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

【摘要】個人所得稅調節居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通過“削高補低”來完成。一方面是維持低收入者的收入,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適用高稅率的人群會更多,從而增強了個人所得稅的再分配功能。本文將通過分析稅前、稅后基尼系數來看個人所得稅調節居民收入差距的效力如何。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 再分配 基尼系數
一、個人所得稅如何影響再分配
國民收入通過初次分配后,還要進行再分配,如果再分配的力度較強,就會使初次分配形成的結果發生很大變化。這表明,對于國民收入最終分配格局而言,再分配與初次分配是同等重要的,政府可以通過再分配手段對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差距進行調節。
隨著財政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政府主要通過直接稅參與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一般來說,對于直接稅來說,由于稅負難以轉嫁,稅負歸宿比較明確,并且直接稅般實行累進稅率,所以直接稅能夠較好地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本文將研究的個人所得稅屬于直接稅。
個人所得稅調節居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通過“削高補低”來完成。一方面是維持低收入者的收入,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另一方面個人所得稅征收后,在使用過程中通過轉移支付、提供基本供公共服務等形式補給低收入人群,進一步發揮收入分配的功能,減少居民收入差距。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適用高稅率的人群會更多,從而增強了個人所得稅的再分配功能。
二、影響效力分析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國2006~2015年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487、0.484、0.491、0.490、0.481、0.477、0.474、0.473、0.469、0.462,十年中,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均在0.4之上,甚至接近0.5,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較大。
由表1可知:首先,1995~2005年我國稅前稅后基尼系數基本呈現上升的趨勢,2005~2011年期間我國稅前基尼系數除2008年以外都是下降的。但總體來看,我國稅前收入基尼系數是上升的,從1995年的0.2189增長至2011年的0.3295,說明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其次,稅前稅后基尼系數之差MT指數均大于0,說明我國個人所得稅發揮了正向的調節作用,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再次,從縱向來看,MT指數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表明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再分配作用正在日益提升。最后,1995~2005年間MT指數呈現較快速度的增長,從0.000085上升至0.002261;但2005年后,除個人所得稅中工資薪金所得免征額和稅率調整的2006年與2011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其它年份都在上升。從1995年到2011年,雖然稅前、稅后基尼系數的差值均為正值,體現了個人所得稅的確起到了再分配作用,收入差距的確減小,但這個差值十分之微小,取小數點后兩位來看,稅前、稅后基尼系數幾乎不變,總體而言個人所得稅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中沒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三、效力微弱的原因
1.影響個人所得稅調節居民收入的外在因素
個人所得稅能直接調節居民收入,但稅收不是萬能的,個人所得稅的調節不僅受到諸多外部條件的影響,其自身也存在著局限性“此外,任何稅收制度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壞境中運行,與個人所得稅制度實施相關的社會經濟壞境狀況構成了積收制度的外部環境。社會經濟環境與稅收制度自身的特殊性造成了個人所得稅制度調節收入分配的內部和外部局限。
2.個人所得稅制度內在影響因素
(1)稅收制度難以兼顧公平與效率
稅收制度的公平與效率目標二者難以兼得·公平原則要求根據不同階層的能力實行差別稅賦。而社會公平目標的稅收制度往往是對市場制度的“扭曲”。要實現稅收制度的效率則往往要以犧牲稅收公平為代價。
(2)個人所得稅制度調節手段有限
稅收實現公平分配更多的是一種事后調節,追求的是結果公平。一般認為,稅收在“劫富”方面有效,但是在“濟貧”方面卻不如公共支出作用明顯·這是因為個人所得稅主要表現為對高收入者的高收入具有直接作用,面對低收入者或無收入者,稅收并不能直接增加其收入。
(3)個人所得稅制度實施的時滯性
政府任何政策從指定到實施到發揮效用都有時間間隔,個人所得稅政策也不例外·不論選擇什么樣的稅收政策,當其作用于經濟活動時,都不會立竿見影,相對于貨幣政策,稅收政策的時滯較長,因而稅收制度的時滯性也會長于利率等貨幣政策。政府難以及時掌控。
四、結論與建議
從數據來看,個人所得稅對改進收入分配不公的確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效果并不是很明顯。我們應當了解到,造成收人分配不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僅靠稅收來進行調節是不夠的,應當輔以其他調節手段。在面對公平和效率、手段有限、時滯性的問題時,我們要設計更合理的政策,并且強化監督體系,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調節作用,緩解收入差距過大帶來的社會問題,保持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