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摘要】童聲合唱被世人譽為“天籟之音”,是一門高雅的藝術。那么,如何從小學低段就開始培養學生的合唱意識,對中高年級的合唱教學有著重要影響。通過合唱的學習煥發學生的生命價值,讓他們在演唱中學會合作,在表演展示中激發熱情,在情感體驗中促進價值生長。
【關鍵詞】小學低段 ?合唱 ?教學 ?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206-02
很多小學音樂老師總是認為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積累少,無法接受合唱教學,因此都是在中、高年級才開始對學生進行合唱教學和訓練。長此以往,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使教師和學生對合唱產生畏難情緒,最終放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合唱基本技能呢?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做“足”合唱教學“啟蒙”功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在合唱教學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上合唱,讓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走進合唱、學習合唱。
1.在傾聽中激活和聲細胞
低段學生年齡小,但是在形象思維上占有優勢,教師可以通過形象活潑的畫面、生動有趣的故事來幫助他們理解作品,感受其和聲的豐富表現力。如:《兩只老虎》是孩子們很熟悉的一首歌曲,教學中,筆者先讓孩子們自己唱唱單聲部的旋律,然后再聽賞合唱的音響,讓孩子們自己說說它們的不同之處。最后,教師再向學生介紹童聲合唱版的《兩只老虎》,并告訴學生合唱是怎么一回事,緊緊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及時引導,那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2.在游戲中構建多聲聽覺
(1)貼耳朵游戲:課前簡單有趣的發聲練習是一個很好的滲透和聲訓練的辦法。如:筆者常在課堂上給學生訓練的“貼耳朵游戲”,即老師唱出一個長音do,送給一組學生,學生輕唱此長音。然后,老師再送出第二個長音mi給另一組學生,學生輕唱此音。美妙的和聲就會在教室里回響。
(2)多聲部節奏聲勢律動:節奏是旋律的骨架,它包含著時間感、空間感和一定的韻律。如:在教第一冊《火車開啦》,筆者通過聲勢制造出火車出站時的情景,將學生分成三組,火車汽笛聲:wu—|wu—;大車輪的聲音:hong long | hong long;小車輪的聲音:ka cha ?ka cha| ka cha ?ka cha。先進行單組的聲勢模擬,過渡到兩組、三組同時進行聲勢模擬。在這錯落有致的多聲部節奏聲中,既有趣又鍛煉了他們的多聲思維和多聲聽覺。
二、做“實”合唱教學“強化”功課
1.整體賞析、感受合唱魅力
在學唱每一首合唱歌曲前,教師都要創設情景,讓學生帶著濃濃的情感,去細心的聆聽數遍,聽旋律、聽聲部、聽出歌曲的結構,使學生對作品有個整體輪廓的音樂形象。
2.深挖和聲素材、滲透合唱教學
(1)二度創作,讓合唱啟蒙錦上添花。
低年級的歌曲結構相對簡單,留給我們老師很大的創作空間,我們可以從“二度創作”歌曲著手,帶學生走進多聲部。如第五冊的歌曲《美麗的黃昏》,因為樂曲的本身就是一個二聲部的歌曲,那么筆者就在第一樂句的上面編配高聲部再加入襯字,用襯字模仿歌曲的情境或聲音給歌曲旋律伴唱,讓歌曲的演唱生動形象而富情趣化,有效滲透合唱教學。
(2)打擊樂伴奏,讓多聲合奏輕松實現。
低年級教材中的打擊樂伴奏譜,其實就是生動的多聲音響素材。如:第一冊第8課《龍咚鏘》的打擊樂伴奏譜,就是用鑼、鼓、镲制造了形象的三聲部音響伴奏效果。打擊樂是低年級學生的最愛,他們能從不同樂器的不同音色、不同節奏型中親身體會和聲的協調與美。在學生掌握好歌曲之后,老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課堂樂器的和聲編配,讓學生從實踐中體會和諧美妙的和聲效果。
3.聽唱結合、解決音準問題
唱準主旋律后,二聲部聲部之間的協調配合是學生最難把握的,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用心傾聽樂曲中二聲部的旋律,然后再用鋼琴的形式演奏出二聲部旋律,形成人聲與鋼琴的聲音,這樣做很快就會降低演唱的難度。
4.借助樂器、輔助歌曲演唱
樂器彈奏也是低年級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價格便宜、輕巧便于攜帶的樂器進入音樂課堂,如豎笛、口風琴。可以根據情感表達的需要借助樂器進行和聲編配,在初步學習之前,教師可做一下簡單的合奏練習,在奏、聽熟練的基礎上再唱也能幫助建立穩固的音高概念。
總之,有效的合唱教學需要一個有的放矢、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從低年級的音樂課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合唱素養和基本技能,在音樂教學中采用豐富趣味的方法對合唱教學做有效滲透,讓學生由淺入深,不斷地接觸、體驗、感受合唱的魅力,從而讓更多的天籟童聲綻放于我們的音樂課堂。
參考文獻:
[1]馬革順.《合唱指揮文集》,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11月
[2]楊鴻年.《童聲合唱訓練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