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啟蒙教育是青少年兒童更好地了解與探索職業的重要途徑,其價值除了能讓青少年兒童更好地認知各類職業、培養職業興趣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對自我與職業關系的認知促進個體職業生涯的發展,在個體的職業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的職業啟蒙教育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職業啟蒙教育內涵界定及其對個體心理發展作用機制的建構不夠清晰完善,對其缺乏分階段的細化應用研究[1]。此前筆者曾初步構建了職業啟蒙教育的基礎框架,但對自我認知在職業啟蒙教育中的作用機制并沒有做進一步詳細的闡述與解釋,對于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兒童的職業啟蒙教育重點也并未做更細致的區分[2][3]。由于職業啟蒙教育是一個連續的、有層次的、反復循環的過程,其中伴隨著個體一系列復雜的心理發展變化,根據身心發展規律對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兒童實施有層次、有針對性、目標明確的職業啟蒙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而想要達到這一目的,理清職業啟蒙教育到底是如何作用于人的身心發展這一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文將重新對職業啟蒙教育的內涵進行審視,嘗試從發展心理學角度構建一個更為細致的職業啟蒙教育作用機制框架,結合個體身心發展規律對職業啟蒙教育的作用機制進行梳理,并根據職業啟蒙教育作用機制的不同方面針對不同階段青少年兒童心理發展特點提出側重點不同的職業啟蒙教育發展目標,旨在更好地發揮職業啟蒙教育的作用,讓個體獲得對自我與職業更充分的認識,為個體今后的職業生涯規劃做準備。
職業啟蒙教育作為學界的一個新生概念,這幾年越來越受到重視,其理念來源于國外職業生涯教育。由于我國對職業啟蒙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晚,對其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界定,但縱觀已有研究,我國學者主要從職業啟蒙教育目標以及作用價值兩個方面對其內涵做出解釋。一部分學者從職業啟蒙教育目標出發將職業啟蒙教育界定為對青少年兒童實施的幫助進行職業認知、獲得職業技能的智力教育改造。如陳鵬、李蕾(2018)認為職業啟蒙教育是一種關于職業的入門教育,是一種旨在幫助學生形成職業認知、培養職業理想、養成勞動習慣、習得職業技能的教育活動[4][5],劉曉、黃卓君(2016)也將職業啟蒙教育定義為以識別職業特征、判斷職業類型、習得職業技能、樹立職業道德、規劃職業道路為基本內容,旨在培養青少年職業思維的智力改造活動[6][7]。還有一部分學者從職業啟蒙教育功能定位出發將其界定為指向職業生涯規劃的一種初始教育。如劉濤、陳鵬(2015)就認為職業啟蒙教育是在幫助青少年兒童了解自己與職業的基礎上,激發他們對未來職業生涯的思考,為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8]。田靜、石偉平(2019)也認為職業啟蒙教育是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預備教育,是幫助學生進行生涯探索的重要途徑[9]。總的看來,以往學者對職業啟蒙教育的定義大多是以目標或價值的結果為導向的,對職業啟蒙教育在青少年兒童成長發展中的作用過程關注度還有所欠缺。
美國職業生涯教育家Super 提出的職業發展理論認為,職業發展的本質就是個體在對自我概念探索和進一步認知深化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概念與現實客觀因素的相互衡量與妥協的過程,是一個可以被引導的動態的過程,而職業啟蒙教育就是引導個體探索職業生涯的重要途徑[10]。該理論強調對自我的認知,認為每個人的能力、興趣和個性都不相同,都可能從事與其他人不同的多種職業,但每一種職業都有一套與之匹配的個人能力、興趣與個性特征的用人評價模式,教育者可以通過提升不同發展階段對象職業能力和興趣的成熟度、提供更多職業機會以及促進其自我概念的發展等方式促進個人對職業與自我關系的認知,從而幫助個體選擇更加滿意和與之更加匹配的職業。根據職業發展理論,本文將職業啟蒙教育界定為針對青少年兒童開展的,幫助個體對自我與職業進行認知探索,掌握一定自我概念與職業技能,促進個體對自我與職業關系的認知發展,并進一步通過對職業與自我關系的審視更清晰詳細規劃自己職業道路的一種具有引導性的教育活動。基于上述理解,我們認為職業啟蒙教育的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首先,職業啟蒙教育的對象是青少年兒童,年齡范圍在6-18 歲,對應中小學階段。其次,職業啟蒙教育的內容包含了職業認知教育與自我認知教育。其中職業認知教育包括對職業種類、職業特征與工作職責的了解、對職業所需技能的觀察學習與對職業的實地體察探究;自我認知教育包括對自我的認知覺察、探索建構、監控評價與反思調節。再者,職業啟蒙教育的關鍵是讓青少年兒童更加清晰與詳細的覺察到自己與職業的關系,從而對自己與職業關系的再評價與調節進一步促進自我認知與職業認知。最后,職業啟蒙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對自我與職業的了解和認知、對自己與職業關系的審視更好地進行職業規劃,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準備。
職業啟蒙教育是個體通過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不斷地充實完善對自我與職業的認識,進一步對個人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并為之付出行動的過程。因此,職業啟蒙教育的作用機制不僅僅體現在最后指導個體進行更好的職業規劃上,還體現在個體對自我、職業、以及自我與職業關系的心理認知發展上。為了更清楚地明確職業啟蒙教育到底是如何作用于個體生涯發展的,本文構建出了個體從職業啟蒙到職業規劃中一系列心理發展的作用機制框架,并對其作用路徑進行了相應的闡述。

圖1 職業啟蒙教育作用機制圖
職業啟蒙教育對個體職業認知與自我認知存在連續循環、層級上升的推進作用,有助于學生進行更好的職業認知與自我認知,獲得對自我與職業更詳細的認識。職業啟蒙教育初始的作用機制分為職業和自我兩個方面。一方面,職業啟蒙教育的初始階段旨在讓青少年兒童對職業進行了解,學會判斷其類別,探究職業的技能要求與責任分工。通過親身體察真實感受職業的運行機制與工作流程,在職業體察后個體對職業進行一個評價,看自己對職業的認知與理解是否與自己職業體察中的親身感受是一樣的,并對之前自己錯誤或不完整的職業認知進行調節,從而進一步加深并促進下一輪的職業了解與探究。另一方面,職業啟蒙教育還要注重培養青少年兒童的自我意識,讓其能夠更好地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活動進行自我覺察,對自己性格、興趣、能力、價值觀等各個方面進行自我探索與評價,使個體更加明確自己的優缺點與潛力傾向,進一步糾正錯誤的自我認知,促進個體進一步的自我探索。在職業啟蒙教育的引導下,個體能夠更好地對職業與自我進行多方面的了解與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反思評價,如發現自己對自我或職業認知與現實情況存在矛盾的地方則可以通過下一次的職業啟蒙教育重新對職業或自我進行認知再探索,從而實現對職業認知與自我認知的再調節。個體對職業與自我認知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認識職業、了解自我,通過自我評價不斷對職業認知和自我認知進行調節的一個多維度、有層次、具有評價性的內在動態心理過程,每一次的職業與自我認知都是在前一次認知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正確的職業啟蒙教育能夠更好地發展個體的認知能力,讓個體獲得更清晰詳細的關于職業與自我的概念,對于幫助學生探索職業與自我具有重大的意義。
職業啟蒙教育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接觸職業和了解自我的機會,引導學生探索自我與職業的關系,深化對自我與職業關系的思考。個體對自我與職業關系的認知就是個體對職業自我概念的認知。職業自我(vocational self-concept)是個體在進行一系列職業相關活動后對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態度、職業能力、職業價值觀、職業自尊、職業效能感等所形成的態度和信念的綜合體,是Super 職業發展理論中的核心概念[11][12]。職業自我一方面源于對自我的認知,另一方面源于對職業的認知,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職業自我是個體將自我概念與自己實際的職業活動相關內容進行融合后所形成的一個態度和信念的綜合體,是自我概念中更具象化的一部分。在最初始的職業教育活動后,個體對各種職業與自己本身各個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一部分青少年兒童在經歷過一系列的職業了解、探究、體察活動后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職業傾向,即“我對什么工作感興趣、我想要從事什么工作、我適合從事什么工作”,此時個體將此前已有的對自己的認知評價與對職業的認知傾向相結合就形成了個體的職業自我。職業自我認知不同于單方面的職業認知或自我認知,它是個體對職業自我的覺察與評價,是對自我與自己所了解接觸到的職業的關系的思量與評定,是在一定的自我認知基礎之上進行親身的職業體察后對“我是否對這份職業感興趣”“我是否具備這份職業所要求的技能”“這份職業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取向”“我能否勝任這份職業”等問題的認知,這是一個將“我想要”與“我能夠”相結合的對自己職業自我態度與信念的綜合體[13]。因此,職業啟蒙教育能夠更好幫助個體對當下自己的職業傾向與自身現實情況進行更清楚地認識,通過自己對職業自我的認知評價更準確地對個體職業與自我的認知進行調節修正,在引導個體更深入地探索職業與自我的關系方面起著重大驅動作用。
職業啟蒙教育能夠在未來時間洞察力的作用下促進學生未來工作自我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個體時間洞察力與清晰明確未來工作自我的能力,促進指向未來目標行為的發展。未來時間洞察力(future time perspective)是個體對社會發展和自我發展可能性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14]。未來工作自我(future work self)是個體在一定的職業認知與職業自我效能感的驅動下將當前的職業自我與未來時間洞察力相結合產生的未來自我與職業的關系,是一種以未來為導向的工作中特定的可能自我,反映了個體關于工作希望和抱負的未來形象的表征,代表了個體在未來的職業自我形象[15][16]。隨著個體對職業自我認知的逐漸深入與完善,當個體自我認知與職業認知適配度較高時,即個體對當下自己所體驗并感興趣的職業具有可控感時,就會形成一個積極的職業自我認知,此時積極的職業自我認知就會促成職業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職業自我效能感將會在未來時間洞察力的作用下成為一種內部心理動力,將個體對自己當下所體驗到的職業自我的思考變成對職業自我未來可能性的思考,從而形成初步的未來工作自我[17]。未來工作自我分為清晰度與詳細度兩個維度。未來工作自我清晰度對個體對于錨定未來職業的行為具有激勵作用,初步的未來工作自我可能是比較模糊的,即個體對于自己未來可能從事的目標職業與未來目標職業可能所需的自我形象并不清晰,這時個體可以通過對未來工作自我各方面細節性元素的認知描述來不斷豐富自己的未來工作自我,當個體意識到未來工作自我中存在某些矛盾或具有威脅性的信息時,可以對未來工作自我甚至自己對自我與職業的認知進行適當地調節或重新地建構[18]。未來工作自我詳細度對于個體未來工作自我具有調節作用。當個體未來工作自我變得逐漸詳細時,工作自我清晰度自然隨之變高,當未來工作自我足夠清晰時,個體就會更加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具備哪些技能特質,目標指向性就會更加明顯,從而就會產生更加強大的內部驅動力量,以促進自己職業規劃的完成。
職業啟蒙教育能夠讓學生更清晰透徹地了解職業與自我,給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進一步職業探索的機會,使學生更早地掌握職業技能,增強學生職業自我效能感,從而進一步推動學生主動構建自己的職業規劃。職業規劃是指個體在對職業特征、職業類型、職業工作職責與職業所需技能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之上,對自己各方面的因素進行分析與權衡,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自己未來職業生涯發展進行系統性的設計和前瞻性的安排。一個詳細合理的職業規劃是建立在足夠的自我認知、職業認知以及對自我與職業關系認知的基礎上的,職業啟蒙教育正是發展青少年兒童這些認知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職業規劃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個體主動構建的,職業啟蒙教育能夠通過增強學生職業自我效能感與未來時間洞察力的方式來增強其未來工作自我的發展,從而增加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的主動性。職業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在對勝任某一特定與職業相關的活動或完成某一具體職業目標所需行為過程的能力的信念,它關注的并不是個體具體的關于職業的能力,而是聚焦在個體對于自我能否勝任某種職業活動的能力的判斷與評估,進而綜合多方面信息所形成的對自己完成某種特定職業任務能力的知覺判斷或達成某一特定職業目標的信心信念,是自我效能感在職業領域的體現[19][20]。當個體對某種職業進行了解、探索、體驗后,就會結合自身狀況對這種職業形成不同程度的職業自我效能感。職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會影響個體未來職業選擇和職業態度的發展,是自我職業內驅力的主要動力來源,是影響個體指向職業目標的主動行為的重要因素。職業啟蒙教育在給孩子提供探索職業與自我機會的同時能夠讓孩子更早地明白自己的職業興趣、掌握職業所需技能,從而增加自己的職業自我效能感,促進未來工作自我的發展完善。而個體的這種對職業的勝任感與能力感又會作為一種內驅力,促進主動職業規劃行為的發生,未來工作自我清晰度的發展在促進主動職業規劃行為發生的同時還能夠使個體指向未來目標職業行為更加的有針對性,使個體的職業規劃更加的具體化與合理化。因此,職業啟蒙教育是推進個體優化個人職業規劃的重要途徑,職業啟蒙教育通過個體一系列復雜的心理認知活動間接影響個人職業規劃的合理性與可操作性。
個體的認知體驗是一個從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斷發展的過程,每個階段個體心理發展水平都存在一定差異與特點,但更高階段的認知體驗又是建立在更低階段認知體驗基礎之上的,即每個階段個體心理發展既存在差異,又存在相互聯系的部分。職業啟蒙是面向青少年兒童的教育活動,其年齡跨度大,個體異質性水平較高,因此教育者在實施職業啟蒙教育的時候既要考慮教育活動是否適合孩子的身心發展水平,又要在孩子不同發展階段給予孩子有層次且具有適度挑戰性的教育。下面筆者將根據前面所構建的職業啟蒙教育作用機制框架從自我認知教育、職業認知教育、自我與職業關系的認知教育和時間洞察力與主動性方面針對不同階段青少年兒童心理發展特點與規律提出相對應的職業啟蒙教育建議,以更好地發揮職業啟蒙教育的功能價值。
在職業啟蒙教育中,在實行職業教育的同時要把握青少年兒童每個發展階段的心理發展規律,重視自我認知教育。小學階段是個體自我意識發展的上升期,也是兒童自我概念從外部特征描述轉向較抽象的內部品質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兒童相比于學齡前兒童來說,對自我概念的描述在對自己外貌的認識基礎上更加重視對自己能力方面的描述,他們對自己的評價仍會依賴于他人(老師、父母、同伴)對自己的評價,同時,自我評價通常過于積極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而在小學低年級,老師或者家長應該在繼續鼓勵孩子對自己外部特征的認識基礎上發展孩子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如通過游戲活動,同伴之間的相互評價等方式加深其對自我的認識。但當兒童對自己能力評價出現過于積極的情況時,如舞姿一般的孩子聲稱“我擅長舞蹈”,教師要知道這是這個時期兒童自我認知出現的一個特點,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信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給孩子提供充分探索自我的機會,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與鼓勵,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在小學高年級,教師要著重引導兒童對自我內在品質與社會關系的探索,學會對自己不同領域的能力做出區分與整合(如:我語文和英語成績雖然不好,但是我數學計算能力很強),讓兒童對自我有一個更加深入細化的認識。中學階段是個體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也是個體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教師要進一步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概念的整合與分化,對自己各方面的自我知覺進行整合,引導學生對自己不同社會角色分化出的不同自我概念進行深入的認識,對分化出的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進行探索分析與評價,找到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相矛盾的部分,從而找到自我優化的方向,促進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教育者在實施職業啟蒙的職業認知教育時要考慮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利用多種方式培養孩子探索職業的興趣和能力。小學階段是職業認知的基礎性階段,在這個階段職業啟蒙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在很小的年紀就選擇自己以后想要從事的職業,而是給孩子們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探索身邊的職業,對自己和職業有一定的正確認知。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個體的思維活動具有很大的形象性,對職業純文字的抽象性介紹對于小學低年級兒童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因此,這個時期給予兒童的職業啟蒙教育可以采用圖片、視頻、小故事等具體形象的方式,這樣既有利于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又便于兒童對職業的理解認知。此外,小學生的職業啟蒙是一個循環上升的過程,一次職業啟蒙教育不能夠把某個職業包含的所有信息都傳遞給學生,換句話說,在給孩子介紹某一種職業時,不是一次職業啟蒙教育就能夠實現的。如少年兒童根據自己對職業的探索一開始認為“警察就是抓壞人的”,經過一次職業啟蒙教育活動后認為 “警察不僅可以抓壞人,警察在我們遇到困難與危險的時候還能夠幫助我們”,經過再一次的職業啟蒙教育活動后對警察這一職業的認識發展成為了“警察不僅能抓壞人和在我們遇到困難與危險的時候能幫助我們,警察還有不同的種類,如治安警察、交通警察、禁毒警察、獄警等等”。因此,職業認知教育是一個對職業反復認知不斷豐富職業細節性概念的過程,這就需要教育者反復地進行職業認知教育活動,讓個體能夠有機會對這種職業進行反復地接觸和體驗,但同時每一次關于這個職業的啟蒙認知教育都是在上一次認知教育基礎上往前更進一步,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步了解這種職業,對職業形成正確的認知。小學四年級是兒童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期,個體已經逐步掌握了類包含與群集的概念,教育者可以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進行一些抽象的職業概念與分類教育,讓個體學會將抽象的職業進行分類,同時還可以讓小學中高年級兒童親身體驗不同職業工作過程,促進孩子對自我與職業關系的探索。隨著個體身心的不斷成熟與發展,中學生的職業認知通常是與自我認知融合在一起形成的關于自我與職業關系的認知,因而中學生的職業認知教育應該多增加職業體驗的實踐環節,讓個體能夠更進一步了解職業的工作職責與運行機制,對職業產生更進一步的認識。
自我與職業關系的認知調節是職業啟蒙教育活動作用于個體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關鍵環節,因此想要通過職業啟蒙教育活動達成個體更好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目標,促進個體自我與職業關系的認知教育是十分關鍵的。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個體心理發展水平較低,因此,小學階段職業啟蒙教育中的自我認知與職業認知教育通常是同步進行的。在小學三年級,兒童的自我情感已經建立起來,在兒童對職業有了部分認知后,這時一部分兒童可能會說出“我喜歡當警察”“我喜歡當老師”“我喜歡當醫生”這種對職業帶有情感傾向的話語,這種話語往往只表達了兒童的職業偏好與職業愿望,是沒有考慮自身現實條件的,這時教育者應該給兒童提供更多了解自己喜歡職業的機會,讓兒童對其所喜歡的職業進行進一步地深入認識。中學階段的職業啟蒙教育更應該注重個體對自我與職業關系的認知,促進個體未來時間洞察力的形成,讓個體對未來工作自我有一定的了解與探索。初中階段的職業啟蒙教育應該側重于對自我與職業關系的認知探索,對職業與自我的認知逐漸從“我喜歡”向“我能否勝任、我是否合適”方向轉變,這個階段是個體探索職業自我的階段,個體對職業自我的認知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這個時候教育者應該更多的提供給孩子實地親身體察職業的機會,讓孩子在職業體察中更好地理解感受職業與自我的關系。與此同時培養孩子未來時間洞察力是十分必要的,讓孩子形成未來時間概念將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認知未來工作自我,因此,教育者可以通過“現在的我與未來的我”“我的潛能”“暢想未來”等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系,對未來的自我與工作產生一定的憧憬與認知。高中階段的職業啟蒙教育應該是以未來時間為導向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促進學生探索認知未來工作與未來自我的關系,形成并細化關于未來工作自我的概念,產生關于未來目標的動機與行為。高中生的意志品質相比于初中生來說有了一定的發展,已經逐漸獲得了遠景性動機,自控能力與內部心理調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對自我和外界環境擁有了辯證與理性的判斷,這時職業啟蒙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幫助個體更加清楚細化地認識到未來工作自我的概念與概念中相矛盾的部分,讓個體能夠更加詳細地描繪出未來工作自我的形象,并且認識到未來理想工作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讓個體清楚自己今后應該繼續前進的方向與需要調整的部分,從而更好地為自己的職業規劃做準備。
從職業啟蒙教育到職業規劃是個體主動探索自我與職業關系的過程,這其中個體對時間的洞察能力又會對其產生重大影響,故而在職業啟蒙教育中要努力促進個體時間洞察力與自主性的發展。在小學階段,教育者要著重培養孩子的興趣與能力感,讓孩子保持對自我與外界環境的好奇心,獲得對自我能力與潛力的自信心,從而激發孩子主動探索自我與職業的行為。教育者在實施職業啟蒙教育活動時可以采用游戲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吸引孩子注意力,讓孩子主動探索、體驗職業與自我,當然,教育者設計的教育活動應該符合學習者當下的心理發展狀況,太簡單或者太難的職業啟蒙教育活動都會對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除此之外,教育者還要注意引導小學階段兒童認識感知時間的價值,明白我們可以利用時間來做什么,并嘗試著讓兒童自主規劃自己的日常安排,學會初步的時間管理。初中階段是個體學習主動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中初中二年級更是一個明顯加速期,但由于其元認知能力還不夠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仍比較薄弱,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存在不穩定與不持久的特征。因此,初中階段的老師需要在學生表現出主動學習探索行為時及時地鼓勵強化這種主動性行為,增強這種主動行為的持久性和穩定性。初中階段的青少年邏輯與批判性思維已經得到了初步發展,教育者可以在初中階段利用團輔活動、主題班會等方式讓學生明白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系,對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有更加清楚的認知,意識到未來的可規劃性,對未來的我有一定的憧憬。高中階段的青少年生理心理發展已逐漸趨于成熟,此階段教育者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個體主動進行同一性探索,使個體能夠假設預想未來的我會從事什么工作,未來需要具備哪些技能,現在的我與未來理想的我之間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等問題,有一定洞察未來時間的能力,并能結合自身情況選擇某種職業進行深度探索,從而做出一些前瞻性的規劃與改變,以促進個體職業生涯的發展。
綜上所述,職業啟蒙教育包含了職業認知教育與自我認知教育,是一種對個體心理發展與職業生涯發展都具有重要引導作用的教育活動。盡管本文結合職業啟蒙教育對象心理發展特點與規律構建出了職業啟蒙教育作用機制框架,但職業啟蒙對個體發展的作用是一個連續、長期、動態的過程,因而教育者在開展職業啟蒙教育時要注意考慮青少年兒童現階段心理發展的特點,根據其身心發展水平確定不同的教育重點,將“大水漫灌”改為“滴水精灌”,實施有針對性的職業啟蒙教育,更好地發揮職業啟蒙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