的審美標準來引導個體的審美判斷。對于“娘炮”現象,我們要根據具體情境中去分析探討。我們應在允許多元審美存在的基礎上,盡力做到審美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和諧統一,通過理性思考,確立正確的審美導向,從而促進國民審美品位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關鍵詞:“娘炮”現象;主觀性;客觀性;審美標準
近年來,有關“娘炮”也就是男性女性化問題的討論越來越多。當眾多的粉絲流量捧紅了帶有“娘”氣質的男明星,主流媒體為了迎合粉絲口味也在教育性平臺邀請了一些“娘炮”明星。有人不禁疾呼“少年娘則國娘”,甚至認為“娘炮誤國”;不過,也有人為此鳴不平,認為男性女性化符合社會學理論。實際上,“娘炮”現象已經不僅僅是關乎個人行為的問題,在“當前多元文化發展的趨勢下,有關男性氣質的討論所彰顯的是這個時代對于個體精神塑造和自我發展的聚焦”①,因此,我們有必要冷靜思索和認真研究。其實,從美學層面上看,“娘炮”指男性的“陰柔美”,因此,這場爭論可以通過闡釋審美活動的性質進行辨析。本文擬從審美活動的主觀性和客觀性之間的矛盾來認識本次爭論的實質問題。
一、關于“娘炮”的爭論
“娘炮”即男生動作表情女性化,這一詞出自臺灣的一部青春偶像劇《別叫我軟柿子》的臺詞,女主角罵男主角“娘炮”,意思就是說他生性軟弱,怕事跟個娘們一樣,有的人就把它延伸出來指男人娘娘腔。“娘炮”一詞本屬形容詞,并非臟話。②但實際上,人們對于“娘炮”的定義、內涵理解不完全一致,故所持的感情色彩也就有所區別。現在大眾爭論的“娘炮”多是指外貌柔美、經?;瘖y、打扮得十分精致的“花美男”,或整體氣質偏女性化“小鮮肉”。
支持方的觀點大體認為: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我就喜歡這樣的精致男生,你無權干涉我的審美趣味;男生怎么打扮也是人家的選擇,別人無權指責。支持方的觀點實質上是建立在審美活動主觀性基礎上,有人討厭“娘炮”,而有人認為精致、美,這都是合理的。這正如英國哲學家休所說,“美從來不是物質的客觀屬性,根本沒有客觀的標準”,“這個人覺得丑,另一個人可能覺得美”。每個人應該默認自己的感覺,同時不要去支配旁人的感覺。
大呼抵制的一方則認為:“娘炮”男藝人缺乏陽剛之氣,由“嫩”到“美”進而“娘”,傳遞出一種病態的審美③,會誤導孩子甚至誤國。這種觀點實則上是建立在“男生陽剛、女性柔美”這一審美標準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審美活動是有客觀的判斷標準的,是否合乎審美標準形成了審美品位的高下之別,而不符合審美標準的現象應該去抵制。
二、審美活動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從美學層面上分析,“娘炮”之爭的實質是審美活動的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矛盾。支持者多側重審美活動的主觀性,而反對者更側重于審美活動的客觀性,進而就會對“娘炮”這一現象有不同的審美理解。
審美活動具有鮮明的主觀性,它受個人主觀目的、情感、經驗、遺傳因素的影響。主觀主義審美論者認為,面對同一個客體,人們的審美判斷是不一樣的,美不是所判斷對象的屬性,而是判斷者以主觀內心的情感對客體的感知。英國理論家休謨觀點最具代表性:“美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種性質。他只存在于觀賞者的心里,每個人心見出一種不同的美。要想尋求實在的美或者實在的丑,就像想要確定實在的甜和實在的苦一樣,是一種徒勞無益的探討?!敝饔^主義者所論有其實踐基礎,人們常說的“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或“情人眼中出西施”即是例證。依此理解,主體對客體的美丑判斷不可能有具體的審美標準。
但是,主觀主義的審美觀在現實生活中卻遇到很多無法解釋的問題。例如,按照主觀主義的觀點來看,個人審美不存在客觀的標準,人各有愛??墒钱斘覀內⒓訃烂C的會議時,通常會選擇穿著正式,而認為拖鞋、背心很不得體。也就是說我們是有一套約定俗成、大多數人認可的審美標準的,當某一行為與這一標準不符合時,我們就會認為這是低俗的、不美的、不值得提倡的。這是主觀主義審美觀無法解釋的。正是因為種種不可避免的生活經驗和判斷,我們發現主觀主義審美觀有其自身的缺陷。我們也必須承認,事實上確實存在著一套標準在引導著我們進行審美判斷。
早在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提出“美是和諧”這一命題,“整個的天是一個和諧,一個數目”;之后亞里士多德又從形式的關系去規定美??陀^主義審美觀,解決了主觀主義論者許多不能解釋的問題,例如,盡管身處不同的民族和地區,人們仍然能對貝多芬的音樂、達芬奇的畫作產生相似的體驗,認為其是美的;不論貧窮富有,人們都欣賞那些衣著干凈得體的人。對于同一對象,不同人也會大體有基本一致的審美判斷,也就是說,美還是有一套客觀的標準的。事實上,不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著一套約定俗成的審美規定,而且我們也需要更科學合理的標準來幫助我們提高審美趣味和生活品位。如果沒有客觀的審美標準,所有現象都是合理的,也不要提倡或抵制,人們的對美的認識將陷入混亂中,整個社會的審美教育也就無從談起,這對國民審美趣味的提高、國民精神的塑造形成了阻礙。
三、審美判斷的具體情境
回到“娘炮”之爭的問題上來看,我們究竟應當傾向于主觀性還是客觀性呢?到底有沒有審美判斷標準,如果有,是否應該遵從呢?既然審美主觀性與客觀性這一對矛盾始終存在,怎樣才能使主客觀矛盾和諧統一,實現最好的發展呢?
實際上,審美主觀性與客觀性是無法達到完全和諧統一的。當你以客觀性去約束個人審美時,無疑也是一種對人性的扼殺,二者不包容的。但是當我們更傾向于主觀判斷時,又會失去審美教育的意義,對國民精神的提升不利。所以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應當放置到一個具體情境中去探討,盡力達到矛盾的和諧統一。
從個人選擇方面,我們應當尊重人們的審美選擇,給予“娘炮”者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一個人的外形和氣質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作用而形成的,我們不應該去辱罵那些天生就帶有陰柔氣質的男孩,也應當對那些由于后天環境影響氣質發生改變的男生予以理解。不過,還有一部分“娘炮”者是因為利益和博得眼球而炒作包裝,他們僅僅把打扮和化妝作為獲得利益和關注的手段,這不是真正的審美選擇,我們不應包容,更不能推崇。
從社會影響方面,大眾媒體對于“娘炮”這一群體應有理性的作為。大眾媒體不僅僅具有娛樂功能,還有認識、教育、引導等功能。一個記者或者一個節目的審美選擇,實際上也在直接或間接進行審美判斷,因此必須要考慮到其隱形文化導向、審美趣味引領等影響。在多元價值觀并存的當今社會,是否能提高觀眾的審美趣味,也關乎著國民氣質和精神的塑造,因此大眾媒體肩負了更重大的責任。媒體大肆炒作“娘炮”明星,或者一棒打殺“娘炮”現象,都是不正確的,而一套合理的審美標準也就有了更高的價值和作用。大眾媒體和其他施行美育活動者都應當認真思索,綜合考量,界定好這一套客觀標準,使之對社會的發展有益。
綜上所述,“娘炮”之爭的問題,實則是審美主觀性與客觀性矛盾的問題。這一矛盾是無法根本解決的,只能盡力達到二者的和諧統一。大眾媒體和施行審美教育者應當慎重對待這一現象,引導國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從而促進國民審美品位、個人素養、精神境界的提高。
注釋:
①何云峰:《對“娘炮”現象不要人云亦云》,《社會科學報》2018年10月18日第4版。
②參見360百科解釋。
③參見新華社辛識平欄目評論《“娘炮”之風當休矣》,2018年9月6日。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商務印書館,1980.
[2]賽德利.古希臘羅馬哲學三聯書店,1957.
[3]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楊辛,甘霖.美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