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智莉

摘 要:“新工科”人才是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他們不僅在技術上優秀,同時懂得經濟、社會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養。本文就新工科背景下,以體驗教育為手段,通過構建“1+團支部”模式,圍繞含義、組織結構、人員構成、運行方式、崗位工作內容和評估工作等方面具體詳實地探討了團干部領導力培養和建設。
關鍵詞:新工科;1+團支部;領導力體驗教育
我國“新工科”建設已先后形成“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總體的思路和框架已經確定。新工科人才應該具備整合能力、全球視野、領導能力、實踐能力,成為一個人文科學和工程領域的領袖人物。因此,在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需要把“新工科人才”的領導力培養置于重要地位。本文將以高校團干部的角度,構建“1+團支部”模式。深挖第二課堂體驗教育,探討團干部通過體驗“聯系、領導團支部”的管理角色,提升個人領導力,從而逐步滿足新工科人才的領導能力素養。
一、 “1+團支部”模式含義
團干部聯系青年“1+團支部”中的“1”指的是1名團干部,團干部主要是指學生團干部,包含學院團委中各部門團干部、團支部書記等。“團支部”指的是學院團委下屬團支部,團支部包含以年級和專業劃分的班級團支部、也有以社團為單位的團支部等。團干部聯系青年“1+團支部”模式即為“1名團干部直接聯系一個團支部”。
二、“1+團支部”模式組織結構
為了保障該模式的正常良好運行,在學院團委中增設“團員青年聯絡部”。各學院“團員青年聯絡部”受學院團委領導,受學校團委指導。
各學院“團員青年聯絡部”下設部長、副部長各一名,部門成員若干名。部長一般由學院團委書記兼任,副部長由部門成員競選上崗,部門成員是由團干部組成的各團支部聯絡人,人數依照團支部數量而定。該部門與學院團委辦公室、實踐部、組織部等部門平行而設(圖示1:學院團員青年聯絡部架構圖)。
三、“1+團支部”模式人員構成
學院“團員青年聯絡部”成員即為由團干部組成的各團支部聯絡人,根據個人申請或學院團委分配而定所聯系的團支部。學生團干部可通過自行申報和組織推薦,經過選拔,成為某一團支部的聯系人。團支部聯系人必須在個人思想品質、學業成績、工作能力等方面較為突出,能夠在團員青年中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原則上,團支部聯系人需對所聯系的團支部專業較為熟悉,能在溝通聯系中對團員青年起到指導作用。一般按照高年級團干部聯系本專業低年級團支部的辦法進行分配。
四、“1+團支部”模式運行方式
每位團支部聯系人采用 “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的方式與團支部中團員青年進行聯系交流,必須做到“線上有溝通,線下有活動”。團支部聯系人通過加入團支部微信群、QQ群等方式融入進團支部成員當中,亮明團干部身份,廣泛聯系所在團支部的團員青年。同時,團支部聯系人在每個月可參與所在團支部組織的團組織生活,至少保證每個季度都與團支部中的團員青年共同參與一次線下活動。
團支部聯系人每兩周將所聯系的團員青年面臨的思想困惑、實際困難和對共青團工作的意見建議進行梳理分析,形成問題清單,匯報給學院團委“團員青年聯絡部”。
學院團委“團員青年聯絡部”每兩周召開一次團支部聯系人會議,匯總問題清單,共同商討聯系人所反饋的問題,研究解決對策。如有有效的解決辦法,請聯系人及時帶回;如暫無處理辦法,則根據問題分類,上報給學院黨委或校團委。
為了更有效更快速地傳遞信息及意見反饋,校團委或學院團委可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微博等新媒體手段,開辟網上溝通渠道,及時收集團員青年的問題及困惑,同時公布團組織的反饋意見及解決辦法。
五、“1+團支部”模式各崗位工作內容
團支部聯系人需注重所在團支部中團員青年所密切關注的話題,主動引導討論;需關心團員青年的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回應;需了解團員青年在學習和生活或人生規劃中所面臨的困難,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需把握團員青年的政治觀點和價值主張,用青言、青語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之,每一位成為團支部聯系人的團干部都應該從團員青年知心人、貼心人的角度,傾聽團員青年的心聲,解答團員青年的困惑,解決團員青年的困難,大幅提升青年的獲得感,更好地團結凝聚引領廣大團員青年。
學院團委“團員青年聯絡部”除匯總收集團支部聯系人所反饋的問題清單之外,還將負責團員青年聯絡部成員的招募、培訓及日常理論學習,努力將團支部聯系人這支隊伍培養成共青團靠得出、站得出的工作力量。
此外,校院團委需在政策機制、資源條件、項目活動、文化產品對加強對團員青年聯系人的有效供給,構建團員青年聯系人激勵體系,為吸引更多更好的團干部加入到聯系團員青年工作中、也為鼓勵和保障團支部聯系人持續熱忱地開展聯系而做好激勵工作。
六、“1+團支部”模式評估工作
學院團委需定期通過對團員青年實地調研、面對面訪談等方式,評估團支部聯絡人的工作實績,評估“團員青年聯絡部”的工作實績以及考察團員青年對聯系工作的滿意度,并及時反饋于團支部聯系人。
學校團委也需定期通過抽查的方式,評估考察學院團委對團干部聯系團員青年工作的實際情況。并及時反饋學院團委。
綜上所述,“1+團支部”模式為新工科背景下,團干部領導力素養的培養提供很好的平臺。團干部在此模式下,通過體驗團支部聯系人和領導人角色,提升個人溝通協調、統籌安排、執行感召等領導能力,從而為成為新工科復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安國啟.衛劉華.關于網絡時代的青年和社會發展與共青團工作創新[J].中國青年研究,201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