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近日,丁聰美術館(丁聰祖居)在金山區楓涇鎮正式對外開放。適逢著名漫畫大師丁聰逝世十周年,桑梓情深,從楓涇走出的“小丁”不僅實現了葉落歸葬,其藝術靈魂也選擇楓涇作為了棲息地。

戴敦邦先生參觀丁聰美術館。
生于1916年的漫畫家丁聰,從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以“小丁”為筆名創作發表漫畫,其作品線條洗練、形象生動,幽默直白,諷刺辛辣,深受百姓喜愛。丁聰生于上海長于上海,之后又輾轉于香港及西南大后方從事畫報編輯、舞臺美術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定居北京,是我國最富盛名的漫畫家、設計家、插畫家之一,影響深遠,成就斐然。
鮮為人知的是,丁聰祖籍楓涇。但由于種種原因,他與家鄉的聯系一向很少,直到2003年初,楓涇有關方面給丁聰寄去了一封信,表達了要建“丁聰漫畫陳列館”的愿望。過了一個星期,丁聰夫人沈峻回電,邀請楓涇有關方面去北京面談。楓涇立刻派人前往北京登門拜望丁聰夫婦。從此,丁聰夫婦與楓涇鎮結下了不解之緣。
丁聰一生共有八次家鄉之行,而頻繁聯系往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六年中。第一次是他十六歲時隨父親到楓涇尋找舊跡。第二次是2002年,有電視臺拍攝專題片《回家》,再次來到家鄉,前往楓涇公墓祭掃父母墓地。2003年丁聰漫畫作品陳列館在楓涇建成后,他每年回鄉兩次,連續三年,如是共六次,每一次回到家鄉,老人都格外開心,既能見到程十發、戴敦邦、王汝剛、曹可凡等老朋友,還能一嘗思念已久的家鄉美味,更為家鄉父老寫字、作畫、贈書,樂此不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筆者前往北京看望彌留之際的老人時,說起“明年再去楓涇,再回家鄉”,老人依舊飽含熱淚,大聲用鄉音回應:“好額!”
2009年5月,丁聰逝世后,夫人沈峻封存了其在北京的畫室。從1980年至2009年,丁聰藝術人生里的最后一批作品在這里誕生。2014年12月,沈峻逝世。兩位老人過世之后,在兒子丁小一的安排下,丁聰夫婦在北京昌運宮兩套住房里的全部家什——一生中積累或使用過的文獻資料、圖書雜志、繪畫作品和生活用品,于2016年用了三輛大貨柜車運抵楓涇鎮。這是丁聰夫婦生前的對家鄉的最后囑托與安排。
歷時五年的策劃、設計與建設,本次對外開放的“丁聰美術館(丁聰祖居)”在建筑風格上共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為丁聰父親丁悚時期樣貌復原,后半部分為丁氏家族鼎盛時期的格局景象。經過史料考據,恢復了虹東草堂和草堂“十景”,結合黑瓦白墻的古典空間輪廓和現代布置理念,使亭臺樓榭、假山流水、園林景觀與古鎮相得益彰。
建成后的美術館,布置共分為三大板塊,分別介紹丁聰父親丁悚生平,丁聰生平、代表作和“小丁書屋”,以及丁聰與朋友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小丁書屋”中,以“書天書地”形式收藏了丁聰生前收藏的1.2萬冊書籍,其中有660余冊文化界著名人士贈予丁聰的親筆簽名書及部分丁聰好友的作品,極具研究價值。還有幾乎完整還原的丁聰北京居所原貌,觀者得以一窺大師樸實節儉卻又豐富多彩的藝術人生。而在作品展出區域,丁聰在1944年底流寓成都期間創作的新聞漫畫《現象圖》被布置在醒目位置。《現象圖》是生動、凝練、深刻地反映中國抗戰末期國統區社會生活的時代畫卷,是丁聰的代表作和成名作。
6月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圓滿落下帷幕。閉幕式上,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獎獲獎名單揭曉。經過激烈角逐,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天路》《草原英雄小姐妹》、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話劇《谷文昌》《柳青》、秦腔《王貴與李香香》、豫劇《重渡溝》、蘇劇《國鼎魂》、河北梆子《李保國》榮獲第十六屆文華大獎;萬曉慧、王平、由長平、陳素琴、周虹、梁偉平、曾小敏、劉丹麗、曹舒慈、雷佳榮獲第十六屆文華表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