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雅君
【摘要】實務中,銀行承兌匯票與現金的結算功能等同,作為企業融通資金及貨款支付的重要手段,已占據企業資金鏈的大部分。但是依據會計準則,匯票的收取、背書轉讓等,一般不會在現金流量中體現,將銀行承兌匯票充分體現在現金流量表上,能夠更真實、更完整地體現企業的經營狀況和償債能力,更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現金流情況和未來獲取現金的能力,也更符合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
【關鍵詞】銀行承兌匯票 現金流量表 措施
1背景
企業會計準則第31號——現金流量表(以下稱:31號準則)中,現金流量表,是反映企業一定會計期間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流入和流出的報表,現金流量表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基礎編制。現金,是指企業庫存現金以及可以隨時用于支付的存款。現金等價物,是指企業持有的期限短、流動性強、易于轉換為已知金額現金、價值變動風險很小的投資。
企業持有銀行承兌匯票的目的分為兩種,一是持有至到期,這種情況較為少見,兌現時會在現金流量表中體現,不影響現金流量表的完整性;二是作為支付憑證,用于背書,這種情況較常見,一般不會在現金流量中體現,影響現金流量表的完整性。通過銀行承兌匯票進行的相關銷售與采購,事實上未反映在現金流量表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與“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項目中。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的《中注協專家技術援助小組信息公告第7號》中,對“在編制現金流量表時,銀行承兌匯票能否作為現金等價物?”的問題答復為:銀行承兌匯票不屬于現金等價物,其依據仍然是準則的定義。按現行31號準則指南編制的現金流量表,沒有達到基本準則的要求,未實現向財務會計報告的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的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的財務會計報告目標。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實務中面臨的這些問題,值得我們研究、探討。
2問題的提出及分析
本文以A企業為例進行實證分析,2018年四季度報表顯示,與上一年同期比較,營業收入增長率、凈資產收益率等各項經營指標均有不俗表現,但是現金流量凈額出現了下降。對現金流量表項目逐項分析結果顯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增幅,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增幅與凈利潤的增幅大致相當,整個資金鏈的運轉總體仍然是良性和可控的,現金流量凈額出現了下降主要是因為銀行承兌匯票的增加。收到和背書出去的應收票據是一進一出不指定現金流,對“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并沒有影響,但會對“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和“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產生影響,二者都會比實際發生的業務數字要小,現金流量表就沒有完整、正確反映出企業的經營活動。由此,引發筆者思考:依據會計的計量準則,導致財務報告不能如實的反映資金狀況,違背了會計報告的目標,如何解決?
大部分企業在銷售貨物或購買商品時均使用銀行承兌匯票進行結算,或將銷售貨物“收到銀行承兌匯票”(以下或稱:收到銀票)背書轉讓進行結算,或從銀行“開出銀行承兌這一業務處理過程中,從形式上看,只有當應收票據到期兌付或貼現時,收到銀行存款才能增加企業的現金流人;應收票據收到或背書轉讓時,沒有引起企業現金的流人流出。但從經濟實質上看,收到應收票據,意味著企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的貨款已經收回,該項債權已經核銷;應收票據背書轉讓,意味著企業支付了貨款,該項債務已經核銷。
3編制方法探討
3.1把銀行承兌匯票作為現金等價物進行核算
現金等價物需要滿足四個條件:期限短;流動性強;易于轉換成已知金額的現金;價值變動的風險較小。對于持有到期的應收票據,到期兌現為已知金額現金從而記入現金流量表,不在此次討論的范圍。將收到銀行承兌匯票,如銷售商品回款,計入“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項目;將銀行“開出銀行承兌匯票”和將收到銀票背書轉讓用于支付購買商品,計入“購買商品、提供勞務支付的現金”項目。雖然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公告明確銀行承兌匯票不作為現金等價物,但是從實質重于形式的角度來說,在實務層面應該視同現金等價物計入現金流量項目。
3.2調表不調賬
調表不調賬的方法,只調整報表項目不調整賬務處理。企業對交易用到的應收票據會計處理和以往一致,只是在會計期未根據應收票據的借、貸方數額,依據業務發生的實質對現金流量表各項目進行調整。但是在實務中編制現金流量表的工作量會很大。
4結束語
本文提到的現金流量表編制思路和方法,將會計準則和企業實務進行融合,本著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將銀行承兌匯票只要實現商品交易功能,即變現功能,都在現金流量表中予以充分體現,更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現金流情況和未來獲取現金的能力,為我們編制現金流量表,進行資金的平衡預算,提供了科學地數據支撐。如何科學地編制完整的現金流量表,做到真正的業財融合是筆者進一步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