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武
【摘要】第三者責任險中的強制險被認為是一種社會保障險,目的是為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提供基本的保障。我國交強險制度尚有待進一步完善和細化,“第三人”范圍的劃分是一個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的問題,不能簡單機械地“一刀切”。交通事故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交通事故中人員身份的轉換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能認為某一類人絕對屬于或絕對不屬于第三人。
【關鍵詞】交強險 第三者 駕駛員
如今交通出行已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機動車的擁有率、使用量頻率都在與日俱增,方便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問題:交通事故發生數量也急劇增加。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國從2004年開始引進和建立我國的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
我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列》第3條規定:“本條例所稱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是指由保險公司對被保險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失,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的強制性責任保險。”由此可見,交強險首先是責任保險,以機動車所有人或使用人對汽車事故受害人應當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其次,交強險還是一種法律強制保險,由法律直接加以規定、所有應當投保的機動車的所有人(其他保有人)都必須參加;此時,交強險具有不同于一般責任保險的公共政策背景,具有顯著的公益性。從立法目的上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建立是為了分擔交通事故的風險,最大限度追求機動車使用者和受害者時間利益平衡,減少法律糾紛,簡化處理程序,給受害人提供迅速便捷的保險保障。但由于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交強險中“第三者”的界定仍有不足,使得這一制度在實踐使用中出現諸多爭議。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案列:
原告姚衛開著他自有的手扶式拖拉機行駛在路況不好的馬路上,姚衛的妻子孫梅坐在車內右側座位上。在顛簸中,孫梅被甩出摔倒在車外路面上,并遭到車右輪碾壓,造成重傷。送至醫院后搶救無效死亡。公安機關道開具了路交通事故證明,但并未進行責任認定。事前姚衛為該拖拉機投保了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事后,起訴保險公司要求賠償其妻子因該起事故受到的損失。案件在審理過程中,就孫梅是否屬于交強險中的第三人產生爭議。認為孫梅不是第三人的觀點理由是:在整個駕駛過程中,孫梅作為乘坐人,屬于車上人員,這一事實與因顛簸摔出車外遭到碾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連續階段,孫梅乘車、摔出、遭到碾壓相繼發生,是前后聯系不可割裂的;她與事故車輛是一種延續的身體依附關系,根據法律規定始終屬于車上人員,不屬于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第三者范圍,所以保險公司不應當負賠償責任。但相反的觀點是這樣闡述的:事故的發生前后有一個節點,發生前孫梅是坐在車內的,但事故發生遭到碾壓時,孫梅已明確出于車外,孫梅所遭受的損害也是在車外發生的,她的身份發生了由車上人員到第三者的轉變,符合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第三者的范圍,保險公司應當對其損失在保險限額內承擔保險賠付責任。
在交強險的適用實際中,存在大量類似姚衛案的案例;它們爭議的焦點都是交強險承保的第三人范圍的認定,最為突出的爭議情況主要有:1.車內人員在搭乘車輛的過程中因車輛發生事故被甩出車外,或者在本車停止行駛的過程中車內人員下車,因而造成傷亡或者被本車碾壓造成傷亡,該人員是否屬于可賠付的第三人。2.保險車輛的實際駕駛人員不是投保人,但投保人卻被保險車輛碾軋造成傷亡,投保人是否屬于可賠付的第三人。3.駕駛員中途下車,被本車碾軋而造成傷亡,駕駛員是否屬于交強險可賠付的第三人。下面我們將結合我國立法實際,對交強險第三人范圍認定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我國相關立法現狀
自2004年5月1日實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首次提出建立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以來,我國陸續出臺一系列有關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規定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具體內容,還在一些相關法律法規中相應地做出了配套實施規定;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法律體系。其中,關于第三者的法律法規主要集中在2007年保險業協會《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條款》,以及國務院《機動車交通事故強制保險條例》中。《道路交通安全法》在其第七十六條針對受害人的范圍做了兩種劃分。一類是在自損的交通事故中,因機動車肇事而受害的不屬于機動車上的人,或是行人。另一類是在互損的交通事故中,因事故雙方的車輛互相損害,而受害的車內人員(包括駕駛人)以及處于車外的行人或其他人。就這一點而言,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在法理的層面上,將被保險人和駕駛員在事故類型不同的情況下區別對待。相對限制了第三人的范圍,但并沒有明確具體的作出規定。《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條款》第三條中所講的第三者則是明確規定指出,是除了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以外的,因機動車意外事故遭受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的保險車輛的受害者。按照這一條規定,我國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中的第三者指的是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之外的第三人。在這一條款中,第六條對此又作了進一步規定,即在三種情形下保險車輛造成的人身或財產損失保險人不承擔賠償責任:被保險人及其家庭成員的人身傷亡、所有或代管的財產的損失:本車駕駛人員及其家庭成員的人身傷亡、所有或代管的財產的損失:本車上其他人員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也就是說在第三條的基礎上,該條又作了進一步限制,把保險車輛的駕駛員、被保險人家庭成員、駕駛員家庭成員、車內人員均排除出第三者之列。
二、我國相關現行立法存在的不足
根據我國關于交強險第三者范圍的相關立法可以看到,法律條文的模糊和各項“規定”的不斷限制,導致了保險行業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以照本宣科的姿態,對第三者以最小的范圍做理解。其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第三者范圍過小
從前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道路交通安全法、交強險條例等法律法規都對頗有爭議的第三者范圍做出了限縮,明確將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被保險人家庭成員、本車駕駛人及其家庭成員和車上人員全部作為除外責任人員,排除在交強險保護范圍之外。很多受害人本在車內在事故發生時空間位置的轉換被甩出車外,后又遭致事故車輛碾壓,就像本文開篇提及的案例中孫梅一樣,這種身份變化,是否能將其作為“第三者”看待,法律對此沒有具體評判標準,無法保障受害人的權益。再如,公交車乘客正在下車過程中,無法明確在車內還是車外的情形,如遇事故損害該如何認定,也沒有明確標準可供參考。又如,乘客剛下車即被原乘坐車輛撞傷,是否應被認定為“第三者”也無從明確統一判定。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機動車已經成為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交強險中涉及的第三人和車內人員身份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只是相對于一定時間和空間而言的概念。在發生事故時,會因為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條件轉變和發生身份的變化,尤其是“車內”和“車外”。對于這方面的規定,我國法律略顯單薄簡陋,因而法院之間的常常同案不同判,得不到可預期的統一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