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要】本文以生態學的視角探尋日語生態課堂的內涵,分析與反思現階段日語課堂中存在的主體生態位、互動模式和共生環境的失衡問題,進而提出發展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創設開放型課堂環境等調適策略。
【關鍵詞】日語生態課堂 失衡 調適
一、日語生態課堂的內涵
1932年美國社會學家沃勒(Waller.W)首次正式提出“課堂生態學”(ecology of classroom)的概念。雖然國內對“生態課堂”目前尚沒有統一的界定,但對于生態課堂中的生態因子包含教師、學生、環境等,各因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維持動態平衡,相關研究呈現趨于一致的認識。鑒于此,日語生態課堂可以理解為以發展學生日語語言運用能力和職業能力為主要目標,教師、學生、環境等相互關聯,形成的共生的、協變的、開放的動態平衡系統,其核心是各生態因子之間的“關聯”。
二、日語課堂生態的失衡
(一)課堂主體生態位的失衡
生態位(Niche)本意是指在一個生物群落中,每個物種相對于其他物種所處的不同空間位置、時間位置及其在本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等。相應的,日語課堂中的各生態主體在課堂生態系統中也有其地位,能為系統的完善與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而在實踐中,課堂的主體生態位呈現明顯失衡的狀態,一方面表現為教師往往處于絕對權威地位,自上而下地將教學內容傳輸給學生,極少調動和利用課堂生態系統中各其他因子發揮積極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學生由其氣質類型、興趣愛好、多元智能等形成的天然而獨特的生態位在課堂中常常被忽視,學習任務與方法被統一化處理,學生的創造性和個人潛能難以得到合理的激發。
(二)課堂互動模式失衡
生態系統的運行是由生物和環境進行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得以實現的。同樣,生態課堂中各因子之間能量、物質、信息的流動與交換,是維持系統平衡的動力機制。特別是師生、生生、師師之間在教學活動中形成的互動模式決定著系統能否良性循環,維持平衡。現實中日語課堂上教師常常從自身掌握的知識、技能與經驗范圍內提取與教學目標相符合的內容,單方向傳遞給學生,學生則全盤接收、機械記憶,師生間能量流動極不平衡;生生互動流于對話練習、情境表演,學生自主性得不到釋放,逐漸喪失探索的欲望和興趣;課堂上教師總是獨立為政,課前與課后的師師互動嚴重缺失。互動模式的失衡導致能量流動不暢,整個課堂無法形成良性循環的系統。
(三)課堂共生環境的失衡
生態學中將在人為創造的環境中長期生活的作物適應閾下降的現象稱為“花盆效應”。作物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享受花盆里的適宜環境,而一旦離開這種環境,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應癥,甚至枯萎死亡。日語課堂環境近似于“花盆”這樣一個半封閉的環境,學生經過一段適應期,就會掌握的教師的講授模式,習慣所用教材的編寫體例,找到與環境相適應的自我學習動機、態度、策略、方法,并自覺地重復相同動作。短時間內,學生與教師“默契”配合,可能表現出較高的課堂學習效率。而從長遠來看,當學生接觸到外部社會環境中真實工作場景下與課堂環境大相徑庭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和再學習的環境,就會感到不適,甚至無所適從。
三、日語課堂生態的調適
(一)發展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日語課堂中,教師與學生是課堂生態系統中兩大主體,二者的主體生態位調整得宜,將有助于其他關系的良性發展,達到系統內部的動態平衡。教師與學生在生態課堂中功能與作用不同,但是從人格尊嚴、地位、價值與權利上來講,二者又是平等的。日語生態課堂中需要樹立生態型的教師和學生觀,即師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下共處,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據此,教師要自覺消解課堂中的文化霸權,扮演好設計者、組織者、協調者的角色,以飽滿的熱情投入課堂。把課堂主體的地位交還給學生,尊重、理解和關愛學生。另一方面,要接納學生源于生命本來的個體差異,可將差異作為課堂中可開發的資源和可利用的能量,鼓勵學生保持多樣化、個性化和自主化發展。
(二)構建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
教師作為課堂生態系統的主導性因子,要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形成有利于師生、生生、師師互相交流、信息傳遞的多元互動模式。第一,師生之間要強化生對師的信息反饋和輸出,形成信息回路,師生雙方在雙向反饋中自動調節自我行為、認知與情感,教學相長,不斷優化教學效果。第二,挖掘有適宜開展生生互動的工作項目、實操案例等,引導學生在共同參與、合作與競爭中智慧碰撞、互相激發,從而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完成學習目標與自我提升的雙重構建。第三,師師之間打破自我保護的藩籬,通過共同備課、互為助教等模式形成互助互利、合作共贏的關系。
(三)創設開放的課堂環境
課堂生態系統要保持平衡,必須與外部空間持續進行物質與能量交換,才能帶動系統內部各要素的良性循環。開放性是日語生態課堂的重要特征之一,要規避“花盆效應”,就必須建立課堂與外部社會環境,特別是崗位工作實際的聯系。一方面要求教師要自覺更新教學觀念,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汲取學生就業崗位需求的前沿信息,在此基礎上加工和重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強大推力,將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材料還原為可視化的仿真工作場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另一方面要堅持向縱深方向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利用好校企合作的資源和平臺,將課堂學習與實習實訓相融合,為日語生態課堂注入“活水”。
日語生態課堂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課堂環境等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復雜系統。系統內部的失衡問題,也必須基于生態學視角對相關因子進行調適,使其保持自身結構和功能的良性狀態,才能使整個系統恢復相對平衡,使課堂保持活力,從而產生有效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