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
【摘要】在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歷史老師大部分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使用灌輸式的教育,比較枯燥乏味,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選擇合適的史料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史料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147-01
史料的選擇對于歷史的教學可謂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選擇合適的、有趣味性的史料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重視程度,本文主要討論如何選擇歷史史料,來達到以上目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1.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
1.1 教材更新緩慢
歷史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變化和更新的,是與時俱進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教材內容的更新,教材的編寫也應該以時代特色作為基礎,在讓學生了解基本歷史事件的同時,也應該讓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新的符合時代特點的評價與解讀。但是現在的初中歷史教材基本是對上一代內容的延續,很少或基本不更新,內容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全面客觀地接受歷史知識。
1.2歷史教師觀念落后
教學的目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師去接受新的觀念和教學方法,因為現在一方面學生要參加考試,考試的成績直接影響或者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師會加大對考點的反復教學,而忽略了其它知識點的教學,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只會對知識點進行教學,采用教材或者輔導資料等對學生進行加強練習,對知識點以外的史料很少涉及,導致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不夠全面,而且單純的知識點的灌輸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被動。
1.3學生辨別能力有限
首先初中學生的年齡和閱歷就已經限制了其辨識能力,再加上現在互聯網日益普遍,互聯網信息繁雜,良莠不齊,比如一些歷史有關的熱播劇,很多劇情都跟歷史事實不符,這些繁雜的信息都對學生的認知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辨別能力。
2.初中歷史教學史料的重要性
初中歷史史料的重要性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引入恰當的史料可以使學生掌握教材以外的歷史知識,從側面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和理解。第二,史料的應用,特別是一些趣味性的史料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歷史的內容本來就比較枯燥,教學過程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在引入史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歷史背景和相關趣聞呈現給學生,活躍學生的思維。第三,史料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力,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讓學生全面了解歷史內容,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3.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選擇有效史料
3.1客觀真實性原則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對學生正確學習歷史知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要特別強調正史和野史的區別,特別是現在很多以歷史為背景的古裝劇及宮廷劇,要教會學生以歷史為依據準確客觀地區分,不要被某些不符合歷史資料的內容誤導,接受客觀真實的歷史知識。教師應該首先明確,應用史料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公正客觀地對待歷史事件,盡管很多史料包含一些評價,但是我們在接受這些信息的同時要冷靜分析、正確對待。
3.2趣味性原則
其實引入史料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選擇史料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選擇一些有趣味性的,可以激起學生興趣的史料。同時,在對史料的呈現過程中,可以利用現在的多媒體設備,將人物情景再現,讓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3.3拓展延伸性原則
歷史事件的發展是沿著一條時間線,都是有聯系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其中的連接性,不應該單獨講解某一個內容,在選擇史料時也要注意拓展性,通過某些史料可以將原本看似沒有聯系的教材內容聯系在一起。
3.4 選擇有借鑒意義的史料
教師在歷史的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歷史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在選擇史料的時候,也應該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具有優秀思想的史料。比如,在鴉片戰爭和抗日戰爭的學習中,歷史呈現的是悲痛,教師在選擇史料時,應該選擇可以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的相關史料,讓學生勿忘國恥,愛我中華。
4.結束語
歷史是初中的必修學科之一,但是歷史的學習又不僅僅限于學科考查,更多地表現在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應守舊,要不斷改革創新,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學習觀,通過史料的引用,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及人生觀。
參考文獻:
[1]左思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史料的選擇[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17,(8):52-53.
[2]林宜創.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選擇有效史料的原則[J].考試周刊,2018,(6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