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釔樾 黃茜
摘 要:摘要筆者結合赴德參加合作科研的體會,對德國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一些方面的特點進行探析,與此同時,借鑒德國在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上的經驗,制定適應中國養老服務人才的培訓要求,開展多層次養老服務人才專業化培訓,面向養老機構管理人員、養老護理人員、家庭照護者和社會工作者等提供專業技術技能培訓,實現養老服務人才培養與養老護理服務實踐同步推進。
關鍵詞:養老服務;人才培養
一、引言
中國自2000年起步入了老齡化國家行列。2015年末,中國總人口超過13.7億,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4億人,占總人口的10.5%。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老年人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養老服務已拓展到醫學、康復、護理、心理及專業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因此,“銀發浪潮”將給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帶來史無前例的挑戰。而德國早在1970年就呈現出老齡化的發展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出現的嬰兒潮伴隨經濟的發展,德國的生育率逐年下降,隨著而來的是人口結構老齡化的日益嚴重。德國人在短短幾十年內建設起來較為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使老有所養在德國得以實現。雖然中德兩國在經濟發展狀況、社會風俗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德國處理老齡化進程的經驗仍然值得借鑒和研究。
二、德國養老服務體系特點
2017年6月,筆者應德國IB集團(Internationaler Bund)即德國青年、社會和教育國際聯盟的邀請,赴德國開展養老政策與養老人才培養體系的合作研究。赴德期間,走訪了德國IB集團總部及IB集團旗下胡斯特藤養老機構,通過專題學術研討和田野調查,對德國養老服務體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德國養老服務體系在養老人才培養體系和制度建設方面,特別是在日常運營中體現出來的專業化、標準化、人性化,給筆者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一)德國養老服務人才認證體系
德國養老服務人才認證與我國僅有《養老護理員》資質不同,主要有《養老護理員》和《養老運營管理師》兩大部分。德國至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逐步形成了老年護理專科。與中國不同的是,在德國,老年護理人員是針對老年人和老年病患者的專業護理人員,并不是普通的護士。另一方面,德國也非常重視對老年人和老年病的科學研究,其中包括老年慢性病康復和老年護理醫學等方面的研究。
(二)德國護理職業的人才培養和國際認證
在德國的護理領域有三個職業,包括老年護理、健康和疾病護理(全科護理)、兒童健康和疾病護理。其中老年護理從業人員,即養老護理員,是在德國“雙元制”體系下進行培訓的,其他國家人員申請認證難度相當大。德國老年護理專業通常是三年制,除“雙元制”培養模式要求外,學校課程設置和實訓教學安排也必須要求按照醫院和養老機構的工作安排實行三班倒。健康和疾病護理以及兒童健康和疾病護理,通常由教學醫院和職業學校合作培養護理人員,學生在校學習理論時也穿插進行模擬操作,再到醫院里進行實際操作。目前德國正在進行改革,預計2020年前會將三個職業合并成為一個職業,即護理職業。改革以后,培訓三年為一周期,前兩年完成所有的基礎學習,第三年再分為三個不同的方向實習,這與我國目前老年護理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式十分相似。
(三)實習指導員師資制度
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中,實習指導員相當于我國職業教育培養體系中校外指導老師。德國實踐教學部分的兩個重要要素是:實習指導員和實習企業,這兩者都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德國對于實習指導員師資培養的要求有:連續兩年從事一線護理工作的養老護理員,在完成370學時的理論和實踐在職培訓之后,通過相應的考試,取得實習指導員資格證。當養老機構擁有實習指導員師資時,該養老院才有可能被納入,成為“雙元制”實習企業。由此,保證了理論和實踐環節質量評價的一致性。
(四)德國護理等級評級體系
德國護理等級評級體系是按照模塊評分,再按模塊占比綜合得分進行評級。護理評級內容分為六個模塊,即:移動能力、認知溝通能力、健康原因造成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狀況障礙情況、生活自理能力、配合就醫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評分時,被護理人獲得分數越高,則表明該模塊能力越弱或障礙越大,需要的護理等級越高。根據各模塊所占比重不同,進行綜合評分計算,將被護理人分為5個等級,即12.5-27分為1級;27-47.5分為2級;47.5-70分為3級;70-90分為4級;90-100分為5級。等級越高,所需護理級別越高,護理保險公司所支付的保費也將隨之增高。
(五)機構存檔記錄系統
筆者在訪問IB集團旗下胡斯特藤養老院時,養老院負責人以老人“疼痛管理”為例,講解了制定疼痛管理標準的背景,疼痛標準的具體細則及疼痛管理的表格內容。同時,講解并展示了該機構于2017年2月投入使用的存檔記錄系統-SIS系統性信息收集系統。該系統內容為24小時護理計劃表內容分析及電子化表格填寫流程。在德國養老護理機構中使用的24小時護理計劃表是由德國聯邦范圍的專家依據《老年護理法》開發的,全國通用,使得每一個老人都能采用統一的標準表格,每一個工作人員都能執行統一的操作標準。同時,表格填寫的內容在形式上又可以多樣,必要時可以配圖進行說明。24小時護理計劃的內容,總共涵蓋八個模塊,100多份操作標準,800多個項目內容。目前,胡斯特藤養老院已實現了護理計劃表格內容的電子化,并能進行在線填寫。這不僅減少了護理人員文檔記錄所用時間,也能更好的保存資料,便于老人轉院、就醫以及第三方機構審核。
三、對我國的借鑒作用
應對的措施可以是一種類似德國的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大眾化、專業化。受到中國家庭文化傳統的影響,家庭養老模式將持續主流2。第一層級是對于老年人自身以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培訓,有利于增強老年人預防保健意識,提高其自理能力,減輕其家屬的負擔。第二層級是針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養老機構的護工,他們在我國老年專業護理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但是他們大多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或培訓。政府可以加大扶持力度,在社區或養老機構開設專業培訓班,針對培訓對象的特點靈活的設置多等級的老年護理專業課程,并對各等級的培訓合格人員進行不同的資金補貼,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基層的老年護理工作專業化進程。第三個層級是高級老年護理人才、高級養老護理機構管理人才的培養。為適應經濟的發展和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我國逐漸建設起來一批高級養老機構,對真正高級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強烈。首先,老年護理人員不僅僅應該是針對老年人和老年病患者的專業護理人員,更應該對老年人、老年人心理行為、老年病與行為的關系等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的定向老年護理專業人員社會文化根據德國人才培養和人才認證制度;其次,培養高級實用型養老服務人才,需要加大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尤其是對實踐課程師資的要求和認證方面,保證實踐課教學與理論課程相輔相成,做到教學做的真正統一;最后,高級養老機構管理人才不僅表現在對宏觀的把控,還應該在日常運營中做到專業化、人性化,并具有一定的日常運營管理制度開發能力。
四、小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德國在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上的經驗,制定適應中國養老服務人才的培訓要求,開展多層次養老服務人才專業化培訓,面向養老機構管理人員、服務人員、護理人員和家庭照護者、養老服務志愿者等提供技術技能培訓,實現養老服務人才培養與養老護理服務實踐同步推進。
參考文獻:
[1]于明霞,鄧宇.人口老齡化與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02,47-52.
[2]彭蘭地.發達國家老年護理經驗及對我國老年護理的展望[J],護理研究,2011.(13):1132-1134.
[3]陳敏.江西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研究[D].南昌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