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瑩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2)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個家庭在滿足溫飽等基本要求以后,最重要的投資就是對子女的教育。在過去由于國內的本科院校較少,很多學生高考落榜以后就選擇了踏入社會工作,而如今,國內的高校越來越多,包括重本院校、普本院校以及各類民辦的三本院校,高考錄取率也逐年提高,據統計近幾年的高校錄取率達到80%以上,可以說如今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會經歷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各專業的人才。我們都知道培養人才,首先德育教育是最重要的,因此每個高校都會在大一新生在剛進入高校時,就布置了思想政治教育這門課程,目的就是為了提升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品質,為社會輸送品學兼優的人才。但很多高校對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不以為然,甚至不少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反感情緒,這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這時我們就需要正確的引導學生,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等等,讓思政課從枯燥無味變成生動活潑的課程,讓學生喜愛這門課程,才能樹立起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設置這門課程的作用。
當代學生心理素質較差
從2018年起,邁入高等院校的學生就已經是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絕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加上父母等長輩的嬌生慣養,學生在邁入大學之前沒有受到過什么挫折,導致他們的心理素質較過去的學生相比較差。在進入高校之前,一直都在父母身邊,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沒有得到過鍛煉,而在進入大學以后,由于環境的改變,在遇到一些挫折和同學之間矛盾時,嚴重的甚至會引發心理問題。例如:近幾年由于失戀或者因為考研失敗而導致的自殺案例比比皆是,并且向著更加嚴重的趨勢發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應該重視學生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們樂觀地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挫折。
理論脫離實踐
中國古往今來應試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導致所有課程的考核方式僅僅是通過考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實踐為主的學科,而大多數高校把思想政治這門課程當成一項死記硬背的課程,教師按照教材的內容講述,然后為學生畫重點,讓學生背誦,最終考試以問答題的方式考察學生是否完全記憶。思想政治本身是一門心理輔導類的課程,旨在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而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可以說毫無作用。因此要想實現思政課的價值,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
以人為本
思想政治課程,與高校布置的其他科目比如高數、線性代數等科目不同,思政課需要與學生進行大量的互動,才能起到正確引導學生價值觀養成的作用。針對目前學生普遍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較差的情況,教師應了解學生們心里所想,因材施教,對于“三觀”不正的學生應該及時教育,讓他們的思想回歸正路,達到思政教育育人的目的。
豐富教學內容
上文中我們提到,思政教育課需要大量的實踐,而目前大多數的高校思政課被當做一門死記硬背的科目。這種教學方式對于正確的價值觀的養成毫無作用,因此,思政教師應在課堂上與學生多互動,多舉身邊發生過的案例,通過案例來教導學生如何培養自己良好的心態和道德品質。此外,教師還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從教師講變成學生講,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給學生們提出或者讓學生們自己選擇一個當下的熱門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每個學生表達出自己的心中所想,發揮他們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教師還能夠了解他們的內心,并對想法有問題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日常組織參加社會上的各類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樂于助人的愛心,提升我國下一代的道德品質,這對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會起到重要作用。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我國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比例越來越高。但當前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觀念并沒有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反而出現很多心理承受能力差、道德素養不良的問題學生,因此,在高校進行思想政治課教育顯得更加重要。教師應以人為本,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激發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熱情,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