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潔 甘劍梅
【摘要】為比較城鄉幼兒家庭品格教育狀況,研究者采用分層抽樣法,從廣西合浦縣隨機選取252名城鄉幼兒家長參與問卷調查。研究發現,城鄉幼兒家長均認同品格教育之于幼兒的重要性,但城市幼兒家長的教育意愿更強,在實施策略上更重視情感指導,獲取教育支持的途徑也更加多元化。建議提高農村幼兒家長獲取信息的能力,凝聚家庭成員教育合力。
【關鍵詞】城鄉;幼兒;家庭;品格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9)1/2-0071-03
品格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三要素的綜合,品格教育即是從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培養個體良好德性的過程。〔1〕黑格爾指出,個體最初的德性是在家庭中誕生的。〔2〕家庭品格教育因其互動性、滲透性及血緣倫理上的權威性,能有效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品格。〔3〕當前有關幼兒家庭品格教育的研究多單獨就城市或農村某一地區展開調查,如調查農村留守幼兒家庭品格教育現狀。〔4,5〕有關該領域的城鄉比較研究則較少。本研究以廣西合浦縣為例,調查城鄉幼兒家長對品格教育的認識狀況與品格教育實施狀況,以期為提升城鄉幼兒家長對品格教育的重視程度、改進相應教育行為提供參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家庭戶口性質及其所在行政區域為依據,采用分層抽樣法,從廣西合浦縣隨機選取265名城鄉幼兒家長參與問卷調查。后期回收有效問卷252份。其中,城市幼兒家長156名,農村幼兒家長96名。回收率為95.1%。
(二)研究工具
調查問卷在林杏編制的《家長對品格教育的認識與實施狀況調查表》〔6〕基礎上修訂而成,共計37個題項。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幼兒家長職業、受教育程度、教養方式、家庭結構等背景信息,第二部分涉及幼兒家長對品格教育重要性、挑戰、影響因素等的認識及品格教育實施狀況。其中,除幼兒家長對品格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外,其余均為多項選擇題,采用疊加計數,故后文中相關項目總計占比超過100%。該問卷內部一致性α系數為0.9,表明其信度良好,符合研究要求。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幼兒家長對品格教育的認識狀況
1.重要性
調查發現,半數以上的城鄉幼兒家長認同品格教育之于幼兒的重要性,但仍存在一定差異。這體現為有77.1%的城市幼兒家長能將這一觀念落實到教育實踐中,而僅有52.1%的農村幼兒家長做到了這一點。而城鄉幼兒家長在品格與學業兩者發展優先性的認識上未呈現差異,近半數城鄉幼兒家長認同品格比學業發展更重要。這與已有研究結論,即家長往往更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有一定出入。〔7,8〕可能是因為參與本研究調查的對象為幼兒家長,其對子女的學業要求往往會低于中小學生家長。
2.挑戰
在對品格教育面臨挑戰的認識上,城鄉幼兒家長各有側重。對城市幼兒家長而言,位居前三位的挑戰依次是想法與行動有差距(占57.5%)、難以持之以恒(占45.1%)、教育意見不一致(占39.2%)。而超過半數的農村幼兒家長則認為,幼兒不聽是其要應對的首要挑戰(占50.5%),教育意見不一致(占36.8%)、想法與行動有差距(占35.8%)位居其后。以教育意見不一致為例。多數城鄉幼兒家長反映這是一項較大的挑戰,因為家庭成員在教育觀念與行為上的差異會削弱品格教育的效果。對“祖輩參與是否會削弱品格教育效果”這一問題,58.8%的城市幼兒家長和25.2%的農村幼兒家長認為會削弱品格教育效果。
3.影響因素
城鄉幼兒家長對品格教育影響因素的認識總體呈現出一致性,排名前兩位的均為家長和教師。這表明,城鄉幼兒家長均認同自身及教師對幼兒品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如有研究者所言,幼兒的品格發展是借助“自居作用”①機制,將家長及其他社會權威所持的是非觀念和善惡標準進行內化的過程。〔9〕
相比農村幼兒家長(占23.2%),城市幼兒家長(占64.9%)更認同同伴在幼兒品格形成中的作用。這可能是因為城市幼兒同伴交往密度低,同伴間的影響更易被家長察覺,而農村幼兒同伴交往機會多,其所產生的實際影響已潛移默化地滲透于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故農村幼兒家長在歸因時更可能指向自身及教師。
大眾傳媒對幼兒品格教育的影響主要來自電視和網絡。城鄉幼兒家長均認同電視對幼兒品格形成的影響。而就網絡影響而言,城市幼兒家長的認同度(占24.0%)高于農村幼兒家長(占9.5%)。
(二)幼兒家長實施品格教育的狀況
1.實施途徑
家庭品格教育的實施途徑主要包括隨機教育、生活實踐和游戲等。隨機教育是指幼兒家長就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偶發性事件即時對幼兒實施的品格教育。生活實踐是指生成于專門的生活實踐主題、包含明確目標指向的品格教育活動。游戲是指訴諸具體的游戲活動,對幼兒實施的有目的的品格教育。調查發現,城鄉幼兒家長均較多經由隨機教育對幼兒實施品格教育。這是由幼兒年齡特點及品格教育的內在規律決定的。單純道德說教無助于幼兒內化抽象的道德概念。偶發于日常生活中的、包含兩難沖突的具體問題,有助于生成更具針對性的品格教育。此外,游戲這一教育途徑也占一定比例,且城市幼兒家長的使用頻率(占38.3%)高于農村幼兒家長(占16.8%)。相比城市幼兒家長,農村幼兒家長對游戲育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2.實施策略
家庭品格教育的實施策略可分為言語指導(勸服、說教等)、情感指導(榜樣示范、移情訓練等)、行為強化(獎勵、懲罰、強行制止等)等。調查發現,在城市家庭中,有90.9%的幼兒家長傾向以自身言行為幼兒作榜樣示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品格形成,另有63.6%的幼兒家長傾向采用移情訓練,即引導幼兒在人際交往中通過換位思考理解他人,進而習得良好品格。在農村家庭中,幼兒家長實施品格教育多以獎勵(占43.6%)、強行制止(占43.2%)、說教(占29.5%)等策略為主。可見,相較于農村幼兒家長,城市幼兒家長更偏好情感指導策略。
3.獲取教育支持的途徑
調查發現,在實施品格教育時,城市幼兒家長主要通過與其他家長或朋友交流(占72.5%)、自身實踐(占72.5%)、查閱書籍(占70.6%)等獲取教育支持,而與其他家長或朋友交流(占60.0%)、接受學校指導或培訓(占52.1%)、自身實踐(占34.4%)則是農村幼兒家長獲取教育支持的主要途徑。此外,城市幼兒家長通過上網、聽講座、看電視、接受專家指導等途徑獲取教育支持的頻率高于農村幼兒家長,而農村幼兒家長從長輩處獲取教育支持的頻率高于城市幼兒家長。這反映出城鄉幼兒家長由于經濟地位、文化程度的差異,在信息獲取渠道上也存在不同。
三、討論與建議
(一)提高農村幼兒家長獲取信息的能力
調查發現,半數以上的城鄉幼兒家長認同品格教育之于幼兒的重要性,但在具體落實上,城市幼兒家長的教育意愿更強,在實施策略上更重視情感指導,獲取教育支持的途徑也更加多元化。盡管互聯網的發展拓寬了信息獲取渠道,但原有的熟人交際網絡仍可能會限制不同階層間共享信息。尤其是對農村幼兒家長來說,與其他家長或朋友交流、接受學校指導或培訓等是其獲取教育支持的主要途徑。因此,一方面要提高家園合作質量,另一方面可通過建立品格教育網站、完善鄉鎮圖書館等,提高農村幼兒家長獲取信息的能力,更新其品格教育觀念,調整其教育行為。
(二)凝聚家庭成員教育合力
調查發現,城鄉幼兒家長均反映品格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為教育意見不一致,尤以城市幼兒家長為甚。有別于傳統代際間的經驗傳遞,城市幼兒家長更傾向吸納前沿的育兒知識,有時會與祖輩所持教育觀念不一致。為此,城市幼兒家長應辯證看待知識與經驗的關系,主動與祖輩就雙方存在的教育分歧進行溝通,引導幼兒向祖輩學習優秀品格,如勤勞、節儉等,進而凝聚家庭成員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幼兒品格發展。
參考文獻:
〔1〕LICKONA? T.Education? fo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M〕.New York:Bantam,1991.
〔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23-126.
〔3〕阮學勇,盧佳.論當代家庭德育的特點〔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43-47.
〔4〕郭紅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8(1):12-14.
〔5〕田婧.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現狀調查對策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6,(17):450.
〔6〕林杏.幼兒家庭品格教育狀況的調查研究:以浙江省麗水市為例〔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0.
〔7〕郭亞芹.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品格教育的重要性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8〕袁梅芳.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品格形成的影響及誤區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9):240-241.
〔9〕張茂聰,唐愛民.兒童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