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青
【摘要】針對新課改下的高中英語教學,我們是否能像過去那樣重“語法”,輕“聽說”,只求學生能通過書面考試?對此,現代英語教育專家的態度是否定的。根據近幾年的高考政策分析,在高中階段,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英語聽說能力,唯有如此才能適應新的高考制度。作為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精心計劃、組織、安排,并使每個環節先后有序,首尾相接。在這其中,“提問”是貫穿這條線的始終,也是有效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最佳方式。
【關鍵詞】高中英語 ?課堂教學 ?提問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8-0128-01
師生之間的問與答是教學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教育通過精心設問,能用以誘發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學習情緒高、注意力集中和思維活躍的狀態,從而獲取知識。
一、啟發學生思維
英語教學畢竟有別于母語教學,學生對英語語言環境總會存在陌生感。教師運用學生已學過的知識或他們的社會生活實踐體驗,設問誘導啟迪學生,使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活躍英語思維,從而使學生的新舊知識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英語概念。例如在學習《Computer》一課中,我設計了Do you think playing computer games is good or bad for you? Why?鼓勵學生積極思維,談談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這時,課堂氣氛顯得極為活躍,學生情不自禁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
二、反饋教學信息
講授新課文后的鞏固性提問,是反饋教學效果的常用方法之一。教學過程不是直線式的,由于每個學生的課堂接受能力不同,新課文之后的檢查提問或練習是必要的,以此來了解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對英語語言的掌握和應用的程度。教師根據獲得的信息,對本節課或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及時進行調整或“補火”,肯定學習好的學生優在何處,指出學得差的學生問題出在哪里。這樣既可以揚長避短,又能查漏補缺,做到教學針對、有效。
三、復習舊課引入新課
復習性的提問是一種知識的再現活動,學生通過教師講課,認識教材,從而將獲得的知識儲備于大腦,又通過自學和作業得以鞏固。檢查復習并由學生回答問題,便是知識的輸出和再現。這樣讓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一步加強鞏固,達到熟能生巧、巧妙設問,并能夠將已學過和即將要學的知識緊密聯系,自然導入新課當中。如在學習《The Money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課文時,從已學過的課文《The History of Money》入手,設問:T:Can you tell me what money is made of? ?S:Metal and pa-per.T:What word is used to refer to paper mone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S:Bill in U.S.A and note in Great Britain.這種復習性的提問,不僅復習了舊知識引入新課程,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措施分析
首先,在英語教學中,不論是教師向學生提問,還是學生回答問題或質疑,都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學習了書本知識,若要轉換成口語,有一個理解書面語和重新組織口語的過程。就提問而言,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發出信息,即教師以簡潔、明確、清晰的語言提出問題;二是接受信息,即學生聽懂老師的提問后,并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準備答案;三是反饋信息,即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回答老師的提問,對于培養和訓練學生表達能力至關重要。
其次,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的提問,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類。按課堂教學結構可劃分為:新課導入式提問;講授啟發式提問;內容總結式提問。按提問在教學中的作用可劃分為:把握整體能力提問;突出重點,理解性提問;激發思維,創意性提問;復習舊知識,鞏固性提問等;按教學活動認知領域的能力可劃分為:低級能力提問和較高級能力提問等等。不論哪種形式,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英語程度和所授知識的要求,從效果出發,靈活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
第三,課堂提問的過程應是教師提出問題,并指導學生回答解決,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效果的活動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傾聽學生答題,在學生不能作答或回答不完全時,要以不同的方式鼓勵、啟發學生,并給予恰當的評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