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是我在學了《〈論語〉十則》后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每當看到這句話,我的思緒就會回到幾年前的那個夜晚。
涼風習習,皓月當空,我與伙伴們坐在湖邊,邊吃著香甜的烤地瓜邊討論最愛看的電視連續劇和無聊的八卦。清風徐來,湖面蕩起陣陣漣漪,我們的笑聲隨著風兒飄向四方。
小Y是我當時最要好的伙伴,只見她狼吞虎咽,幾下就將烤地瓜全部塞入口中,然后她隨手將紙袋扔進了湖中。我緊隨其后,正準備扔紙袋,母親突然跑了過來,攔住我說:“給我!”她的聲音有些嚴厲,我自尊心強,覺得母親這樣讓我在伙伴面前丟了面子,便生氣地反駁她:“憑什么小Y能扔,我不能扔?”“跟我回家!”母親說完,拉著我就走。我不舍地看了一眼伙伴們,心里全是對母親的不滿與埋怨。
回到家,母親問我:“知道我為什么這么生氣嗎?”我搖了搖頭。“你只看到小Y把紙袋扔進湖里了,那你看到小S把紙袋折好放進口袋了嗎?”我愣了,我真是沒有注意到。母親接著說:“孔子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就是看到別人好的行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行為,就應該反省自己是否也那樣做了。”那晚,我輾轉反側,耳邊不斷回響著母親的話。
再與伙伴們一同玩耍時,我開始注意他們良好的行為舉止,并學習他們身上閃光的地方。不久,我便成了大人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每當此時,母親總是靜靜地站在一旁,淡淡地笑著,仿佛一切與她無關。可我知道,她肯定為我感到驕傲。
升入初中后,學習《〈論語〉十則》,老師告訴我們,孔子有一句關于自省的名言,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我認真地聽著,這不正是母親教我的那句話嗎?
老師問:“哪位同學能為我們翻譯一下這句話呢?”我高高舉起了手。“這句話的意思是,看到別人好的行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行為,就應該反省自己是否也那樣做。”老師聽后,笑著對我點了點頭。
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能獨立思考,可以在發現別人的好與壞后,反省自我,做出正確的選擇。既然上帝賦予我思考的能力和智慧,那么我就應該學會反省自我,不甘平庸,學習他人的良好品行,做更完美的自己。
取材于生活。文章取材于日常生活,通過母親教育“我”要向行為舉止良好的人學習一事,以小見大,表達了見賢思齊的主題。文章選取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來敘寫事件,在時間的變換中,“我”加深了對自省的理解。
思想深刻。文章采用倒敘展開敘述,在敘事之后,針對母親的話和《論語》中的名句抒發感悟,結尾處進一步深化主題,闡述自省對于人類的意義,主題鮮明,思想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