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端欣
【摘要】在國家實行創新驅動發展、供給側改革、軍民融合和“一帶一路”等一系列發展戰略的引領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鼓勵科研成果應用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各領域已經成為國家越來越迫切的需求。為順應國家戰略及政策導向,筆者所在工作單位(某軍工科研院所)調整了產業發展思路,將以前以“銷售產品,形成產值和利潤”為主的產業發展內容和目標調整為以“技術成果轉移和轉化,獲取技術交易收入和技術投資回報”為主,通過加大外部企業的技術供給和輸出,以助力企業技術應用升級和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技術源泉和核心力量為使命,以創新型的產業發展和科技成果運作的模式為手段,以公司形式的產業平臺為載體的新型發展模式。在上述背景下,筆者結合產業平臺的發展戰略、運作模式和公司實體化推進的實踐,就公司發展模式的設計、構建和實施提出了具體方案。
【關鍵詞】產業平臺 科技成果轉化 對外投資
一、事業單位體制下的軍工科研院所發展的問題
我國的軍工科研院所大多為軍工科研事業單位,多單純從事研究開發活動,且由國家計劃安排,與實際生產和應用不直接相關。在“廠所分離模式下,軍工科研院所成為了掌握最核心的軍工技術、聚集最密集高科技人才和專家資源的國防工業核心,普遍具有輕資產高收益的特點,為我國經濟發展初期的航天、核能、軍事等領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為國家國防軍事工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軍工科研院所產業發展受到的局限,隨著國家科技創新引領發展、大力提倡軍民融合等新形式下的要求,軍工科研院所發展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具體為:
(1)從體系結構來看,所有的科研機構根據布點的需要在各自的研究領域自成體系從研究開發直至完成課題,在學術和技術上是自我封閉的獨立單元,這種封閉的體系結構使科研機構形成條塊分割的管理局面。
(2)從成果轉化效果來看,事業編制下的多數科研機構與生產領域市場領域幾乎不發生關系,依靠政府轉化和促進物質生產,反饋科研轉化結果和產業化較少。
(3)從院所間合作機制來看,各科研院所行業劃分較細,研究標準不一,院所之間無法達成協作創新,甚至存在利益沖突。
(4)從管理機制來看,科研院所自身事業制特征的管理模式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
(5)就投資渠道而言,事業制科研院投資渠道單一,給國家財政造成的不小的負擔。
上述問題導致科研成果的生產轉化價值被弱化,在國家創新驅動、軍民融合發展的國家戰略下,改革科研院所封閉的體制結構、引入市場化的管理機制,能夠有效優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資源配置,促進科研機構成為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的主體,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
二、通過建立企業化產業發展平臺促進軍工院所產業發展的研究
(一)政策依據
近年來,我國圍繞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穩步推進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實施意見》和《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三部曲”,黨和國家也不斷強調創新驅動的政策引導,具體為: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十九大報告
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2016年,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二)建立平臺公司促進軍工院所產業發展的模式探索
歷史經驗表明,軍工科研院所利用現有機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難以做強做大,而相對獨立的企業化方式運作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在不改變軍工科研院所對經營性資產的權屬的前提下,利用企業化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和資源,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和經營性資產的運作,打造全資的平臺公司,逐步將經營性資產、所屬企業的股權劃歸平臺公司運作是可行模式。
(三)建立企業化的資管平臺的積極意義
(1)承載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院所是主要技術研發和輸出的源泉,設置企業經營,可以承載院所的科技成果直接應用或轉化應用于企業,直接產生價值,而非由院所將科技成果束之高閣。
(2)改變事業單位經營運作體制。在現行管理機制下,事業單位對外投資和資產運作受到國家財政的嚴格管制,以公司為主題對實施投資和資產運營,可提高科技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可提高科技人員參與度和引入外部社會資源。
(3)規范企業管理。老體制下的院所成立的企業一般市場規模小,盈利狀況差,激勵機制匱乏,并且不能對企業實施有效管理和增加投入。利用平臺公司有效統籌集中資源,利用社會外部資源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且探索混改、資本運作等實現盈利退出。
三、具體方案
公司定位于院所資產管理平臺。院所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對外投資工作均以公司的名義開展,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企業服務科促進院所軍轉民和軍民兩用技術的產業化推廣。
公司通過運作院所科技成果對外許可和轉讓;運作院所專利、專有技術對外進行科技成果的作價入股,獲取相應股份;通過投入孵化、參股公司,通過有效投后管理進行股權增值,并適時退出,實現技術轉移收入和股權投資收益。
作者簡介:呂端欣(1982-),男,山東人,畢業于蘇州大學韓國大邱大學,本科,雙學士,會計師職稱,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對外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