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民
摘 要:教育扶貧是高校服務社會、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雙一流”建設高校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聚集與知識創新的主體,在教育扶貧工作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雙一流”建設高校應根據自身學科、區域、資源優勢和特色,通過智力支持、科技支撐、人才輸送、資源集聚四類路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教育扶貧思想,實現高校教育扶貧與“雙一流”建設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習近平扶貧思想;教育扶貧;“雙一流”建設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一重大命題,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取得了決定性進展。教育扶貧事業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一環,充分體現了“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科學思想,實現了“輸血式扶貧”與“造血式扶貧”的有機統一。教育扶貧是我國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服務社會、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其在精準扶貧中具有其它扶貧方式難以比擬的優勢。同時,“雙一流”建設高校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聚集與知識創新的主體,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教育扶貧工作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探索研究“雙一流”建設高校貫徹落實習近平教育扶貧思想的具體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二、教育扶貧思想是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是切實提高教育扶貧工作針對性、有效性和持續性的根本遵循。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在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中,以“志智雙扶”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拔除窮根、消除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途徑①。2017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主題是“我國脫貧攻堅形勢和更好實施精準扶貧。”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集體學習時再次指出,要加大政策落實力度,落實教育扶貧,突出解決學生上學難等問題。教育扶貧思想是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扶貧先扶志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內在要求。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踐中,不僅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各對口支援單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解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迫切需要;更需要以正思想、糾觀念、樹信心為抓手,幫助貧困群眾建立起擺脫困境的觀念與勇氣。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輸血式扶貧”作為“外因”,必須通過困難群眾的主觀努力這一“內因”起作用,而激發困難群眾內生動力的首要前提,就是切實改變“等靠要”的錯誤思想,幫助困難群眾提高認識、更新觀念、自立自強,喚起困難群眾的斗志與決心。
其次,扶貧必扶智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然要求。現在的大多數貧困問題,雖然表現為物質性貧困,但其深層次原因在于困難群眾缺少改變貧困現狀的知識、能力和手段。在此情況下,困難群眾即使在短期內獲得了一定的錢和物,也僅僅是解一時之困,其結果往往是再度返貧,難以使困難群眾真正過上美好生活。通過增長知識、掌握技術、拓寬眼界,切實增強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是徹底鏟除貧困土壤的治本之策。“扶志”是改造困難群眾的主觀世界,“扶智”則是增強困難群眾改造客觀世界的現實能力。“扶志”與“扶智”統一于“造血式扶貧”的偉大創舉之中,與“輸血式扶貧”相結合,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然要求。
第三,推動教育扶貧事業發展是“志智雙扶”的客觀要求。教育扶貧既是“扶貧先扶志”的先導,也是“扶貧先扶智”的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表明,不同層次受教育者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學43%,人均受教育年限與人均GDP的相關系數為0.562②。在精準扶貧事業中,教育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的相對不平衡,在貧困地區發展的相對不充分,已經成為了脫貧攻堅事業的突出短板。在貧困地區,九年制義務教育雖已基本普及,但鄉村優質教師資源相對匱乏、教育設施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問題依舊突出。同時,與發達地區相比,貧困地區中高等教育的優質資源則更加短缺。
三、“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教育扶貧工作中的主要優勢
2017年9月,教育部等部委印發《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設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國家“雙一流”政策同時聚焦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通過分層和分類的建設思路,鼓勵高校的“差別化發展”。“雙一流”建設高校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更加主動地支撐產業布局和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搶抓機遇、超前布局,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提高對區域發展的支撐和服務能力。
教育扶貧是指以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社會培訓機構等教育大系統為主體,以貧困人群為客體,以傳播知識技能和提升文化素質為內容,以脫貧致富為目標的一種扶貧方式③。教育扶貧是以教育為手段,切實提升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而“雙一流”建設高校擁有優質的智力資源、豐富的科技資源、眾多的人才資源以及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是開展教育扶貧的中堅力量。同時,參與教育扶貧是“雙一流”建設高校開展社會服務、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要機遇,可以促進學校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水平提升,不斷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
首先,智力資源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參與教育扶貧的最大優勢。與國內普通高校相比,“雙一流”建設高校擁有更加優秀的師資力量,能夠對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提供更加科學化的指導,特別是能夠在發展當地的中高等教育方面提供更大幫助。同時,數量龐大、更加優質的研究生、本科生隊伍,已經成為了教育扶貧最重要的實踐主體之一。高校引導所培養的人才到貧困地區就業和發展,能夠切實提高貧困地區教育質量,推動當地教育水平提高。其次,“雙一流”建設高校擁有大量的科研人員,積累了數量眾多、質量較高的產業科技專利與科技成果,是引領產業科技創新和產品研發的主要力量,是教育扶貧的重要支撐。第三,“雙一流”建設高校往往與當地政府、優質企業具有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鼓勵高校參與教育扶貧,可以更加有效地調動這部分資源,為貧困地區的人才提供更加優質的發展機會,使教育扶貧真正造福困難群眾。第四,物質資源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參與教育扶貧的有效手段。“雙一流”建設高校擁有大量的科研機構,其科研成果數量大、質量高,是教育扶貧的重要支撐。同時,完備的實驗設備、教學設備和場所和在線網絡等物質資源為教育扶貧提供了基礎保障和高效手段。
四、“雙一流”建設高校貫徹落實習近平教育扶貧思想路徑分析
教育扶貧,歸根結底是要提升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質。而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關鍵是靠人才。目前高校教育扶貧方式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大多數高校主要通過“三下鄉”活動、“三支一扶”、教育培訓等途徑開展④。不同類型的“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資源優勢不盡相同,在教育扶貧中應根據自身優勢和特色,采取不同方式開展教育扶貧。根據“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智力、科技、人才、平臺優勢,提出“雙一流”建設高校貫徹落實習近平教育扶貧思想的具體路徑包括智力支持、科技支撐、人才輸送、資源集聚。
路徑一:“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教育扶貧中開展智力支持
“雙一流”高校學科相對齊全、人才薈萃,兼具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雙重優勢,特別是在農村發展、農業產業政策、扶貧開發、經濟管理等領域集中了一大批有較高學術水平、有較大影響力的專家學者。他們長期研究我國“三農”問題,對農村發展問題有著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在國家戰略制定、農業科技創新、重大扶貧工程實施等方面作用突出。
“雙一流”建設高校通過加強理論研究,持續產出重大創新成果;通過利用優勢特色學科,解決教育扶貧需要解決的重大理論問題,為教育扶貧提供智力支持。第一,充分發揮智庫作用,結合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積極開展戰略咨詢、規劃編制、專題研究等工作,為當地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重要支持。第二,結合扶貧開發重點區域資源特點和貧困現狀,面向中小企業及地方政府開展咨詢服務,設立多類別高校扶貧科研項目,鼓勵高校教師積極開展扶貧對策咨詢,持續完善高校智力幫扶機制。第三,實施人才幫扶,創新“造血式”智力扶貧機制。著力開發創新符合農村貧困戶需要的智力扶貧新模式,大膽探索新常態下新農村建設的智力培植方式,讓更多的貧困戶依靠智力、依靠教育,實現穩定脫貧、徹底脫貧。
路徑二:“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教育扶貧中實施科技支撐
依托已有科技成果,基于區域產業發展基礎與自然環境條件,“雙一流”建設高校可以精準布局聯合科技攻關項目,有力推進區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促進全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產地、留給農民。第一,通過發揮技術研發優勢,打通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緊密對接的平臺通道,推動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讓更多農戶增產、增效、增收。第二,通過實施科技扶貧,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專業技術人才優勢,結合地方資源優勢,找準制約地方產業發展需求技術瓶頸,在當地建立科技扶貧基地,開展科普宣傳,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成果,為當地脫貧工作提供科技支撐。第三,組建專家服務團隊,面向地區現有企業以及基層群眾的產品和服務需求,定制化提供科技咨詢和技術服務,有效增加貧困地區科技供給。
路徑三:“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教育扶貧中進行資源集聚
首先,充分發揮雙一流高校所具備的資源優勢,有效調動校友資源、具有良好互動合作關系的政府以及企業資源,構建教育扶貧全方位協同創新平臺,實現資金、物資、培訓、項目等多元化信息互通,加快貧困地區需求信息與社會各界的扶貧資源、幫扶意愿的有效對接,推動多方主體、多種資源的互聯共享,引導各項社會資源向貧困戶和貧困村精準配置,實現社會財富向貧困地區轉移和貧困戶增收致富。
其次,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扶貧。“雙一流”高校可將扶貧工作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相結合,不斷完善大學生就業、創業激勵保障機制,吸引優秀大學生到貧困地區就業和創業。為幫助貧困地區的生態農產品走入市場,培育成為當地貧困戶增收脫貧的特色產業,應鼓勵大學生創業企業對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進行包裝推介,與市場對接,構建貧困農戶的增收渠道。
第三,積極引導畢業生創立的企業把生產基地建在扶貧點上,建設大學生農場,讓農戶在參與發展產業過程中實現脫貧致富,同時讓大學生在參與扶貧工作中提升創業能力。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大學畢業生創業+精準扶貧”模式的有益探索,把廣闊的消費市場與大學畢業生創新創業和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連接起來,真正實現大學生培養與社會扶貧的有機結合。
路徑四:“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教育扶貧中持續輸送人才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基本職能,也是教育扶貧的核心。“雙一流”建設高校以人才培養推動教育扶貧,首先要堅持以貧困地區需求為導向。作為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和主力軍,“雙一流”建設高校可以系統化、科學化手段培育更多懂農村、知農業、曉農民的精準扶貧人才,使之全面掌握精準扶貧的政策、知識、技能和要求,在扶貧開發第一線發揮骨干作用。其次,增強貧困地區“造血”能力,必須以提升當地教育水平為重要抓手。“雙一流”建設高校通過采取在當地辦優質中小學或職業學校,為當地進行師資培訓或農村骨干技術人員培訓,讓當地優秀中小學生到高校附屬中小學等優質學校就讀升造。第三,通過幫扶區域特定專業招生計劃傾斜與畢業生前往落后地區就業激勵、保障制度構建,雙向互動引導,努力提升目標扶貧區域人才質量提升,增強脫貧攻堅內生動力。第四,深入實施校地合作戰略,加大高等學校招生傾斜力度。實施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擴大片區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通過人才培養實現教育扶貧功能。
五、結語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既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⑤。“雙一流”建設高校,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為根本遵循,切實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智力支持、科技支撐、人才輸送、資源集聚等路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教育扶貧思想。在開展教育扶貧的過程中,“雙一流”建設高校應將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之中,努力服務于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從而更好在世界一流大學群體中展示中國特色。
注釋:
①胡光輝.扶貧先扶志 扶貧必扶智——談談如何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N].北京:人民日報,2017-1-23(16).
②張福偉,魏利潔.落實教育扶貧,切斷貧困代際傳遞[N].北京:央視網.
③李興旺,朱超.教育扶貧理論研究綜述.科教導刊,2017年3期.
④熊文淵.高校教育扶貧:問題與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14(23):43-46.
⑤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2017.
參考文獻:
[1]楊亞輝.教育扶貧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訪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J].中國高等教育,2017(6):25-26.
[2]闕壁君.高校在精準扶貧中的智力支持探析[J].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7):174-177.
[3]王嘉毅,封清云,張金.教育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J].教育研究,2016(7):12-17.
[4]呂騰飛.淺析習近平教育扶貧思想的形成[J].改革與開放,2018(8):32-33.
[5]李興洲,邢貞良.攻堅階段我國教育扶貧的理論與實踐創新[J].教育與經濟,2018(2):42-47.
[6]袁利平.論習近平教育扶貧戰略思想[J].甘肅社會科學,2018(3):30-36.
[7]李正躍.努力開拓高校教育精準扶貧的路徑[J].社會主義論壇,2017(1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