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基礎模塊,包括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器樂教學是表現模塊當中的內容,發揮器樂教學的有效性,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將產生積極影響。本文將以此為研究中心,明確中小學音樂器樂教學的價值和意義,并制定器樂教學的實施策略,分別從教學環境、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角度出發,最終達到培養樂感、陶冶情操的目的。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 器樂教學 實踐策略
一、引言
器樂教學現已經被應用到中小學音樂課堂中。作為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器樂教學能夠讓學生感受獨特的音樂之美,從而幫助這一群體去全面提升音樂素養。但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對器樂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采取的教學方法單一,可選擇的器樂內容有限等等,都成為擺在器樂教學面前的一大難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發揮器樂教學的獨特價值,制定可行性的實踐策略,最終為中小學音樂器樂教學實踐提供保障。
二、中小學音樂器樂教學價值
教育觀念的革新使得中小學音樂教學面臨新的發展空間。器樂教學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健康發展作用顯著。從現有的研究資料以及研究現狀來看,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器樂教學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陶冶學生情操
中小學階段的音樂器樂教學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器樂演奏作品的賞析過程,整個過程教師需要做好引導,并完成對器樂演奏作品的解析,與學生共同完成音樂的賞析過程,展現出器樂所想要傳遞和表達的情感;二是在簡單樂器的使用和演奏方面,學生可以親自動手去實操,從而培養自己對于音樂的感知。整個過程都是對音樂美的一種具體呈現,所能夠呈現的效果更為理想,強化學生對音樂的感知。以口琴教學為例,作為音樂器樂的一種,口琴本身具有較強的便捷性,性價比較高,學生操作起來也更便捷,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達到培養樂感的目的。[1]
(二)培養學生自信
器樂教學屬于一種音樂技能,對中小學生而言,參與其中既能夠滿足這一群體的好奇心,也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自信。在傳統的音樂課堂上,整個課堂都是由教師去把控,學生并未展現出自身的主體地位,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學習效率。而器樂課堂則不同,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其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一種器樂并學會初步的演奏,從而培養自信。在熟練掌握一種器樂之后,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展現自己,養成樂觀、積極的學習態度,自信成長。[2]
(三)豐富學生生活
就現階段的中小學生而言,學生生活相對枯燥,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導致這一群體普遍存在態度消極的問題,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而音樂課堂作為一種藝術教育方式,成為中小學生釋放自我的空間。特別是在器樂課堂上,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樂器進行演奏,感受音樂之美,并無明確的框架制約,使得這一群體相對自由。[3]在這種情況下,器樂課堂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成為可以釋放壓力的平臺。
(四)優化器樂課堂
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相對枯燥且內容單一,很難發揮出教學的有效性。而在全新的教育環境中,器樂課堂的受重視程度明顯提升,對于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也在積極尋求解決之法,想要以此來優化器樂課堂環境,創新器樂課堂方法,從而發揮器樂課堂的有效性。
三、中小學音樂器樂教學實踐策略
義務教育階段音樂器樂教學的價值顯著,從前文的分析中我們已經能夠看到器樂教學的價值。但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器樂課堂本身要做好教學策略的制訂,形成一整套可行性的器樂教學方案,最終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好務。[4]
(一)以學生為核心創造器樂教學環境
現階段,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器樂教學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并逐漸走向成熟。但在音樂器樂教學的實踐中,要以學生為核心,創造器樂教學環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音樂長久發展的基礎。因此,要打造優質的器樂教學環境。
其一,創設器樂學習環境。要想引起學生自身對于器樂的興趣,前提是要做好器樂學習環境的營造。如在音樂教室之外懸掛和張貼中外演奏家的海報或畫像,并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不同器樂的經典演奏曲目,以此來實現對學生的引導,使得學生群體對于器樂學習環境有著更深層次的感知。只有學生感受到器樂課堂的學習氛圍,才能夠主動融入其中,為器樂教學有效性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二,激活學生對器樂本身的好奇心。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較強,但也往往很快失去興趣,即“三分鐘熱度”。為此,在器樂教學之前需要激活學生本身的好奇心理,在初步接觸器樂的過程中,要循序漸進,逐步引導,使得學生對器樂本身產生興趣,愿意主動去接觸、去學習,避免出現“三分鐘熱度”的問題,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
其三,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在初次接觸器樂課堂時,教師則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器樂,并大膽在課堂上表演,多多使用鼓勵性的用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器樂課堂要以學生為核心,創設良好的器樂學習環境,將學生吸引過來,展現器樂課堂的魅力。[5]
(二)教師強化對器樂課堂的認知與理解
在中小學音樂器樂課堂上,教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決定著課程的開發、實施和具體評價。在全面推進音樂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對教師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只有小學音樂教師發揮出自身作用,才能夠確保器樂課堂的健康推進。因此,教師要提高對器樂課堂的認知。器樂課堂要求教師本身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教學格局,從而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合理選擇器樂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具體理解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器樂教學內容的優化,確保為中小學生帶來良好的器樂學習體驗,感受由器樂本身帶來的魅力。
長期以來,中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師受重視程度不足,導致教師對器樂教學的開發重視程度不高,一度造成器樂課堂陷入困境。為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教師對器樂課堂強化認知,挖掘器樂課堂的魅力與核心,感受器樂課堂的美,也將美傳遞給每一個中小學生。另外,要提升音樂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器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器樂本身有所了解,從而在課堂之上進行演示,起到示范性的作用。為此,中小學的音樂教師需要不斷強化自身的專業性,學習并掌握幾種器樂,能夠演奏具體曲目,從而帶給學生良好的器樂學習體驗。學校也要為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為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升奠定基礎。[6]
(三)改進器樂教學方法
器樂教學的全過程優化,要從演奏前的熱身環節、演奏過程中的課程融合、選擇教學方法以及有效評價等幾個層面著手,從而確保器樂教學的有效開展,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與價值。
其一,演奏前的熱身環節。正如運動員的熱身環節一樣,器樂教學的熱身環節同樣值得關注。在課前階段,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前進行器樂演奏的熱身。如對于吹奏性的樂器而言,則需要在前期做好對于氣息的熱身。以豎笛為例,該演奏內容則要求對氣息的精準把控,一旦氣息過大或者過小,都會對音色產生影響。為此,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學生氣息、演奏姿勢、音色與音準練習等多層面著手,確保器樂的有效演奏,為后續器樂教學提供保障。[7]
其二,器樂教學要與歌唱教學和欣賞教學有機結合。在器樂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進一步讓學生了解器樂演奏的效果,則可以將器樂教學與歌唱教學和欣賞教學相結合。如在歌唱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由一半同學演奏、另一半同學演唱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而在欣賞課方面,主要是利用器樂找到與欣賞內容的共鳴點,從而獲得良好的器樂體驗和感知。
其三,合理選用器樂教學方法。作為器樂教學的核心要素,方法的選擇尤為關鍵。這就需要結合教師的自身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傳統意義上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經很難發揮作用。以小學器樂教學為例,教學方法的側重點要放到趣味性和游戲化的教學模式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在游戲中掌握學習的相關知識,感受器樂教學本身的魅力。中學階段的器樂教學,要以表演和示范為主,讓學生去感知器樂本身的魅力。只有全面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才能夠保證教學的有效性與方法的合理性。
其四,做好科學的教學評價。評價環節是最為關鍵的一環,也是器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所在。從當前的器樂教學現狀來看,評價環節是較為欠缺的一個部分。為此,教學評價要做好全過程的評價,包括課前、課中以及課后的全過程,得出最真實、最有效的評價結果,用以持續改進器樂教學的實踐策略,對器樂教學不斷做出優化。[8]
四、結語
總的來說,器樂教學在義務教育階段已經得到高度關注,但如何持續發揮器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從多角度著手,制定一個清晰的器樂教學框架,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在培養樂感的同時,陶冶情操。
參考文獻:
[1]胡小莉.歌唱教學和器樂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J].戲劇之家,2019(08).
[2]王海建.中小學音樂課堂實施器樂教學的策略[J].當代音樂,2018(08).
[3]范新明.淺談中小學開展器樂教學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8(14).
[4]張旭韜.論器樂教學在中小學音樂素質培養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8(12).
[5]鄭魏巍.淺析器樂課堂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普及[J].中國校外教育,2018(04).
[6]張鎮.歌唱教學和器樂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J].當代音樂,2017(15).
[7]滕蓓.器樂教學根植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價值與實踐意義[J].樂器,2017(08).
[8]朱堯鴻.談器樂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欣賞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7(13).
(作者簡介:楊旭,男,本科,深圳市龍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一級,研究方向:中小學音樂教育)(責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