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也名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著產能過剩、企業成本過高、債務率過高、房地產庫存較大等結構性問題。2015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用改革辦法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主要包括供給側結構調整和供給側改革。供給學派主張供給管理,供給學派的理論、政策主張及實踐對我國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供給學派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驗教訓
一、供給學派概述
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滯脹”現象伴隨著石油危機的出現而產生,凱恩斯理論、菲利普斯曲線失靈。這時,興起了一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流派——供給學派。供給學派的重點在于研究經濟的供給方面,其觀點認為生產的增長取決于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對報酬的刺激能夠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自由市場會自動調節,應當消除阻礙市場調節的因素。在供給學派的理論引導下,美國成功地走出了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造成的“滯脹”危機。供給學派的理論對20世紀80年代執政的里根政府產生深刻影響。
(一)供給學派的產生背景
二戰至里根政府上臺前,美國歷屆政府奉行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推行國家調節,人為地通過財政政策擴大總需求,克服有效需求不足,把宏觀經濟調節的重點放在需求管理方面。凱恩斯主義擴張性需求管理政策對戰后25年美國經濟增長和繁榮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進入20世紀70年代,這種片面強調需求管理,忽視供給管理的做法,最終導致美國經濟供需失衡,經濟出現了嚴重滯脹,凱恩斯主義面對滯脹問題,既不能解釋成因,更不能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供給學派在此背景下誕生。
(二)供給學派的理論淵源——薩伊定律
薩依定律(英語:Says Law),也稱作薩依市場定律(英語:Says Law of Market),一種自19世紀初流行至今的經濟思想。[摘自《百度百科》詞條。]薩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它的邏輯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者要想換回自己需要的產品,就要使自己生產的產品滿足別人的需求。只要市場上有供給,就自動存在一種相應的需求。所以,供給學派認為經濟刺激會破壞市場自動出清機制,加劇結構問題。
(三)供給學派的理論支柱——拉弗曲線
拉弗曲線表明:一般情況下,提高稅率能增加政府稅收收入。但稅率的提高超過一定的限度時,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收入減少,即稅基減小,反而導致政府的稅收減少。[摘自《百度百科》詞條。]供給學派以拉弗曲線作為減稅主張的理論依據,認為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中的稅率都普遍高,必須降低邊際稅率。減稅可以激發人們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刺激企業多投資,增加有效供給,進而可以增加就業量,促進經濟增長。但是,降低稅率可能會導致政府稅收增加,為保證減稅效果,供給學派在貨幣政策上則主張穩定幣值,極力反對通貨膨脹。
二、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和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分別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和第十二次會議,研究經濟結構性改革及相關方案。
(一)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
(1)供需關系。自2003年起,我國央企的生產力變革放緩,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幾大行業,虧損面已經達到80%,產能過剩很嚴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幾大行業的生產價格指數已連續40多個月呈負增長狀態,在整個工業生產價格指數的下降中占70%-80%。一方面,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問題。另一方面,中國的供給體系與需求側嚴重不配套,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而且,中國的供給側低效率,無法供給出合意的需求。
(2)產業結構。中國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六個方面的問題。產業結構問題突出表現在低附加值產業、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產業、綠色低碳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產業的比重偏低;區域結構問題突出表現在人口的區域分布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公平;投入結構問題表現在我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勞動力、土地、資源等一般性生產要素投入,人才、技術、知識、信息等高級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導致中低端產業偏多、資源能源消耗過多等問題;中國排放結構中廢水、廢氣、廢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這種不合理的排放結構導致了資源環境的壓力巨大;在動力結構中,中國經濟增長過多依賴“三駕馬車”來拉動,特別是過度依賴投資來拉動,但是,“三駕馬車”只是GDP的三大組成部分,并非經濟增長的原因;分配結構的主要問題是中國城鄉收入差距、行業收入差距、居民貧富差距都比較大,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地區、少數行業和少數人中。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
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為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作報告時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
三、供給學派給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啟示
(一)激發市場活力,降低成本促進有效供給
供給學派認為,個人和企業是構成經濟的基本單位。這些經濟的基本單位會根據外界的各種刺激來安排自己的經濟活動。其中,減稅是刺激生產的最重要的方法。供給學派通過減稅等措施激發企業的活力,這一方法為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提供借鑒。
目前,我國企業稅負總體偏高。隨著經濟增速放緩,需求持續收縮,加上產能過剩等原因,導致工業企業已經持續一年多出現了盈利負增長。因此,在需求整體不佳的背景下,未來唯有依靠降低企業成本來改善企業盈利能力,激發企業活力,增加有效供給。
(二)相信市場力量,以價格機制引導經濟結構調整
在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中,要想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關鍵是要依靠市場,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價格機制的自動調節作用,讓不能反映市場需求的過剩產能及時出清,使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供給不斷出現,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供給學派認為政府對市場過多的干預,往往會造成資源配置不足,無效供給增多,產生經濟結構的問題。因此,應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自動調節機制,減少政府對企業活動的限制。
(三)提升人力資本,以科技創新驅動持續發展
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都是影響供給的重要因素。供給學派重視提升人力資本,重視科技創新對提高生產率和增加創造性供給的作用。首先,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我國人力資本數量較多,但整體人才水平偏低,未來要使我國從人才大國成為人才強國。從國內來看,要培養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從國際來看,要積極引進和用好海外的高層次人才。在發達國家限制對我國出口高科技的情況下,一方面要加強談判,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巨額外匯儲備的優勢,在全球范圍大量引進海外人才。最終通過積聚人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技術是引起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每一次科技創新都會引起供給能力的大幅提升。例如,蘋果手機的出現就很快顛覆了傳統手機行業,產生了對智能手機的大量需求,使我國國產手機迎來了發展的機會,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規范政府行為,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良好環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進一步規范政府的行為,改正以前過多依靠政府行政力量配置資源所帶來的要素配置問題。事實上,我國出現產能過剩的鋼鐵、水泥等行業,都是各級政府比較關注的一些領域,反過來,輕紡、家電、輕工等各級政府不太重視的產業,并沒有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這說明產能過剩跟政府不恰當的干預有密切關系。所以,需要規范政府行為,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可預期的環境。
四、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從供給學派中吸取的經驗教訓
雖然,供給學派的理論、政策主張及實踐對我國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非完全等同于供給學派。供給學派強調的重點是減稅,過分突出稅率的作用,并且思想方法比較絕對,只注重供給而忽視需求、只注重市場功能而忽視政府作用。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要更多地發揮好企業和個人的作用,但政府的只能也不能忽視,政府要把法律、法規、標準和政策制定好,給企業和市場相對穩定的預期,提高其積極性和創造性。而且,不能只注重供給,在需求結構上,要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