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馨,劉凌塵,王甜甜,王 鳳
(西華大學 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水是人類生命之源,而在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不斷高速的發展,全球水資源開始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主要包括水量短缺以及水源污染嚴重,“水質型缺水突出”。
我國淡水資源總量名列世界第六,屬于水資源大國,但近年來由于污廢水未經處理排入地表水體,造成城市河道水質惡化,納污河流黑臭問題突出,水環境日益惡化[1]。在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保護觀念,強調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的重要性,環保部門加大對環境衛生的治理與控制力度。現代化城鎮地區(大中小城市)都設有市政排水管道收集各家各戶的生活污水運輸至污水處理廠進行污水處理,直至水質達標才準許排入河道以減少對自然水環境的污染;而農村地區遠離城市,生活污水一般直排滲入土壤或進入河道造成水質污染,為了進一步了解農村地區生活污水排放,現對涼山州部分農村進行了調查。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四川省涼山州彝族自治州所包含的17個縣市農村地區的生活污水排放、排水設施以及村民對生活污水排放意識等方面進行了調研,所有填寫問卷人員為生活在涼山州農村的人群,其中還包括各個年齡段,涵蓋了18歲以上人群,主要以18~25歲青年群體為主的代表性人群,他們對農村的排水問題應該存有較深的感受,所以調查結果對推進環境保護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積極作用[2]。
農村生活污水在性質上與城市生活污水相差無幾,都是日常生活如廚房做飯、洗衣以及廁所沖洗所產生的廢水,這類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高濃度的有機物以及氮磷物質。農村生活污水一般為粗放型排放,顯著特征是間歇排放、排水量分散、遠離排污管網及大水體、水環境容量小、污水處理率低、管理水平低和瞬時變化較大。調研數據表明,涼山州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情況中,占調查總數36.76%的村民采用直接排向河流湖泊的方式,是農村生活排水方式占比分量最大的方式;15.14%的村民將污水排放入溝渠用于灌溉,循環利用;甚至還有2.7%的村民直接將污水通過枯井排入地下,若長期采用此種排水方式,則導致水體污染,嚴重情形下甚至污染地下水源,居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村民將生活污水排入下水道的僅占19.46%。可見涼山州農村地區生活污水排放方式急需改變(圖1)。

圖1 生活污水排水方式
農村地區完善的排水系統是影響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一個重要因素,完善的水處理流程是減輕水體污染,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措施。由此,展開了對排水系統以及污水處理現狀進行了調查。
根據表1的數據,就排水系統建設而言,農村地區排水系統建設完善的僅占5.41%,部分建設的占30.27%,而沒有排水系統則占比51.89%,超過1/2。說明涼山州只有極少數農村擁有排水系統,其他大部分農村目前仍處于不完善甚至于沒有排水系統。既沒有排水系統,村民們自然采用將生活污水就近排放這一簡便易行的方式。其次,根據對污水處理廠的數據來看,農村建有污水處理廠并且污水處理廠能夠良好運行的僅占12.97%,而未建污水處理廠只是進行簡易處理的占21.08%,甚至污水不處理直接排放的占47.57%,接近1/2的農村在目前還未實施水處理。綜上表明涼山州農村地區的排水系統以及水處理建設的不普及、不完善,將導致水環境面臨嚴峻的污染問題,給村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表1 排水系統及水處理現狀
解決農村地區排水問題對解決農村水環境問題起著重要的意義。廣大的農村居民是農村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核心力量,在生活污水排放整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解決農村排水問題急需村民的支持與幫助,因此了解村民對污水處理有何認識,如何看待當前村莊排水的問題,對于提出合理的排水方案具有指導意義[3]。
由表2中的數據顯示,約有83.78%的村民認為生活污水需要處理,剩下約有11.89%和4.32%的村民認為不需要處理以及處理與否與自己無關,表明隨著國家大力宣傳環保的措施漸有成效,環保知識的普及也提高了國民對水環境保護的深刻強烈意識,認識到目前水環境的嚴峻形勢以及實施污水處理的必要性。

表2 村民對生活污水排放及處理意識
涼山州農村生活污水排水方式主要是直接將污水排放至河流湖泊等自然水體,嚴重污染了水源。國家近些年來在大力發展新農村建設,拉動農村地區經濟增長脫貧致富,農村用水量逐步增長,原有排水體制已無法滿足發展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村民的生活習慣方式以及地理位置的影響。農村生活污水不僅僅是廚房、糞便、清洗等產生的廢水,還有由于生活設施不健全,村民隨意傾倒丟棄垃圾等不良習慣產生的水污染;在國家建設新農村居民聚居點之前,農村人口居住分散,不便于污水的集中收集處理。
(2)農村資金相對缺乏,經濟和技術力量薄弱。大部分農村未建設排水管網系統以及污水處理系統,系統建設不完善。大約超過60%的生活污水在不經過任何污水處理的情況下進行排放,最終污水進入附近的河流湖泊,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現狀。
(3)缺乏專業人才和技術。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是需要專業人才對污水處理有充分的系統管理,保證出水水質達到國家排放標準,是保障農村生活污水妥善處理的重要條件,但大多數農村地區由于資金以及技術人才不足等原因而未將污水處理付諸實踐。
(1)繼續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項目。在新農村聚居點建設項目中,科學合理展開系統規劃,建設農村排水溝渠、排水管網系統。采用適合農村的收集方式,農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必須結合當地的地形條件、村落分布,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模式收集污水。
(2)加大農村對排水系統以及污水處理的建設資金投入。地方政府應合理規劃建設污水處理廠,因地制宜選擇污水處理工藝。污水處理是一個持久的過程,所以政府應加大相關的財政投入,保障農村生活污水方面的治理取得預期良好的效果[4]。
(3)加強對環境保護專業人員的培養。在農村地區引入一批專業技術人士,為村民們定期進行培訓,了解掌握生活污水簡易的處理技術,讓村民也能夠對自家污水進行簡單處理,減少排出的污染。其次,可以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在農村地區推廣科研成果等,共同促進社會主義興農村建設[5,6]。
(4)持續提升村民環境保護意識。據調查表明我國環保意識的宣傳工作取得較好的效果,環保意識得到普及,但仍然要繼續堅持發展農村教育及宣傳,提高村民們的綜合素質,將環保觀念植入人心,使村民自覺自愿加入到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工作中去,形成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