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芝 鄧天麗
摘 要:青年群體是祖國的未來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青年是意識形態和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高校教育對青年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隨著多元文化對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文化的沖擊和影響,青年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樹立文化自信,必須通過學習深入研究并立足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文章從高校的自身優勢出發,探討建立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路徑;青年群體
1 文化自信的內涵
文化自信“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1]。當代青年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承載者,必須具有堅定的文化自信。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我國的傳統文化包羅萬象,談及青年的文化自信,應著重培養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現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和以“仁愛”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發展結晶。從我國古代至今,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出現了不同的文明形態,這是人類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智慧成果。現代文明的發展和西方文化傳入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巨大的震動與沖擊,特別是在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傳統文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受到了質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舉措,對于提高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和綜合國力有積極的影響。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強,我們在發展中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西方文化和我國傳統文化各自具有的優勢與不足,為此,要加強對西方文化的借鑒,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和手段,把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發展好,就成為當今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當代青年要擔當起這份責任,就必須樹立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
2 充分發揮高校的宣傳教育優勢,加強對青年群體的引導宣傳教育
近些年來在,傳統文化教育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沒有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青年的文化底蘊淺薄,沒有掌握中華文化的精髓,文化思維方向都發生了偏離,更談不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然而,高校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也是青年實現理想的搖籃。因此,高校對國家的未來發展和民族的振興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宣傳優勢,對青年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宣傳,樹立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2.1 重視校園文化的熏陶,增強青年的文化認同感
認同感是指人對自我及周圍環境有用或有價值的判斷和評估。高等院校的青年學生,首先必須牢固樹立“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精髓”的基本觀念,才能生成傳承和發展文化的內在動力。高等院校要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用文化元素和理念,把學生泡在“中華文化”的大染缸里,讓中華文化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讓學生隨時隨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內涵,充分發揮文化在鼓舞士氣、凝聚人心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從學校的建筑設計到教室宿舍的布置美化再到文化長廊的布局裝點等形式多樣的文化載體,都可以融匯歷史精華的文化內容。青年對我國傳統醫學文化底蘊的了解可以幫助他們提升民族自豪感,使他們在傳統精神文化的熏陶下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以更積極的心態去迎接中華文化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2 鞏固專業思想,增強青年的文化歸屬感
歸屬感是指一個個體或集體對一件事物或現象的認同程度,并對這件事物或現象發生關聯的密切程度。強調的是個體對群體或組織的依戀、承諾與忠誠。歸屬感與認同感相比較,層次更高或者說程度更深。從晚清階段的鴉片戰爭開始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時期,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巨大的沖擊與打壓,有些人甚至提出了廢除儒家經典的主張。這種對傳統文化的錯誤認識與傳統文化的教育式微有很大的關系,在這樣的形勢下,要加強對青年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興趣的培養,激發學習熱情,端正學習態度。首先,宣傳傳統文化優勢。要通過多種形式,如設置中西文化節、建立較為突出的傳統文化宣傳網頁、利用電視或廣播等來加大傳統文化優勢與價值或者發展前沿或者國外文化發展的成績等的宣傳力度,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其次,發揮教師言傳身教作用。要切實利用課堂主渠道,把好教學質量關,最關鍵的是要讓學生從教師身上看到文化的“魂”,看到教師對文化的忠誠,看到教師對文化的信仰。不要讓中西對立的思想和“文化無用論”在課堂上閃現,否則數年的精心栽培會功虧一簣。
2.3 推進傳統文化特色教學改革,提升青年的文化自覺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老先生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據此定義,青年的文化自覺應該表現為對發展傳統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青年要擔當發展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就必須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傳統教學中結合學生特點改進我們的教學方式、方法和途徑,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奧秘,從而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逐步提高。文化特色教學改革中,首當其沖的應該是強調經典的誦讀。經典是文化的靈魂所在,是文化創新的理論源泉,脫離經典,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就是空中樓閣,沒有根基。當前高等院校的青年學生不夠重視經典閱讀,為此,有必要采取一些獎罰分明的強制性措施,以制度的形式迫使中醫青年對經典的熟悉真正入腦入心。其次,在文化的教學中,不少高等院校正在探索我國文化傳承過程中的“師承授受”的傳統方式,以彌補大眾化的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促進青年文化自豪感的形成。實踐證明,這種方式是有效的,但由于優質師資的局限性,這種精英式培養的教學方式的推廣遇到一定的難題。第三,“師承授受”的方式可以讓青年在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促進他們文化自信的建立。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與發展是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歷史使命。
當前,我國對文化的發展提供的政策越來越優越。青年的發展不僅要立足于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更要著眼于中華民族未來的長遠發展。因此,必須要不斷增強青年的文化自信,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振興提供動力和保障,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雙華斌.自信與包容:文明共存之道[N].中國教育報,2007-04-19(9).
[2]陳時見.全球化視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時代使命[J].比較教育研究,2005(12).
[3]周鴻.論培養世界公民的文化包容與自信品格[J].大學教育科學,2008(6):11-16.
作者簡介
陳新芝(1990-),女,云南楚雄人,現任昭通學院管理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鄧天麗(1965-)女,漢族,云南昭通人,學士,現為昭通學院管理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學、思想政治教育、邏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