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瀟
【摘要】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不僅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且還應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價值的體現形式之一便是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集中表現為企業對社會的回報,即慈善捐贈活動。只有當企業把追求的經濟目標和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融合起來,健全慈善捐贈制度,才能有效的實現企業的長期利益,與社會進步形成“雙贏”的發展。
【關鍵詞】社會責任 企業捐贈
一、企業捐贈與社會責任關系
首先,慈善捐贈是廣義企業社會責任的范疇,是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的一種重要方式。Carroll(1991)將慈善捐贈列為嚴格的企業公民行為的四個組成部分之一,認為慈善捐贈是企業成為一名好的企業公民的途徑和方式,而成為企業公民是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表現。Husted(2003)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治理模式的可能選擇,他認為企業捐贈以及與非營利組織的合作可以成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有效方式,并從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各種治理模式的優勢與劣勢。企業慈善捐贈與企業社會責任是密切相關的。黃家瑤(2011)在研究社會責任視野下企業慈善捐贈分析中指出,如果說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剛性責任,那么從事各種慈善捐贈活動就是企業文化必不可少的內容和形式。其次,遲愛敏(2010)在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與捐贈理念的論文中指出,現代慈善事業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因為企業更有條件和能力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保證慈善活動的成功開展。同時,二者又有所不同。
二、企業以慈善捐贈方式承擔社會責任的理論基礎
(一)“企業公民”理論
美國波士頓學院企業公民研究中心將“企業公民”解釋為指一個公司將社會基本價值與日常商業實踐、運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為方式。其核心觀點是,企業的成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密切相關。企業在獲取經濟利益的時候,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回報社會。在這樣的理念支配下,企業捐贈可以成為自主、自覺的社會道德行為。并且,將企業捐贈與企業發展戰略、市場開發策略相結合,形成可持續的、制度化的運作機制。1999年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提出了一個號召全世界各個國家各種規模企業或組織參加的《全球契約》,其戰略目標是“促成企業政策和行為與國際認可和接受的價值觀、目標相結合”,最終構建一個良好的全球企業公民體系。盧現祥,李曉敏(2009)指出,在歐美等國家,企業社會投資已經成為國家社會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解決社會貧困、社會分化等許多社會問題的手段和策略。
(二)“企業社會雙贏”理念。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1987)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精明的利他主義”,是為了考慮企業的將來收益狀況,應該是一種雙贏的戰略決策。“雙贏”表現為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利潤之間是正相關的關系,它們之間沒有必要做出選擇,而是具有協同促進作用。Strategic Philanthropy Theory的提出(Porter& Kramer,2002)從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和競爭戰略理論出發,認為純粹的慈善行為與純粹的企業行為可以結合起來,以此協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經濟目標,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陳五洲(2007)認為,企業是社會的細胞,實現企業與社會雙贏是企業與社會互動關系的最佳選擇。“企業
社會雙贏”理念是把企業捐贈行為置于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而形成的現代企業發展理念。以“雙贏”為核心特征的策略性企業慈善行為,通過慈善捐贈行為與生產經營活動的聯系整合,以實現一種既有利于企業自身形象與聲譽的提升,又能增進社會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孫偉、王大璐(2013)同樣也認為“企業社會雙贏”理念符合社會心理學的暈輪效應,可以說,“雙贏”理念是一種在更為廣闊的社會系統中表達“關愛與和諧”的信念。
三、我國企業慈善捐贈現狀
客觀地說,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尤其是近幾年來,慈善捐贈事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與我國社會財富的快速增長相比、與社會努力實現的發展目標相比,捐贈氛圍尚未形成,捐贈事業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盧現祥、李曉敏(2009)在基于“5.12地震”后世界500強公司捐贈情況的實證研究中指出,中國公益性基金會十分依賴境外(包括港、澳、臺地區)的捐贈,所獲得的50%以上的捐贈來自境外。中華慈善總會在最近8年中,籌集的善款13億左右,內地捐款只占30%,在這30%中,企業、個人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年捐贈超過100萬元的上市公司,只占上市公司的很小部分,甚至有數百家上市公司公益捐款數為零。歐紹華,劉小菊(2017)年指出我國企業的慈善公益理念尚未形成,企業家對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并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
四、總結
總之,慈善捐贈是企業參與社會生活,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方式。企業在從事社會生產,提供勞務,承擔經濟責任的同時,還擔負著社會責任,即在以營利為目的的生產經營活動的同時將財富返還社會,為公益事業做貢獻,社會的存在為企業提供發展空間和利潤來源,反過來,企業也必須承擔起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任。可見,企業從事公益慈善捐贈,體現的是一種對企業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的一種責任,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更為高級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