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侯慶敏 崔強 黃寶龍



摘 要: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高校第二課堂的主要形式,在學生思想引領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科學有效的策劃開展實踐能夠進一步提升實踐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上世紀80年代團中央正式提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概念,此后社會實踐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形式在各高校得到普遍開展。2017年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要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總書記提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注重“6個下功夫”,其中重要一條就是“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而社會實踐正是增長見識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在樹立學生遠大理想,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適應社會、了解國情、培養與承擔社會責任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社會實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社會實踐是第一課堂教育的有效補充
第一課堂的思政課程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專業課教育,所學知識不能通過實驗等形式去檢驗,思政教育是思想上的教育,需要在潛移默化中入腦入心,最終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社會實踐作為教育教學的一種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簡單來講,就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激勵人們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實際上就是一個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而社會實踐正式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真實的了解國情社情,結合第一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從而形成自身對于社會現狀、發展變化的認識,形成自身對待事物的態度方式,最終作用于世界,服務于社會發展。
(二)社會實踐是增強社會認知的重要途徑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判斷認識和理論是否正確,不是依照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而定”。大學生長期學習生活在校園中,對于社會的認知不足,社會實踐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另一方面,大學生屬于國家培養的優秀人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了將來能更好的服務國家,應更早的了解國家的發展、國家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做好人生規劃,將個人的發展與祖國的發展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正式這樣一個途徑,讓學生了解國情民情,體會國家的發展變化,調查地方發展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一些發展落后的偏遠地區,在學生畢業后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去這樣的地區調研實踐,而大學的實踐恰恰能讓學生更好更早的了解國家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樹立遠大理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社會實踐是服務社會發展的良好舉措
愛因斯坦認為:“一個人為人民最好的服務,是讓他們去做某種提高思想境界的工作, 并且由此間接地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社會實踐不僅為學生接觸社會,體驗國情社情提供了良好平臺,也是學生服務社會的良好舉措,現在有很多實踐項目,正在服務于國家的發展建設,服務國家脫貧攻堅,關注環保事業,關愛和幫助如留守兒童、殘疾人等弱勢群里……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調研時曾指出,志愿者事業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同行。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廣大志愿者奉獻愛心的重要渠道。志愿服務是社會實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組織社會實踐,讓學生關注落后地區、關注困難群眾,讓學生參與脫貧攻堅、參與環境治理,開展支教幫扶等活動,展現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擔當,利用自身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回報社會,奉獻社會。
二、大連理工大學紅色基因專項社會實踐活動案例分析
(一)紅色基因專項社會實踐活動的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深入阜平、西柏坡、延安、井岡山等革命老區,多次對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發表了重要論述,強調要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光榮傳統不能丟、丟了就丟了魂,紅色基因不能變、變了就變了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也提到要繼承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連理工大學積極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自身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在東北全境解放后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的特點,總結凝練出大連理工大學特有的紅色基因,并將紅色基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有效結合,強化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大工的紅色基因,不僅體現在創造了新中國科技史上的多項“第一”上,更體現在為黨和國家培養了25萬優秀畢業生上。今天,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業,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作為一流大學建設的高校,大連理工大學辦學目標就是致力于培養一流人才,培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連理工大學把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教育作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國思政會精神重要抓手,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勇做大工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和實踐者。
大工校友很多成為治國棟梁、學術大師、業界翹楚,他們將興校強國的歷史使命扛在肩上,書寫了大工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時代同發展共進步的精彩故事。廣大校友在各行各業為黨和國家事業建設所作的貢獻,就是大工紅色基因的最好表征。他們既是大連理工大學紅色基因的熏陶者,也是紅色基因的傳承者,更是紅色基因的踐行者。
校友的實踐是最好的教育素材,校友的貢獻是紅色基因最好的闡釋。學校團委連續兩年開展了“尋訪老校友·傳承大工紅色基因”專項社會實踐活動,累計走訪校友895位,共計參與師生3664人次。與校友的時空對話,是精神共鳴,更是精神傳承。廣大學生在尋訪校友的過程中,通過聆聽老一輩大工人的報效祖國、奮斗自強的先進事跡,讓學生們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提升了家國情懷,增強了使命擔當。
(二)紅色基因專項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情況
自2017年策劃開展紅色基因專項社會實踐起,學校面向在校學生共計發放7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86份,有效率98%。分析結果如下:
如圖1所示,發現前期紅色基因教育是有一定效果的,大部分學生對我校紅色基因教育有一定的了解,通過社會實踐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紅色基因的理解是必要的;如圖2所示,發現學生最感興趣的是校友畢業后的奮斗歷程;如圖3所示,發現學生最感興趣的校友類型主要是從事科研技術崗位的校友及有創業經歷的校友
根據數據分析,在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后,學校為使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工作落地生根、常態化發展,決定通過以下四個方面開展紅色基因專項社會實踐:
(1)建立一條廣泛聯系校友的渠道,通過與校友工作處、檔案館和學部學院等職能部門的配合,收集畢業20年以上校友的信息,按校友入校年份、專業、工作領域分階段、有重點的分類,建立科學完善的數據庫,為學生提供其感興趣的校友聯系渠道,讓學生通過走訪本專業、目標崗位的不同類型的校友,促進紅色基因的傳承;(2)組建實踐團隊尋訪,通過前期學生自主組隊,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未來發展規劃及興趣,確定擬走訪的實踐對象,社會實踐立項,規劃實踐路線,依托采訪和座談等形式開展尋訪調研,收集紅色故事,學習紅色精神;(3)撰寫實踐心得總結,根據尋訪調研的內容撰寫心得體會、實踐總結報告,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紅色基因的認識;(4)組建紅色基因宣講團開展校園巡講,選拔優秀實踐團隊、實踐個人在全校范圍開展紅色故事的校內巡講,將紅色基因傳播出去,影響帶動更多的大工學子進一步深刻的了解并自覺傳承大工紅色基因。
實踐后,學校對參與過專項社會實踐的學生隨機發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06份。其中走訪過有創業經歷的校友的人次占42.23%;走訪過有留學經歷的校友人次占19.42%;走訪過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校友人次占47.09%;走訪過從事科研或技術崗位的校友人次占比72.82%(如圖4),其結果與前期調查學生期望走訪校友類型基本相同,基本滿足學生的需求。
通過對開展專項社會實踐前后學生對于大工紅色基因內涵認識的數據對比,發現學生對紅色基因的理解有了明顯的提升,說明社會實踐的育人功效有明顯的體現,開展專項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的思想引領效果顯著(如圖5)。其中大連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部“追尋永不消逝的電波”實踐團,通過走訪學校1949級校友,有“中國雷達之父”、“中國雷達裁判長”之稱的保錚院士,通過了解其主持研制國內第一臺微波氣象雷達的經歷,讓隊員了進一步增強了家國情懷,樹立了遠大理想,增強了使命擔當。隨后,該團隊將保錚院士的故事編排為原創話劇《心之尋》,將其演繹于學校迎新晚會等大型群體活動中,進一步擴大影響輻射。該團隊現已成為長期品牌團隊,團隊成員以老帶新,形成了有效傳承,在校內形成了良好影響。
同時,在每次專項社會實踐結束后,由學校團委牽頭成立紅色基因宣講團,每期在全校范圍選拔選出12名在專項社會實踐中表現突出的團隊,宣講團將自身的實踐感受在全校范圍進行巡講,以達到效果最大化,將紅色基因傳播出去,影響帶動更多的大工學子自覺傳承大工紅色基因。
為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紅色基因的認識,由學校團委牽頭,以年為單位總結學生走訪校友過程中的所看、所學、所感,匯編成專項社會實踐書籍,發放新一批實踐團隊,為未來開展專項實踐活動提供寶貴的參考借鑒。
三、進一步發揮社會實踐思想引領功能的路徑
大連理工大學紅色基因專項社會實踐為發揮社會實踐思想引領功能提供了寶貴經驗,筆者認為,要想進一步發揮社會實踐的思想引領功能,需要重點圍繞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策劃思政教育類專項實踐。社會實踐含有思政教育的功能,但為了進一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可以結合學校實際,重點策劃針對性的專項實踐活動。大連理工大學紅色基因教育實踐活動正式結合了學校紅色基因主題教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作用,由校友作為學生的思想成長導師,通過校友的故事影響帶動學生形成愛國敬業的精神品質,突出育人功能。
第二,加強與校內其他部門緊密聯系。我國高校社會實踐教育工作的開展普遍采取校團委牽頭、各二級學院主管落實的管理模式,除此之外其他部門鮮有參與。與其他部門的合作,有利于整合校內可利用的各方資源,實現共同管理和分工協作,更好的保障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擴大實踐育人的平臺。大連理工大學紅色基因專項社會實踐為團委牽頭,校友處草擬尋訪名單,檔案館提供尋訪指導,形成了多部門協同育人模式。
第三,建立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社會實踐基地為大學生了解社會、增長才干、增強社會責任感提供了重要平臺,是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和保障,是社會實踐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和制度化的重要前提。學校要與政府機關、企業、社區等地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長期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實踐平臺。同時學校也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支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其通過自身興趣去聯系相關實踐地,在滿足學生自身成長需求的同時也擴大了學校的實踐育人平臺。
第四,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標準。修訂完善社會實踐的條例、實踐團立項辦法、實踐團資助條例、安全責任管理、評獎評優相關辦法。進一步明確了團隊實踐要求、考核標準,細化到個人、團隊、優秀指導教師的評獎評優原則,為實踐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實踐前期增強對實踐隊員的培訓,將社會實踐的主題、要求、內容等傳遞給學生。同時要加強指導教師和實踐團的聯系,為實踐團活動的展開保駕護航。實踐中期要及時對實踐團的問題進行處理和反饋。實踐后期要及時總結優秀的實踐成果,形成書面或電子材料,為以后的實踐活動提供參考借鑒。
第五,樹立長期品牌化實踐團隊。長期品牌化的實踐團隊有標桿作用,也為實踐經驗不足的學生提供良好借鑒,通過對品牌化實踐團隊案例的分析,進一步完善項目,帶動更多社會實踐團隊向品牌化發展。社會實踐品牌打造,是一項長期工作,在活動各個階段都需要做好關注及推廣。形成實踐品牌后要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在校園內進行表彰、宣講、展示,并加大支持力度,讓實踐品牌得以持續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胡博聞,李守明.高校第二課堂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758-761.
[2]吳男,譚紅,穆文歡.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強化社會實踐活動路徑探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8(11):78-79.
[3]徐靖喻.“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兼論瓊崖革命精神的教育功能[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5):45-47.
[4]徐勇.地方應用型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問題與對策以黃山學院為例[J].黃山學院學報,2018(4):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