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新文
(山西省朔州市人民醫院,山西 朔州038500)
骨質疏松癥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多發于老年人群。由于我國老齡化人口逐漸增多,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也在逐漸升高。骨質疏松癥多是由于骨基質骨礦成分降低,導致骨結構發生改變、骨小梁減少、骨皮質變薄的一種病證。骨質疏松癥使患者的行動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骨折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常規西醫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主要探討了補腎益氣化瘀湯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朔州市人民醫院骨科就診的60例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76~50歲,平均(63.69±3.25)歲;平均病程為(5.28±3.11)年。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75~51歲,平均(62.45±3.32)歲;平均病程為(5.86±3.6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標準。基于DXA測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別、同種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個標準差屬正常;降低1~2.5個標準差為骨量低下(骨量減少);降低≥2.5個標準差為骨質疏松[1]。
1.3 納入標準 年齡超過50歲;符合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不接受中醫方案治療者;存在器官衰竭者;意識不清者。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給予鈣爾奇(惠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06)+阿倫磷酸鈉(海南海神同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934)。鈣爾奇服用方法:飯后服用,每次2片,每日1次;阿倫磷酸鈉服用方法:早晨空腹服用,每周服用1次,服用劑量70mg,服用半小時內不能進食。治療時間為6個月。
2.2 觀察組 采用補腎益氣化瘀湯治療。藥物組成:炮附片9g(先煎),桑寄生9g,淫羊霍6g,黨參片6g,杜仲15g,骨碎補15g,當歸15g,白術9g,生黃芪15g,懷牛膝6g,千斤拔10g,熟地黃15g,枸杞子15g。若疼痛等臨床癥狀表現明顯時,應增加獨活12g,防己15g。水煎服,溫服,早晚各服用1次,每次服用200mL。治療時間為6個月。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骨密度水平、腰背疼痛積分、腰背功能障礙指數及不良反應發生率。腰背疼痛積分、腰背功能障礙指數根據本院自制評分表進行判斷:腰背疼痛較輕為3分,腰背疼痛明顯為2分,腰背疼痛不能忍受為0分;腰背功能癥狀良好為2分,腰背功能癥狀有所改善為1分,腰背功能癥狀改善不明顯為0分。總分為17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癥狀改善效果越好。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骨密度水平變化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髖部、腰椎L2~4變化情況分別為(0.61±0.08)g/cm3、(0.78±0.02)g/cm3,對照組患者的髖部、腰椎L2~4變化情況分別為(0.57±0.01)g/cm3、(0.72±0.01)g/cm3。兩組患者骨密度變化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腰背疼痛積分、腰背功能障礙指數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腰背疼痛積分(3.64±0.12)分、腰背功能障礙指數(4.25±0.32)分,對照組患者的腰背疼痛積分(5.69±0.36)分、腰背功能障礙指數(6.25±0.31)分。兩組患者的腰背疼痛積分、腰背功能障礙指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4)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無不良反應發生;對照組有1例患者發生惡心、嘔吐等癥狀,2例患者發生腹瀉,1例患者有發熱現象,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4/3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骨質疏松癥多發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主要表現為骨量減少,皮質骨厚度降低多孔,松質骨骨小梁變細,從而導致骨折、斷裂等一系列結構變化的發生。骨質疏松癥多與患者年齡有關,年齡越大,患者機體發生相關退行性變化的幾率越高,因此,骨質疏松癥又可稱為代謝性骨病。臨床中將骨質疏松癥分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其中老年人發生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幾率相對較高,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腰背四肢疼痛,活動功能明顯受限,骨折發生率較高,病情嚴重時患者可發生脊柱骨折,從而影響患者的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臨床常采用的西醫治療只能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緩解,長期治療會產生耐藥性,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中醫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已得到廣泛應用,且其臨床效果也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3]。
中醫將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歸于“骨萎”“骨枯”“骨虛”等范疇,中醫認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與腎虛有關,認為血瘀、腎虛、氣滯是導致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發生的根本因素。故臨床治療應將補腎、益氣、化瘀作為主要治療原則,腎虛能提高患者的凝血功能,影響患者的血液循環[4]。補腎益氣化瘀湯中,千斤拔祛風除濕、舒筋活絡、壯骨,熟地黃滋陰補血、填髓,枸杞子補腎、養肝、明目,附子活血化瘀,黨參、黃芪、白術益氣補氣,懷牛膝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上述藥物聯用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
綜上所述,補腎益氣化瘀湯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效果明顯,能夠緩解患者疼痛情況,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安全性較高,可在臨床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