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公益創業教育在目標定位、對象選擇、評估量化特別是路徑建構等方面陷入困惑與迷茫,公益創業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支持體系也不容樂觀。對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議:以培育創新型公益文化氛圍為出發點,以形成良好的公益創業及教育生態系統為關鍵點,構建新聞媒體、高校、政府、社會于一體的社會支撐體系,優化創業社會環境。
關鍵詞:公益創業;創新;理性反思;推進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眾創引領下醫藥院校公益創業教育體系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6SKGH235)系列研究成果。項目主持人:李文輝。
1 公益創業及公益創業教育發展概況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戰略的實施和推進,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創新創業的新浪潮,創新創業也成為經濟新常態下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和重要戰略。
公益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也譯為“公益創新”“社會創業”或“社會創新”,是一種應用商業運營的方法解決社會公共問題,強調創業過程中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具有創新性、公益性、社會性特征。它代表了一種新的解決社會問題的機制,是推動創業創新與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雙引擎”。
但作為一個新興概念,目前學術界沒有對其準確定義,各高校也普遍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及有效的教學方法、手段及工具支持,缺乏成熟的教育體系。如何在高校實現公益創業教育的普遍化、常態化、規范化、系統化,形成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2 公益創業教育實踐之困惑
當前我國的公益創業教育嚴重落后和滯后于教育實踐,迫切需要一套科學有效的公益創業教育理論體系指導教育實踐。教育實踐中,在理念認知、實踐推進與操作模式、教育體系建構、評估量化等方面顯得模糊和含混不清,甚至陷入困惑與迷茫之中。諸如目標定位方面,是掌握創業知識技能還是培育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對象選擇方面,是面向少數特殊群體還是全體對象?路徑建構方面,是另起爐灶還是與創業教育深度融合?評估量化方面,是 “物化”成果還是創新內驅力?
特別是在路徑建構方面,各高校普遍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及有效的教學方法、手段及缺乏成熟的教育體系和評估考核體系。“雙創”背景下,如何在各大高校實現公益創業教育的普遍化、常態化、規范化、科學化,形成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3 公益創業教育推進之方略
3.1 大力培育創新型公益文化氛圍,形成良好的公益創業及教育生態系統
公益創業需要孕育和發展的土壤、環境和氛圍。公益創業是知識教育、能力教育,更是素質教育,它不僅致力于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注重培養感恩、社會責任感、擔當、付出等企業家精神。可以說,社會使命感與責任感、公益精神與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精神才是公益創業之本質和靈魂所在。在當前對公益創業產生質疑疑問和輿論環境不容樂觀的背景下,高校公益創業教育要想真正激發發展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創造力,培育公益類創新人才,就必須從培育公益創新的文化氛圍入手。公益創新文化氛圍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潤物細無聲的由量變到質量的長期積累醞釀過程,高校可從長遠發展,統籌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將培養公益創新型人才納入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質量體系之中,從觀念、制度、行為、舉措四大層面構建完備的公益創新文化氛圍,提高育人質量和效果。
3.2 構建新聞媒體、高校、政府、社會于一體的社會支撐體系,優化創業社會環境
當前,公益創業呼聲高,但實際支持率低,創業主體普遍存在踐行力和動力不足。社會對公益創業的支持力度弱,公益創業的輿論環境和生態環境不容樂觀,公益創業的生態系統有待改善。不少創業者甚至陷入“孤獨無援”和“四面楚歌”的境地。不少地方的政府將公益創業“扶上馬”,卻“未能好好送一程”,有的地方政府對公益創業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后,不少公益創業組織“自生自滅”,創業者心生心灰意冷。
以社會責任和社會使命為聯結紐帶,通過內外環境和創業系統內部諸要素的良性互動,共同發力,形成由新聞媒體、政府、高校、民間公益組織和社會企業參與為系統為一體的社會支撐體系,優化創業生態環境。
1)新聞媒體:公益創業的先行者。自媒體時代,新聞媒體應利用“互聯網+”時代輿論“發聲”“亮劍”“喉舌”的功能,走在時代前列,大力介紹、宣傳公益創業的優秀人物和先進典型,加強公益創業的輿論宣傳和引導,以主流引導潮流,引導輿論導向,為全社會樹立營造公益創業的學習榜樣和氛圍,為公益創業教育奠定理論和輿論基礎;
2)高校:大學生公益創業的推進主導者。公益創業在培養學生公益意識與能力的同時,也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公益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的統一、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統一,具有長遠的意義。因此,高校應積極支持和營造支持創新的校園文化理念,營造自主創新、鼓勵公益創業的文化氛圍;積極推動公益孵化項目、計劃、公益籌集和公益眾投,培育公益創業實操和服務社會的鍛煉機會,進一步推進創業教育的成果孵化轉化。在行為層面上,注重公益創業型人才培養,通過公益創業類課程、社團、校園文化、公益類活動等載體促進公益創業培育。
3)政府:大學生公益創業的有力推動者。政府應樹立公共服務至上的原則,處理劃清好“有為”和“無為”的關系和界限,充當好公益創業信息提供者、監督者、服務者和協調者的職能功能,做到“守土有責”,統籌協調、宏觀調控、穩步推進。頒布制定專門的地方法規,實施公益創業支持制度、培育計劃。通過扎實有效的項目遴選和評估機制,確定資助和培育對象,可將預期可持續性創造社會價值的公益創業項目先扶上馬,再送一程,規范和支持公益創業活動,加大對公益創業的支持扶植力度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成為公益創業及公益創業教育的有力推動者。
4)社會:大學生公益創業的寬容接納者和參與者。公益創業主要集中于教育、環保、醫療衛生、養老、社區服務、抗震救災等社會問題領域,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和社會性。由此,在未來社會有效治理和公共服務方面,公益創業勢在必行且大有作為。但是,與傳統的商業創業相比較,公益領域幾乎都是經濟效益低下的領域,面臨資本投入周期較長、回報率低的困境和難題。所以如果僅從市場效果或“物化”角度來考量效應,大學生公益創業成效和成功率是相當低的。但從社會發展進步的長遠角度看,公益創業有利于社會文明進步。所以,社會長遠應以接納和寬容的心態接納公益創業者,社會要有寬容公益創業和公益創業者失敗的社會心理準備。
4 結束語
公益創業既是社會企業的重大創新,又是公益領域的一次重大變革。未來,需要公益創業者,也需要公益創業教育。我們期待也希望公益創業和公益創業教育一路前行,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唐亞陽.公益創業學概論[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21-58.
[2]胡鑫.什么是“Social entrepreneurship”(公益創業)[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雙月刊),2006(2):23-27.
[3]曾德明,汪忠,孫耀吾.高校公益創業與創新人才培育探索[J].金融經濟,2009(6):17-18.
作者簡介
李文輝,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教師,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