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晶磊
摘 要: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少數民族優秀人才代表,肩負著振興民族地區經濟,鞏固國家邊疆,增強各民族團結的重任。普通高校應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習能力和就業水平。切實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實現國家和民族的認同。
關鍵詞: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學生;融合教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是各民族創造的。隨著國家的綜合國力有了極大的提高,但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矛盾還沒有解決。而對于少數民族地區而言,要解決發展面臨的問題,實現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根本在于提高教育質量和培養人才。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少數民族優秀人才的代表,肩負著振興民族地區經濟,鞏固國家邊疆,增強各民族團結的重任。據統計,1951年,中國少數民族學生僅占高校學生總數的1.4%。到了2017年全國普通本專科院校在校生269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231萬人,占比為8.6%。他們的受教育狀況,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國家的長期穩定具有重要影響。
一、少數民族學生大學常見問題的調查與分析
少數民族學生自尊心較強,一些學生對于自身民族生的身份比較敏感,當事情發生時容易產生過激行為。
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來自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因自然條件、家庭收入來源、人口眾多等原因導致經濟困難的學生較多。
校園適應和集體融入性存在諸多障礙。由于日常風俗,生活經歷和語言習慣等的影響,導致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薄弱, 很容易造成自卑和封閉。
學習壓力大,整體素質發展不平衡。 由于教育基礎薄弱,語言不同,學生普遍面臨較大的學業壓力,無法適應大學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節奏。 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和科技創新活動的時間較少,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提升緩慢,研究生入學考試通過的比例較低,就業受限,職業發展的競爭力相對不足。
二、少數民族學生由于其民族特點,使得普通高校需要去探索適合適合少數民族學生特點的教育,管理和服務體系
需要創新和培養少數民族學生黨員、干部的工作方法,需要加強宣傳,落實黨和國家政策的平臺建設,實現構筑一個團結和諧的民族大家庭的目標。
(一)注重精神契合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青年時期是確立和形成價值觀的重要時期,把握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非常重要。就像平時人們穿衣服扣紐扣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由于少數民族學生在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方面與漢族學生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有必要在整個學校開展廣泛的民族團結教育。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國家,民族和宗教觀,鞏固國家統一的基礎。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民族團結教育為基礎,深化少數民族學生的四種認同:對偉大祖國的身份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二)抓好生活融合
實施漢族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的混合住宿制度。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在民族地區成長,部分民族學生漢語表達能力較弱,對一些課程如英語、數學等在學習上有困難。進入擁有大量漢族學生的非民族學院后,由于各種原因,他們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不足,難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潛力。與此同時,這些學生在非民族地區上學,由于新環境導致的不安,讓他們對學校組織的活動不感興趣。在社會互動中與外界溝通的意愿不強,很容易形成一個地區的“小團體”,不能完全融入大文化環境,從而阻礙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實施混合住宿制度能有效地幫助少數民族同學提高漢語水平,幫助少數民族同學更快地接觸到先進文化,轉變一些少數民族學生落后的觀念,實現各族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學習。
定期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各民族同學共同參與,促進校園文化的多元化,做好融媒體的建設,依托校園的常見五種宣傳媒介,如課堂、新媒體、報紙、電臺、宣傳欄黑板報,拓寬廣大學子的眼界,體驗到不同的文化,逐步建立多元文化意識,增進各民族同學間的學習、交流,達到多民族文化多元共享的局面,為和諧校園建設筑牢基礎。
(三)做好服務融合
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建立了一套適合少數民族大學生育人服務的長效保障機制。如:
1.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骨干分子,要有意識地眾多培養,既要給他們的成長搭梯子。也要給他們在工作上壓擔子,充分發揮他們在思想引領、學風建設、安全穩定等方面的示范作用,讓他們在實踐中增加知識和鍛煉能力,并通過他們在示范中的引領作用,影響他們周圍的一群少數民族學生。成為學校學生工作中可以依靠的骨干力量,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對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基礎較薄弱的情況,在學習成績合格認定方面予以適當傾斜,對學習遇到困難的學生建立學業幫扶小組等。通過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興趣。
3.對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研究制定適合少數民族學生成長成材的助學政策。在獎、助學金評定、學費減免、勤工助學、困難補助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保證了他們的基本生活支出,減輕他們面臨的巨大心理壓力。
4.少數民族學生的穩定就業關系到少數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少數民族地區的團結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學院可以通過1 + 1 + 1的工作模式(黨支部書記+輔導員+班主任),“重點關注、優先推薦、分類指導、及時服務”。為少數民族畢業生提供“一對一”的就業指導和服務,指導他們調整就業期望,制定切實可行的求職計劃,提高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幫助他們順利就業。
(四)探索培養融合
加強教育實踐平臺建設,積極培養少數民族學生黨員,探索適合少數民族大學生特點的黨員培養模式。鑒于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將入黨積極分子成績的考核標準,從優秀的學業成績要求調整到學習態度是否正確,成績是否穩步提高。對少數民族學生入黨積極分子,支部書記、輔導員主動貼上去,掌握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了解家庭成員情況以及對宗教信仰的認識,安排專人負責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認識。抓住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理想的基礎較淺,思想更具可塑性。及時通過組織黨課學習、社團活動、談心談話等方式,讓少數民族學生入黨積極分子了解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的優惠扶持政策,了解民族地區在教育發展、經濟建設、民生工程取得的巨大成績,用馬列主義武裝他們的頭腦,澄清思想認識,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引導他們認識到加入到黨組織里面是正確的人生選擇,它可以在自身的成長中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國家的統一,家鄉的發展,民族的團結與進步。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重團結的傳統,在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過程中,既要總結過去的經驗,又要適應新的時代,進行創新和發展。 要重視將多種教育模式進行融合,要加強民族教育載體的建設,運用好融媒體傳播平臺,創新育人環境,傳播民族文化知識,宣傳民族團結政策,講好各民族勵志故事,編織民族團結、師生連心的精神紐帶,在新時代彰顯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各級各類學校少數民族學生.2017-08-24
[2]陳憲章.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狀況研究[J].北方民族學報.2016年4期
[3]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少數民族學生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報告[J].大學(研究版).2015年4期
[4]韋冬梅.論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青年時代.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