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蕾
【摘要】2016年8月31日,韓國韓進海運集團申請破產,一時間引發航運業震動。韓進海運的破產案件充分暴露了國際社會存在的航運企業跨境破產程序與海事程序的沖突問題。本文以韓進海運集團破產為例,具體分析兩種程序的沖突之所在,探討國際社會對解決這一問題的努力。
【關鍵詞】跨境破產 海事程序 跨境破產示范法
2016年8月31日,領導韓國航運四十年的“韓進”海運集團向韓國首爾中央法院申請破產重組。其破產程序使得世界范圍內的供應鏈動蕩,多地出現了扣船、扣貨的事件,致使全球一半的貨主與貨運代理陷入危機,并且也毫無疑問的成為了2016年整個航運界最震撼的事件。
一、跨境破產程序和海事程序中的沖突
韓進破產案屬于典型的跨境破產案件,其破產程序啟動后,其破產管理人在短時間內向多個國家申請破產保護,這一行為成功的阻止了各地蜂擁而至的扣船行為。此外,它也對相關國家的跨界破產立法的承認與救濟制度進行了實踐檢驗。
跨境破產是指含有涉外因素或者國際因素的破產,也可以表述為跨國破產、國際破產等等。海事程序主要是指針對船舶及其所載貨物的海事強制程序,通過扣押船舶、貨物和拍賣等程序以擔保具有海事優先權的債權實現。而跨境海事破產,系跨境破產下的子概念,是指包括海事因素的跨境破產。其主要調整的法律關系是跨國性的航運企業在破產時涉及到的船舶物權關系及與船舶有關的債權關系。眾所周知,航運企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其國際性,其業務遍布全球多個國家的港口,一旦企業破產,其產生的法律問題比一般的跨國企業更加復雜。尤其是由于特殊的海事程序的存在,使得破產程序與海事程序出現了沖突,特別是有關跨境破產方面的沖突尤為明顯。
這兩種制度背后的不同價值取向決定了他們之間注定會產生實踐的沖突。如果海事程序優先,那么扣船或者其他財產保全措施將得以正常進行,而不論在債務人國進行的破產程序。相反,如果破產程序優先,那么為了滿足在破產程序中所有的債權能夠得到平等受償,在其他國家單獨進行的海事程序應該被終止。
二、跨境破產的國際法框架
(一)《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跨境破產法》的通過
解決破產法與海商法之間的沖突問題,有賴于國家之間的司法合作。為了協助各國在本國破產法中建立一種現代法律框架,以更有效地處理涉及陷入嚴重財務困境或資不抵債的債務人的跨國界破產程序,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在1997年通過了《跨境破產示范法》(以下簡稱“示范法”)。該法的推出旨在加強與促進跨國破產領域各個國家的司法程序之間的相互承認與協調,促進各國之間在跨國破產問題上的溝通與合作。截至目前,總共有41個國家共在43個法域通過了以示范法為基礎的立法。示范法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解決外國破產程序在本國能否得到承認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貿易法委員會采取了“普遍主義”的理念。
在韓進海運破產案中,破產方在最開始就嘗試著通過“示范法”來保護其散落在世界各大港口的財產,包括船舶等(韓國是“示范法”的采納國)。2016年9月,韓進開始向采納了《跨國界破產示范法》國家的法院申請破產保護,請求各國法院承認在韓國的破產程序為主要程序,以阻止其船舶被扣押。最終一些國家的法院不同程度地對韓進公司程序給予了救濟措施。
(二)《1993年船舶優先權和抵押權國際公約》
除了聯合國貿易法委員制定的“示范法”,在解決跨境破產程序與破產程序的沖突的問題上,《1993年船舶優先權和抵押權國際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公約于1993年6月5日制定于日內瓦并于2004年9月5日正式生效,其制定的主要目的是“認識改善船舶融資條件和發展國家商船隊的必要性,確認宜在船舶優先權和抵押權領域實現國際統一性。應該認識到,雖然公約制定了有關船舶被強制出售的規定,但是它依舊沒有觸碰海事程序與破產程序沖突的核心,即它并沒有成功的制定出有關爭議解決的條款,其包含的關于承認強制出售船舶程序的措辭更接近于否定而非予以肯定的效力。
三、中國的司法實踐
在目前的《企業破產法》中,涉及跨境破產方面的法律規定卻僅有第5條一項規定。第五條關于互惠的規定僅僅只能是跨境破產的原則性規定。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海事程序仍然是被運用最多的方法,在第五條的規定下,唯一可能出現的另一種途徑就是中國法院基于互惠原則對個別的外國破產程序給予承認。具體到韓進海運破產案件中,由于中韓兩國間在跨國破產程序承認方面并沒有締結相關單邊或多邊條約,因此韓國法院所進行的破產程序如果要想得到中國法院的認同,主要是基于互惠原則的考慮。
四、結語
“示范法”試圖實現跨境破產的全球合作,但是具體實踐中各國往往根據本國的利益采取不同的態度。這種做法嚴重阻礙了國際經濟的交往與合作。目前各國的立法機構已經對這一問題引起了重視并且采取了行動,國際社會上像國際海事委員會近幾年來也在海事破產問題上積極進行研究。中國作為航運大國,在這一方面也應當跟上時代的步伐做出改變,加強跨界破產的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