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博,張璐珂,余耀坤
(1.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450052;2.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
膝關節滑膜炎是膝關節滑膜受到急性創傷或慢性勞損后引起的一種以膝關節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滑膜無菌性炎癥反應疾病,臨床上將其分為急性創傷性滑膜炎和慢性勞損性滑膜炎[1]。本病容易引起患者暫時或長期喪失部分勞動力,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目前臨床治療本病的方法有口服藥物治療、針灸、中藥外敷、關節腔注射藥物或沖洗、物理治療、手術等。本研究采用綜合療法治療膝關節滑膜炎,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骨科門診治療的60例膝關節滑膜炎患者,其中男12例,女48例;年齡21~70歲,平均(51.30±2.95)歲;病程最短7d,最長1年,平均(4.54±3.52)個月;左膝發病者22例,右膝發病者35例,雙膝同時發病者3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膝關節滑膜炎的診斷標準[2]。①膝關節有外傷史或勞損史;②多發于年老、體胖者;③膝關節腫脹、膨隆、脹痛,屈膝困難;④浮髕試驗陽性;⑤關節穿刺為淡粉紅色液,表面無脂肪滴。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年齡21~70歲,性別不限;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膝關節間隙明顯狹窄而呈骨性強直者;②膝關節骨折或脫位者;③患肢有血管神經損傷者;④膝關節有腫瘤、風濕、結核等疾病者;⑤治療2周前使用糖皮質激素或鎮痛藥者;⑥治療部位有傷口或嚴重皮膚病者;⑦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疾病者;⑧有出血性疾病者;⑨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膝關節腔藥物注射 患者取仰臥位,患膝伸直,以髕骨上緣的水平線與髕骨外緣的垂線交點為進針點,注意避開血管、神經、肌腱等重要結構。定位點周圍皮膚常規消毒,在嚴格無菌操作下行關節腔穿刺,進針后抽凈關節積液,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上海景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43,2.5mL∶25mg)2.5mL,將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160)1mL注入關節腔內。注射完畢后,針眼處用創可貼覆蓋,被動屈伸患膝關節數次,使藥液在關節腔內均勻分布。每周注射1次,連續注射3周。
(2)中藥熱敷 選取中藥熱敷1號方,藥物組成:艾葉30g,川芎20g,蘇木30g,白芷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紅花20g,細辛10g,威靈仙60g,醋乳香20g,醋沒藥20g,土鱉蟲20g,制川烏15g,制草烏15g,桂枝30g,姜黃20g。該方為粉末狀,用時先加入適量醋進行攪拌,干濕適中,裝入布袋中,置于鍋中蒸約15min,待溫度適中后敷于患處,每次30min,每日1次,3周為1個療程。熱敷過程中注意避免燙傷,膝關節腔藥物注射當日不做中藥熱敷。
(3)超短波治療 采用DL-C-B型超短波電療機,波長7.37m,電極對置法,患者膝部置于兩電極之間,微溫量,每次15min,每日1次。10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4)功能鍛煉 囑患者坐床邊做抬腿動作,進行股四頭肌舒縮鍛煉,每次100下,每日2次。3周為1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膝關節疼痛腫脹消失,關節活動正常,浮髕試驗陰性,無復發者;好轉:膝關節腫痛減輕,關節活動改善;未愈:膝關節癥狀無改善,并見肌肉萎縮或關節強硬。治愈、好轉之和為總有效。
3.2 膝關節疼痛及膝關節功能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觀察患者疼痛情況,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膝關節功能評分采用Lysholm膝關節康復量表評分(LKSS)評定,包括疼痛、腫脹、關節屈曲度、爬樓梯、下蹲等,正常為100分,分值越低表示功能障礙越嚴重[3]。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治療效果比較 60例患者中,治愈21例,好轉35例,未愈4例,總有效率為93.33%。其中2例患者中藥熱敷后局部皮膚出現散在紅點,囑其停用中藥熱敷后好轉,其他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2)VAS評分、LKSS評分比較 治療后,60例患者VAS評分及LKS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60例膝關節滑膜炎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視覺模擬評分、Lysholm膝關節康復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1 60例膝關節滑膜炎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視覺模擬評分、Lysholm膝關節康復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評分治療前時間 VAS評分 LKSS 7.29±1.17 43.38±5.13治療后 1.86±0.75△ 80.61±5.37△
膝關節是人體關節中結構最復雜的關節,運動多,故受到損傷的幾率也較大。膝關節的關節囊滑膜層是膝關節內腔的主要構成部分,滑膜富含血管,血運豐富,形成一個封閉的囊腔。滑膜細胞分泌淡黃色黏稠滑液,保持關節軟骨面的潤滑,并能吸收營養,排出代謝產物,維持關節的活動范圍。一旦關節受到創傷或勞損后,滑膜受傷充血,產生大量積液,滑膜損傷破裂滲出大量血液,其中含有血漿、白細胞、吞噬細胞等。積液、滲血可增加關節內壓力,阻礙淋巴系統循環,如不及時清除積液或積血,關節滑膜在長期慢性刺激和炎癥反應下逐漸增厚、纖維化,并引起關節粘連,影響關節功能活動,形成膝關節滑膜炎[4]。
中醫認為,膝關節滑膜炎屬于“膝痹”“鶴膝風”范疇,其病機多為外傷或勞損,經脈損傷而致血不循經,形成瘀血;或外感風、寒、濕邪,邪氣入里化熱,濕熱阻滯,下注關節,痹阻氣血而導致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中醫治療多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進行辨證施治,治療以清利濕熱、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補益氣血為原則,采用中藥內服、外敷、熏洗或給予針灸、拔罐等方法治療。中藥熱敷1號方中,伸筋草、透骨草、威靈仙具有舒筋通絡之功;細辛、艾葉、白芷、川烏、草烏、桂枝具有溫通經脈、祛風除濕之功;蘇木、紅花、姜黃、川芎、土鱉蟲、乳香、沒藥活血行氣,祛瘀止痛。全方共奏舒筋活絡、活血行氣、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止痛之功。食醋入肝、胃二經,能加強活血散瘀、止痛之功。通過外用熱敷可以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皮膚,經過皮膚吸收作用于患處組織,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性物質吸收,解除組織粘連,逐漸改善患膝的運動功能。
膝關節腔藥物注射治療是目前臨床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的常用方法。關節內注射糖皮質激素的指征為關節內非感染性炎癥,炎癥征象表現為滑膜增厚、彌漫性疼痛、夜間痛、靜息痛,且使用抗炎藥物治療后疼痛可緩解[5]。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是國內目前唯一的速效倍他米松磷酸鈉和長效二丙酸倍他米松的復方制劑,適合治療非感染性炎癥。玻璃酸鈉是關節滑液和軟骨基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潤滑關節、保護軟骨起到重要作用。膝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與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具有較好的協同作用,前者黏附于關節腔內表面,形成保護膜,調整滑膜的通透性,使腫脹減輕,潤滑關節腔,營養關節軟骨,有利于關節軟骨的修復,后者有較強的抑制炎癥反應的作用,兩者共同作用使膝關節滑膜炎癥狀得到緩解。超短波療法是應用波長1~10m的高頻正弦交流電所產生的高頻電場作用于人體而治療疾病的方法。超短波可以較好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加強營養代謝,從而減輕組織水腫,降低感覺神經的興奮性,抑制傳導,從而緩解疼痛,還能促進神經、結締組織等受損組織再生,調節人體生物電流,對無菌性炎癥有很好的治療作用[6],臨床上廣泛應用于治療無菌性炎癥疾病和疼痛性疾病。研究證實,超短波治療能夠通過組織修復、緩解疼痛及消除水腫等措施,降低患者血清及關節液的瘦素水平,從而達到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的目的[7]。
目前臨床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的方法較多,有口服或外用消炎鎮痛藥、關節腔注射藥物、物理治療、關節鏡下滑膜切除等,雖然療效確切,但大多以個人臨床經驗進行辨證論治,僅供臨床參考,未形成規范的診療系統。本次研究中有4例患者治療后膝關節疼痛及功能活動未見好轉,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病程較長,病情頑固,而本次研究的治療時間短,未能發揮其治療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本方案對病程較長的膝關節滑膜炎效果不太理想。本研究結果顯示,60例患者治療后VAS評分、LKS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綜合療法治療對患者的膝關節疼痛及膝關節功能有明顯的改善效果。
綜上所述,綜合療法治療病程較短的膝關節滑膜炎患者,能夠有效緩解其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活動,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