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春 侯曉蕾
【摘要】本文從我國現階段發展特點和高職教育功能發揮出發,結合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從“創新”理念下“創業”的視角,提出了幾點思考,包括:創業精神、創業能力、創業機制相配合;全面覆蓋與個性化指導相結合;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相契合。同時,簡單介紹了美國和芬蘭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經驗,強調了國際經驗本土化的重要性。
【關鍵詞】新常態 ?創新創業教育 ?本土化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5YR007)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020-02
一、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態”的概念。中國的發展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新常態”的主要特點包括:第一,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第二,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鑒于以上階段性特征,創新創業必然成為高職教育不可回避的課題。
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是高職教育功能的重要構成。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始終鼓勵廣東大膽探索、大膽實踐。作為廣東地區的高職院校,更應該以探索的勇氣和實踐的能力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
此外,創新創業教育也是對人才多方面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因此,無論從社會發展層面還是個人成長層面,創新創業教育無疑是必不可少的。
二、關于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幾點思考
“創新”與“創業”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一體兩翼”,兩者互為支撐,聯系緊密。創新精神是創業精神的核心因素,一切創業活動是以創新精神為支撐。創業離不開創新,創新是創業的源泉,創業的本質是創新。然而,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能真正做到“創新”的“創業”卻是不容易的。因此,本文試圖從以上角度重新思索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
1.創業精神、創業能力、創業機制相配合
創業精神是創業活動的必備條件和精神支撐。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缺乏,創業動力不強。筆者認為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需求層次理論”可以作為一種解釋。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人類的需求就像階梯一樣由低到高可分為5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由于沒有生存的壓力,懼怕風險或是缺乏自我實現的動力造成了學生創業精神不足,可以通過企業家講座、創業政策解析、創業實踐等方式來激發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從而逐步培養創業精神。
創業能力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其核心要素為:個體特質、知識、技能、機會開發能力、管理經營能力、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管理等6個維度。在學生具備一定的素質基礎上,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對于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是大有可為的。通過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的協調合作,為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發揮作用。
創業機制也就是創新創業的機遇和制度保障。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各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和鼓勵創新創業,不斷地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制度保證、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越來越好的體制條件。
創業精神、創業能力、創業機制對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三者的相互配合是促進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成功的“三套馬車”。
2.全面覆蓋與個性化指導相結合
新時期,我們的教育已經從“數量追趕期”向“質量提升期”轉變,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必須擴大教育覆蓋面,打破年級、學科的限制,擴大“普惠式”教育,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創新創業中來。據初步統計,目前絕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已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在“量”上基本能夠達到全面覆蓋,下一步應在“質”的提升上下足功夫。
斯滕伯格的創造型人才培養理論(WICS理論模型)包括成功智力理論、創造力投資理論和智慧平衡理論。其中成功智力理論揭示了個體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與實踐性智力,從智力構成角度說明了人才培養規律中多元智力能力不可偏廢。創造力投資理論認為創造力是分析、創造和實踐3種能力的綜合,有6種因素:智力、知識、思維風格、人格、動機和環境影響和參與創造力的形成。說明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能力也是多樣的。不能以統一的評價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學生。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要想有所成效,必須做到“因材施教”,盡量給予學生個性化的指導。
因此,高職院校應通過“引進來”(將具有創業經驗的企業家引進學校)和“走出去”(培養校內教師去企業交流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夯實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的建設,同時,建立長效機制,跟蹤和幫助優秀的創業項目落到實處,開花結果。
三、國外經驗借鑒與本土化
1.美國經驗
美國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開展時間長、經驗豐富,值得借鑒。主要的做法有:舉辦了非常成功的創業競賽,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科技園,幫助創業企業孵化。另外,高校、政府、企業、非盈利性機構等合作,為大學生提供一定階段的實習機會。總結起來,美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特點包括:第一,由高校主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第二,將高校自身的科研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學生的創業實踐與專業學習緊密結合。第三,為保障美國大學生創業實踐的成功,美國政府、高校采取了一些激勵及扶持政策等。
2.芬蘭經驗
2018年9月28日,第三屆世界職業教育大會國際峰會在廣州召開。期間,芬蘭的職業教育機構介紹了他們創新創業教育的經驗。主要包括:加強教育界與業界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和指導。建立靈活的學習路徑,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課、進修、實習等。注重在實踐中學習,學生通過“迷你企業創業項目”用一年的時間全程組織和參與企業運作,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
3.國際經驗的本土化
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始于1998年,雖然起步比國外晚,但是經過20年的發展也逐漸形成了自我的經驗和體系。我們需要向國外借鑒優秀的教育經驗,不能故步自封,閉門造車,同時也要注意不能簡單、盲目地照搬國外經驗,應該將國外的做法與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做到中國化、本土化。
四、結語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青年人才 ;要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是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發揮高職教育功能的重要體現。值得注意的是,“創業”應該是“創新”的“創業”,而不是簡單重復地為了創業而創業。創新創業教育如果不能很好地根植于我國“新常態”的階段特點,不能充分地運用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遵循學生身心成長的規律是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參考文獻:
[1]劉暢.大學生多維創業能力培養模型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10):468-469.
[2]潘文霞.美國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及其對我國高職教育啟示[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8,(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