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敏
(河南省許昌兒童醫院,河南 許昌461000)
小兒高熱驚厥(febrileconvulsion,FC)是最常見的急癥之一,多發生于6個月至3歲小兒,6歲以上小兒發病率明顯降低[1]。小兒高熱驚厥主要是由于小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分化差,神經髓鞘尚未完全形成,導致傳導功能差,加之皮質抑制反饋系統尚不完善,故高熱引起的刺激容易導致大腦皮層功能紊亂,神經細胞異常放電而發生驚厥[2]。臨床主要表現為陣發性四肢和面部肌肉抽動,雙眼凝視、斜視,口唇發紺,意識喪失,甚至伴有呼吸暫停和大小便失禁,如驚厥持續時間過長或反復發生,可造成缺氧性腦損傷,甚至發生死亡。因此,盡快給予行之有效的驚厥急救措施和護理干預手段對改善患兒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對高熱驚厥患兒采用中醫藥急救措施配合護理干預,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許昌兒童醫院就治的130例高熱驚厥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5例。觀察組男35例,女30例;年齡0.6~4歲,平均(2.87±0.92)歲;發病原因:上呼吸道感染39例,扁桃體炎18例,支氣管炎和肺炎8例。對照組男33例,女32例;年齡0.8~4.5歲,平均(2.95±0.98)歲;發病原因:上呼吸道感染41例,扁桃體炎17例,支氣管炎和肺炎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均符合小兒高熱驚厥的診斷標準[3];患兒父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患兒依從性好,治療中途無放棄者。
1.3 排除標準 患有癲癇等其他疾病引起的驚厥類似癥狀者。
2.1 對照組 采用西醫治療和護理。驚厥發作時首先松開患兒衣領,取側臥位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患兒口鼻及咽喉部內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以防窒息。同時迅速給予低流量吸氧,建立靜脈通道;給予苯巴比妥5~10mg/kg靜脈注射;給予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可給予對乙酰氨基酚顆粒5~10mg/kg口服。注意監測患兒體溫、呼吸、脈搏、心率、血氧飽和度及抽搐次數。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和護理基礎上加用中醫藥急救和護理措施。①治療方法:接診時采用揉法或指按法按壓患兒人中、合谷及印堂,每分鐘80~100次;針刺人中、合谷、太沖和涌泉以止驚,針具采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華佗牌針灸針,規格:0.30mm×40mm),采用直刺法,進針深度約為0.5cm,進針后實施捻轉或提插手法,強刺激不留針。高熱患兒采用三棱針對大椎、十宣、耳尖點刺放血。②護理方法:大便秘結者可用小承氣湯(酒大黃9g,枳實6g,厚樸6g)保留灌腸。患兒癥狀緩解后,根據不同病因指導患兒食療用方,如風寒感冒引起的高熱驚厥,可以食用蔥白粥、紫蘇粥等;扁桃體炎引起的高熱驚厥,可食用金銀花粥、魚腥草粥等。
3.1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驚厥持續時間、神志恢復時間、驚厥復發次數,以及治療前、治療后15min、30min和60min患兒腋下體溫。②對患兒家長進行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采用自制滿意度量表評價兩組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4],分值0~10分,≥8分為非常滿意,6~8分為滿意,3~6分為一般滿意,<3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驚厥持續時間、神志恢復時間和復發次數比較觀察組驚厥持續時間、神志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復發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高熱驚厥患兒驚厥持續時間、神志恢復時間及復發次數比較(±s)

表1 兩組高熱驚厥患兒驚厥持續時間、神志恢復時間及復發次數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驚厥持續時間(min)神志恢復時間(min)復發次數(次)觀察組 65 1.09±0.21▲ 1.18±0.22▲ 2.30±0.70▲對照組 65 2.86±0.69 3.29±0.89 4.80±1.20 t值2.529 3.892 2.538 P值0.042 0.035 0.040
(2)不同時間點體溫比較 治療前兩組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0min,觀察組體溫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15min和60min,兩組體溫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高熱驚厥患兒不同時間點體溫變化比較(℃,±s)

表2 兩組高熱驚厥患兒不同時間點體溫變化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后組別 例數 治療前15min 30min 60min觀察組 65 40.19±1.7138.89±1.5237.11±1.38▲36.65±1.11對照組 6540.06±1.6739.01±1.5638.48±1.42 36.76±1.16 t值0.268 0.496 1.975 0.212 P值0.785 0.643 0.045 0.778
(3)護理滿意度比較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家長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46,P=0.020<0.05)。見表3。

表3 兩組高熱驚厥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小兒高熱驚厥指由中樞神經系統以外感染所致的38℃以上發熱時出現的全身肌群強直,或陣發性痙攣所引起的以抽搐和意識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發病前常無征兆的特點。西醫主要采用吸氧、止痙、抗感染等對癥治療,起效較慢,且容易復發。
小兒高熱驚厥屬于中醫“急驚風”范疇[5],其發病與小兒生理特點密切相關。中醫認為,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故在外易被六淫所侵襲,在內易被乳食所損傷。外邪入侵,極易化火,火盛生痰,熱極生風,肝風內動,擾亂心神,痰蒙清竅而發生神昏驚厥。正如《幼科鐵鏡》中所載:“熱盛生風,風盛生痰,痰盛生驚,此賊邪逆克必至之勢。”由此可以看出,痰、熱、驚、風為小兒高熱驚厥的四大特征[6],治療以清熱、鎮驚、息風、豁痰為主要治則。本研究中觀察組在西醫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中醫藥治療和護理,其中指壓人中、合谷和印堂等穴位均可起到鎮驚開竅醒神之效。人中為驚厥急救要穴,針刺人中可醒神開竅,解痙通脈,鎮靜安神[7];合谷、太沖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與足厥陰肝經之原穴,兩穴合用具有疏肝安神之功;涌泉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具有滋陰潛陽、寧心安神之功;十宣為經外奇穴,放血能泄諸經邪熱;大椎為督脈穴位,點刺放血可解表祛邪退熱;耳尖點刺放血有清熱解毒之功[8]。此外,通過中醫體質辨識,根據不同體質制定不同的預防措施,以增強患兒體質,減少復發;通過中醫飲食指導,對不同病證采取不同的食療方法,以增強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驚厥持續時間、神志恢復時間和復發次數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且體溫下降較迅速,治療30min時最為明顯,且觀察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高熱驚厥患兒在西醫治療護理基礎上加用中醫治療和護理措施,能明顯縮短驚厥發作時間和神志恢復時間,減少發作次數,退熱效果好,患兒家長認可度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