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根軍,丁慶學
(1.河南省鶴壁京立醫院,河南 鶴壁458030;2.河南省鶴壁市中醫院,河南 鶴壁458030)
潰瘍性結腸炎是過敏性腸炎中最常見的類型,是結腸的慢性炎癥,病變局限于腸黏膜,由直腸開始,蔓延至整個結腸,直至盲腸。直腸鏡檢查可見直腸黏膜脆而易脫落,并引起出血,一般不易看到明確的潰瘍,常見腸壁表面蓋有黏性分泌物,有時可見假性息肉和腸腔狹窄。本病病理檢查可見黏膜下層水腫、潰瘍、炎性細胞浸潤,嚴重者黏膜脫落,暴露肌層,進一步進展可引起穿孔[1]。潰瘍性結腸炎屬于中醫“痢疾”“腸風”“臟毒”范疇,病機以邪實為主,濕熱內蘊腸腑,化火釀毒。中醫藥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上優勢明顯。本研究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調腸解凝湯治療腸道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探討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鶴壁京立醫院收治的50例腸道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25例。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26~72歲,平均(46.11±15.66)歲;病程1~8年,平均(5.8±3.1)年。治療組男11例,女14例;年齡27~70歲,平均(44.11±14.49)歲;病程1~9年,平均(5.5±2.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中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2]。臨床表現為持續反復發作的腹瀉,伴有黏液膿血便及不同程度的腹痛,有里急后重感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結腸鏡檢查可見腸黏膜有不同程度糜爛、充血、水腫,可見多發性糜爛和潰瘍面;病理檢查結果支持以上診斷。
(2)中醫診斷標準 符合《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草案)》中腸道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的辨證標準[3]。癥見腹瀉,腹痛,伴黏液膿血便,有里急后重感,伴肛門灼痛感,有身熱感,伴有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苔黃厚或膩,脈象滑數或濡數。
1.3 納入標準 年齡25~75周歲;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知情同意本研究者。
1.4 排除標準 有嚴重的腸道腫瘤、息肉等并發癥者;過敏體質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2.1 對照組 給予患者健康教育、規范飲食及美沙拉嗪腸溶片(哈爾濱市澤尼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359)治療,美沙拉嗪腸溶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3片。伴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病者分別給予降糖藥或降壓藥治療,連續治療8周。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調腸解凝湯,處方:川楝子、枳實、白芍、黨參片、紫蘇子各30g,小茴香、大黃、柴胡、黃芩片各15g,川椒、甘草片各10g,大棗10枚(以上中藥均由河南省鶴壁市京立醫院中藥房提供)。每日1劑,煎取藥汁500mL,分3次空腹溫服。連續治療8周。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①比較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參考《中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4]對炎癥性腸病癥狀進行分級量化評分。見表1。②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痊愈:癥狀及體征均消失,療效指數>95%;顯效:癥狀及體征均明顯改善,療效指數70%~95%;有效:癥狀及體征部分改善,療效指數30%~69%;無效:癥狀及體征改善均不明顯,療效指數<30%。③比較兩組復發情況。隨訪6個月,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50%者判定為復發。④統計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表1 潰瘍性結腸炎中醫癥狀分級量化評分標準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腸道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腸道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腸道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中醫證候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腹瀉次數 治療組 25 4.2250±0.6741 1.1337±1.0936△▲對照組 25 4.1855±0.5963 2.2678±1.5558△膿血便 治療組 25 4.3258±0.6825 1.2089±0.9368△▲對照組 25 4.3412±0.6146 2.3396±1.6652△腹痛 治療組 25 2.3389±0.4383 1.0614±0.9463△▲對照組 25 2.3086±0.4091 1.6667±0.8532△里急后重 治療組 25 2.3021±0.4073 0.9355±0.8241△▲對照組 25 2.3685±0.4556 1.8647±1.0458△肛門灼熱 治療組 25 2.3046±0.4058 1.0026±0.8648△▲對照組 25 2.3320±0.4308 1.6678±0.9590△食少納呆 治療組 25 2.3001±0.4665 0.9337±0.6912△▲對照組 25 2.3355±0.4388 1.8671±0.9004△舌紅苔黃膩治療組 25 0.8645±0.3558 0.2133±0.0211△▲對照組 25 0.7911±0.4117 0.4677±0.0748△脈滑數或濡數治療組 25 0.8870±0.2235 0.1330±0.0159△▲對照組 25 0.9674±0.2590 0.5001±0.0618△總積分 治療組 25 19.8185±2.01574.2941±2.8232△對照組 25 20.4432±2.16259.1442±4.9868△▲
(3)復發率比較 治療組顯效和有效患者各復發1例,復發率為8.33%(2/24);對照組痊愈患者復發1例,顯效復發2例,有效復發5例,復發率為47.06%(8/17)。治療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兩組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結腸炎,病變主要在結腸黏膜,表現為炎癥或潰瘍,多累及直腸和遠端結腸,可向近端發展,甚至遍及整個結腸。其臨床表現為持續性或反復發作的黏液膿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少數患者僅有便秘或無血便[5]。潰瘍性結腸炎屬于中醫“久痢”“休息痢”“腸癖”等范疇,常因飲食所傷、脾胃虛弱、情志失調、感受外邪等發病,病變部位在大腸,涉及脾、腎、肝、胃等。基本病機為脾胃虛弱,濕熱內蘊。
基于潰瘍性結腸炎的病機特點,方藥選用劉紹武先生所創的調腸解凝湯[6]。調腸解凝湯由調胃舒郁湯合三核二香湯(取川楝子、小茴香兩味)化裁而來。方中川楝子、小茴香寒熱并舉,疏肝理脾;大黃用以滌蕩腸胃濕熱。由于腸道慢性炎癥日久,其分泌黏液多聚集于結腸皺襞處,以回盲部尤甚,其覆蓋于腸黏膜上,影響腸道吸收功能。胃腸吸收功能低下,則會出現腹痛,兼有濕熱之邪則會出現腹瀉、黏液膿血便等。川楝子、小茴香寒熱共濟,溫中散寒,使胃腸蠕動功能增強,輔以大黃協同其他藥物,將濕熱之黏液排出體外[6]。
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調腸解凝湯治療后,治療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調腸解凝湯治療腸道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復發率,且用藥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