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如今的中國高鐵,不僅獲封外國青年最想帶回家的“中國特產”,還讓風靡全球的動畫片《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增添了新角色——中國小火車“勇寶”。
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周邊“衛星城”之間,數百輛產自中國的新型城際動車組,終日馳騁奔波,穩定、高效、舒適的服務,讓當地乘客非常滿意。
五年前,薩緬托、米特雷和羅卡三大城鐵線路上的老舊車輛眾多,城鐵網線改建迫在眉睫。中車四方與阿根廷簽購709輛城際動車組,中國企業與阿根廷的合作,不僅是中國先進軌道交通產業“出海”的一個縮影,更是高鐵真正意義上的一次“出海”演習。
阿根廷,是中國高鐵交手南美市場的范例,但這還只是“輻射版圖”中的一小塊蛋糕。早在2009年,中國就正式提出了高鐵“走出去”戰略,并確定了3條高鐵的規劃——中亞高鐵、歐亞高鐵和泛亞高鐵。2014年7月,中國承建土耳其“伊安高鐵”起步;2016年中國高鐵出海版圖擴展到數十個國家;2019年5月14日,中國第一條全系統、全產業鏈對外輸出的高鐵項目——印尼雅萬高鐵瓦利尼隧道實現貫通。
同濟大學軌道交通學院教授周勁松表示,中國高鐵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速度出海,由“追趕者”到“引領者”的角色轉換,雖面臨著諸多波折與挑戰,但這張國際外交新名片,在打磨中,越發熠熠生輝。
高鐵誕生于日本、發展于歐洲、格局大變于中國。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教授余南平說,過去中國高鐵走過了極不平凡的5年,目前能夠與日本等老牌鐵路強國抗衡,工程合作上也探索出了本土化的模式。對于“買家”而言,把高鐵的建設權交到誰的手中,技術、成本、政治以及因地制宜的交通基礎,均是考量的要素。
此前,日本媒體一直擔憂新干線在海外并不樂觀的前景。2016年,中國高鐵在世界陣營中嶄露頭角,更使得日方淡定不下來。分析兩年前的爪哇島高鐵建設,印尼總統佐科最終“棄日投中”,本質上說明中國的綜合優勢超越了日本。當然,中方給出的貸款無需提供信用擔保,也是一枚重要籌碼。而2017年,新馬高鐵、泰馬高鐵、菲律賓通勤鐵路等東南亞地區,再次成為了中日角逐的新賽場。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教授余南平表示,高鐵是一項綜合技術集成,因其成本投資高、回報周期長,嚴格來講不是一門“生意”,因此,政府的綜合財政支付能力便成為了合作順暢與否的重要籌碼。以泰馬高鐵為例,《日經新聞》做過一個簡單比較:從曼谷到清邁的高速鐵路長達670公里,日本方面給出的造價是5000億泰銖。而從云南昆明至老撾萬象,延伸至泰國曼谷和馬達普,距離為873公里,中國給出的造價卻只要3790億泰銖。由此測算,日本新干線的國際報價為每公里0.5億美元,中國為每公里0.3億美元,高鐵棋局的成本較量,中國顯然更具優勢。
基建通信、工務工程、牽引供電、機車客車制造統一打包的“一攬子”出口技術,中國也不輸日本。周勁松教授告訴《新民周刊》,中國雖然不是高鐵技術的原創國,但后發優勢很好,在與日本、歐洲等國賽跑中,應集中發揮幾個“最”的比較優勢:發展最快、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在建規模最大、運營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產品性價比最優等。加之中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從高寒地區到熱帶氣候,從沙漠到山地等不同地質與氣候的樣本,為世界高鐵建設提供了指南。
總里程770公里,最高設計時速400公里的“莫斯科-喀山高鐵”,正是看中了中國高鐵這一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優勢。

2016年1月,在印度尼西亞西爪哇省瓦利尼,參觀者在開工儀式上與高鐵列車模型合影。
5月14日,歷時12個月,全長608米、位于印尼西爪哇省的瓦利尼隧道實現貫通,但據中印尼高鐵公司董事長詹德拉的說法,目前多重瓶頸已然制約了建設進度。由于印尼物價和人力成本翻倍,造價飆升,加之征地難度增加,終點站設置不合理,印尼方面對盈利前景表示擔憂。
“高鐵建設是個系統性工程,涉及面大,出現波折也屬正常,需理性看待。”周勁松教授認為,高鐵不同于普通商品,出海必將是一個“痛并成長”的過程,在一次次投標中,完善提升標準,在核心技術研發中,建立口碑,自然水到渠成。
至少目前,中國高鐵“出海”已在多層面展開,一是項目“走出去”,二是技術“走出去”。中國先進軌道交通系列產品海外輸出已經達到數千億元交易規模,產品覆蓋五大洲,與之相關的中國管理、中國服務、中國品牌也有突破。
像高鐵這樣的大國重器,海外競爭的背后往往不止于經濟行為,技術壁壘、政治生態乃至國際局勢,都可能使得高鐵項目充滿變數。
以中日高鐵對弈為例。印尼國有企業部部長蘇瑪爾諾曾表示,雅萬高鐵將令沿線地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區,推動一帶一路貿易、政策、民心等五通發展,泰國交通部部長Arkhom認為,一帶一路項目需要連接東盟國家的各個城市,泰馬鐵路的高鐵構想,顯然也十分契合中國的期待。
在周勁松看來,中國高鐵出海在文化相通的東南亞等國相對順暢,但歐美國家拿下單子仍存有難度。從短期來看,囿于地緣政治的平衡、地區局勢的復雜和領土爭議等敏感因素,包括周邊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仍對中國崛起充滿疑慮,希冀通過日本實現對華平衡或對沖,而歐美各國差異化的政治生態,一定程度上也會制約中國高鐵進軍歐美。
英國正在準備建設連接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等主要城市的英國高鐵二號線,總長約550公里,時速達400公里/小時。日前,英國政府把求助目光投向中國,但英國議會有人出來唱反調,理由不是質疑中國建設高鐵的能力,而是擔心會因此與盟友關系緊張,惹得他們不高興。
“法國阿爾斯通、德國西門子及日本日立等競爭對手在歐美深耕多年,中國剛剛嶄露頭角,必須有政治、輿論的準備。”周勁松指出,英國鐵路分段私有化,私營與壟斷結合,鐵路天然壟斷,難以市場拆分,對于海外買家,拿單后的本土化妥協是必經之路。
早在2015年4月,中國南車就在倫敦成立子公司,借助人才研究、技術推進,為競標高鐵二號線做準備。另外,中國中車2015年7月向馬其頓政府交付動車組,也表明中國動車組產品能夠符合歐洲鐵路技術規范(TSI)。
在本地化需求的深耕上,價格優勢顯然不是比拼的核心,拼的是產品質量及售后服務。周勁松說,出口俄羅斯,需要精細化管理;出口美國,要解決其人員維護掣肘;歐洲福利制度好,管理方式是否適應當地也是難點。不過,目前中國高鐵正在研發的智能遠程運維,有望解決以上困擾。
所謂“贏在格局,輸在細節”,將中國高鐵的“走出去”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的大框架下去綜合思考戰略意義,今后與日本、歐洲等國聯手輸出也并非全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